有哪些歷史知識,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確實是真實發生的?

史學達人


學習歷史的樂趣不僅在於通曉人類發展的基本脈絡,還在於那些有趣的冷知識。

一代雄主趙匡胤所建立的北宋王朝,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都不陌生,北宋給後世之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重文輕武,雖然經濟文化繁榮昌盛,但是國家戰鬥力卻嚴重不足。宏觀上的宋朝即是如此,不過深入瞭解宋朝我們會發現,原來那時還有一些獨特的存在,下面就讓筆者來介紹一些專屬於宋朝的“奇葩”。


第一、紋身盛行

紋身是一種時尚的代名詞,但是它仍然存在著很多爭議,即使是在當下也有很多人不認可紋身,可是誰又能想到在宋朝時期紋身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在當時紋身是為了凸現自己的某種信念。譬如宋朝初年的大將、馬步軍都統呼延贊自言深受國恩,為報恩將與契丹勢不兩立,為了強化這一種信念他在自己和老婆、子女、僕人的身上都刺了“赤心殺契丹”五個大字;再比如家喻戶曉的抗金名將岳飛,他的背後也刻有“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為的就是凸顯自己報國的決心。

由此可見,在宋朝紋身已經變成自我激勵的一種文化,不但不會被抵制,還很流行。

二、出租小妾

在宋朝有這麼一個奇葩的規定,那就是倘若宋朝的男子遇到經濟上的困難走投無路之時,他們可以通過出租自己的小妾來補貼家用。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無疑是有違倫理道德的,但是要知道,在古時候女性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一名男子不僅能夠擁有“三妻四妾”,同時那些小妾就像私人物品一樣毫無尊嚴,必須對家主言聽計從,所以小妾出租的事情有其存在的根基。

當然我想即使宋朝允許小妾出租,也不會有多少人願意這麼做,因為宋朝經濟本身就很發達,百姓的生活水平都不低,沒必要為了一些錢折了面子,再加上受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正常人也不會對別人的小妾感興趣,所以出租小妾往往沒有什麼市場。

三、嫁妝攀比

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在當代社會很多男性同胞即使到了年紀也不願意娶妻生子,為何如此?就是因為娶妻所要支付的彩禮費用太高,很多男人都無法承擔,男女雙方承擔費用嚴重不平衡。

可是在宋朝,不僅是男性的聘禮要多,就連女性的嫁妝也不會少。在宋朝一戶人家嫁女兒之時,會陪送很多的禮錢,因為在當時看來,女兒的嫁妝就代表著女方家族的臉面,為了凸顯出自己家族的大氣,各個家族會將女兒的嫁妝進行攀比,久而久之,這嫁妝的價值也就越來越高。

四、按照身高分發軍餉

有道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但是宋朝軍隊的軍餉制度卻打破了這一規則,宋朝的士兵並非按照能力的高低來分配軍餉,而是通過比較身高的高低來決定,也就是說一些長得高大但是能力平庸的人能得到更多的軍餉,而那些身材較為瘦小卻有傑出才能的人只能得到更少的軍餉。

這種奇葩的規定極大地打擊了將士們積極性,既然長得夠高就能得到更多軍餉,那還何必要辛苦賣命呢?同時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也因此被埋沒,這使得宋朝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低,存在三百多年卻飽受他人欺凌。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宋朝還有不少有趣的冷知識,譬如那個時期的柳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鮮肉,在民間就是偶像的存在。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回首追憶之時我們會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被遺漏的細節……


執筆灬寫史


蘇玄明張韶謀反事件。

唐敬宗時,長安有一個叫蘇玄明的算命先生,跟染坊工人張韶關係不錯。一天晚上,兩人在一起喝酒聊天,蘇玄明不知是喝醉了還是吹牛,就跟張韶說:“我剛剛給你算了一卦,你能坐上皇帝的寶座,而且還能在寶座上跟我一起喝酒。皇上不理朝政,天天只知道尋歡作樂玩球,皇宮現在已經不像以前了,這正是你的機會。”



張韶也是個實在人,聽了蘇玄明的話,立刻召集了自己的隊伍,其實就是100多名染坊工人和街頭無賴,把兵器藏在製作染料用的紫草裡,推著就朝皇宮進發。

但是皇宮的侍衛也不是吃乾飯的,一干人還沒到達目的地,就被巡邏的禁衛軍發現了破綻。有個士兵發現車子有異,就攔下來詢問。張韶心虛了,抽出刀殺了那個士兵,讓部眾拿起武器,大聲喊叫著向皇宮衝去。

說來也好笑,號稱戒備森嚴的皇宮就這樣被他們衝了進來。當時,“體育愛好者”皇帝李湛正在宮裡與一群太監打球,眼看著變民砍開宮門闖進來,嚇得魂不附體,被一個太監背到神策軍大營裡躲了起來。



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宏偉建築的一群人,左呼右擁的進了大殿,張韶坐上皇帝的寶座,請蘇玄明一起吃東西,興高采烈地說:“你小子算得真準!”然後繼續吃,沒下文了。蘇玄明沒想到張韶就這樣結束了,大驚:“難道你只為了這個?”

張韶和蘇玄明面面相覷,終於發現兩人的溝通出了問題——蘇玄明是鼓勵張韶成就一番事業的,張韶卻只當他要自己來皇宮吃飯!事已至此,趕忙跑吧。正遇上政府軍隊趕來,張韶、蘇玄明和一干追隨者全都被砍死。



這就是著名的蘇玄明張韶謀反事件,這是我看過的最無厘頭的造反。


歷史伶俜者


有4件歷史事件,還真是打死都難以相信,卻又確確實實存在。

歷史第一奇事,皇帝竟然與親生母親性生活。

我國曆史上霸佔母親的皇帝很多,比如隋煬帝楊廣霸佔宣華夫人,唐高宗李治霸佔武媚娘,不過他們霸佔的都是庶母,並沒有血緣關係。南北朝時,有一位皇帝竟然霸佔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南北朝時《魏書》記載:“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就是說劉駿這個人好色成性,竟然連自己的親生母親太后路惠男都不放過。

史書記載,劉駿經常深夜偷偷出入太后寢宮,而且值夜的宮女太監經常能聽到從太后宮裡深夜傳出來的淫亂之聲。

路惠男雖然也不願意與親生兒子這樣,但是她別無選擇,有道是“家醜不可外揚”,何況她的兒子還是皇帝,所以她只能一步步妥協。

像劉駿這種與親生母親性生活混亂的皇帝,我國曆史上僅此一人。


歷史第二奇聞,秦檜的曾孫竟然是抗金英雄,最終帶著兒女殉國。

說到秦檜很多人會罵他是賣國賊,是漢奸。北宋滅亡後,秦檜與宋徽宗、宋欽宗一起被金人俘虜。後來金人放秦檜回了南宋,回到南宋後的秦檜夫婦不願意與金人作對,反對岳飛等人抗金。岳飛的死,也與秦檜有著直接關係,所以秦檜夫婦才會在岳飛墓前跪拜千年。

不過秦家也不全是壞人,秦檜的曾孫秦矩和秦檜就完全不一樣。秦矩得到南宋朝廷重用,一心為國,後來成為一方大將。金人打到城下時,聽說守城的將領是秦檜的曾孫,便十分高興,以為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城池。

金人這次錯了,秦矩非但沒有和金人講和,還死守城池。最終帶著兒女殉國,成為一代愛國名將。


歷史第三奇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女人並不是武則天,而是33歲的她。

說到女皇帝,很多人會想到武則天,其實在武則天之前,就曾有一位女性自稱皇帝。此人就是唐朝時,起義稱帝的陳碩真。

《資治通鑑》記載:“睦州女子陳碩貞以妖言惑眾,與妹夫章叔胤舉兵反,自稱文佳皇帝。”意思是陳碩真和妹夫章書胤妖言惑眾,舉兵造反,而陳碩真竟然自稱皇帝。

陳碩真自幼失去親人,孤苦無依,後來丈夫也去世了。公元653年,浙江一代官吏貪汙腐敗,盜匪橫行,百姓疾苦。陳碩真正是看準了這個機會,煽動百姓與自己起義,自稱皇帝。

不過陳碩真的起義軍,都是一些沒有經過訓教的老百姓,所以後來是節節敗退, 同年11月,陳碩真的起義失敗,陳碩真被殺。


歷史第四奇聞,竟然有皇帝只娶了一位妻子,一生沒有其他女人。

這位只娶一位妻子,沒有其他任何嬪妃的皇帝,就是明憲宗的兒子朱佑樘。朱佑樘這麼做,其實和他自身的經歷也有很大關係。

朱佑樘的母親紀氏,原本就是一位普通宮女,明憲宗一次偶然寵幸,紀氏懷上了朱佑樘。當時受寵的萬貴妃卻先後派去宮女想要害死紀氏母子,不過由於紀氏人緣好,宮女不忍心。

後來萬貴妃又將紀氏送去了冷宮,還派太監張敏去殺了紀氏母子,可是張敏竟然冒險將朱佑樘藏了起來。朱佑樘東躲西藏,才活了下來。明憲宗年邁,卻沒有兒子,整天愁眉不展,一天張敏將實情告訴明憲宗,明憲宗後來立朱佑樘為皇太子。

明憲宗去世後,朱佑樘繼承了皇位,他曾經深受後宮爭鬥之害,所以他很討厭後宮爭鬥,這也是他沒有其他嬪妃的一個原因。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奇聞異事,還真是舉不勝舉。


斯幽說歷史


都說劉邦私生活混亂,其實他老婆呂雉也不守婦道,當年劉邦在外鬧革命,呂雉照顧家小,長期以往,呂雉性慾難忍,和同村一個叫審食其的男人勾搭在一起,《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呂雉和審食其在家裡過著“夫妻生活”,項羽派人來抓劉邦老婆準備扣為人質時,看到呂雉跟別的男人過日子,還以為弄錯了,半天沒整明白,最終確認給一鍋端,在項羽那兒,呂雉和審食其仍然同吃同住,劉邦當皇帝后,呂雉還給審食其弄了個闢陽侯,真不知劉邦怎麼想的,公元前180年呂后去逝,審食其就被劉邦兒子們剁了。

劉邦,54歲當皇帝,在位8年,活了61歲。

當然,劉邦在外鬧革命時也沒閒著,雖然事業上經常打敗仗,但愛情上卻打了個大勝仗,在一次潰敗時,碰到逃難的戚氏父女,小姑娘才18歲,長得含苞待放,劉邦威逼利誘,以自己的皮帶為宿資,拿了一血,從此戚氏父女跟定了劉邦,戚夫人也成了劉邦的寵妃。晚年的劉邦,相信方術的“美男破老”之說,指年老的男人跟美少年同房可以延年益壽,這正合乎劉邦的辛辣口味,比如男寵籍孺,每次樊噲要見劉邦時,都捶胸頓足,直呼受不了這個姐夫。

戚夫人被呂后害死,漢文帝即位後,建廟紀念戚夫人,稱為“戚姬寺”,圖為戚姬寺遺址。

晚清名將,劉銘傳,剿滅捻軍,洋務派代表人物,第一任臺灣巡撫,中法戰爭時保衛基隆港,功績很大,1896年去世,作為朝廷重臣,死後都要給個諡號,劉銘傳作為股肱之臣,皇帝很快就同意上諡號,讓禮部辦理,當時禮部已經擬定為“莊肅”,這是個美諡,一般有莊、武、文、宣、襄,都是比較好的。

圖為劉銘傳畫像,在安徽肥西縣有其墓園,保存完好。

但禮部官員想撈一筆,找到劉銘傳的家屬暗示,想上個好諡號,必須出筆錢,大概幾萬兩,而劉銘傳家人覺得諡號還要花錢買,太冤枉,況且劉銘傳在任時為人正派,並沒留下多少積蓄,家人們拿不出這筆錢,禮部沒見到錢,於是大筆一揮,“莊肅”就變成了“壯肅”,明眼人都能看出“莊”和“壯”的區別,因為沒錢買,一個好諡號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諡號,可見晚清朝廷之黑暗,官員之腐敗。


圖文繪歷史


有些歷史知識,打死你都不信,可它確實是真實發生的。

比如說,抗日戰爭中,以游擊隊為主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殲敵數量實際上比重兵集團為主的國軍多。

先彆著急反駁,我這裡都是日本軍方給出的數據,日本軍方實在沒必要誇大八路軍的戰績,並縮小國軍的戰績吧?

先拋出無腦國粉的無恥謠言。原話是這樣的:

“日本公佈了二戰在華陣亡數據:死於國軍之手: 318883 人。死於共軍之手:851 人。基本與中國 社會科學院的數據吻合。共軍百團大戰斃敵 302 人;平型關大捷斃敵 167 人;38 年晉察冀秋季反圍 攻斃敵 39 人;39 年冀南春季反掃蕩斃敵 37 人;39 年冀中冬季反掃蕩斃敵 27 人;40 年春季反掃蕩斃 敵 11 人;115 師陸房突圍斃敵 16 人。共擊斃日寇 599 人,加上小戰鬥,合計被共軍殺死 851 人。死 者都有姓名年齡、家鄉,部隊、死亡地點、被誰所殺 詳細記錄。”

多麼無恥,多麼無腦,才能編造出這樣的謠言?

那麼,讓我們走進日軍檔案,看看到底誰的殲敵數量更多。

對抗日戰爭比較權威的書中,《華北治安戰》是比較可信的日本官方報告。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華北方面軍的作戰數量總結。

華北方面軍第一一 0 師團報告,在 1938 年 8 月——1939 年 10 月一年多一點時間中,與共產黨武裝交戰次數約為 2250 次,每日平均約 5 次(上卷第156 頁)。

日 軍 第 二 十 七 師 團 報 告 ,從 1939 年 1 月 至1940 年 11 月間,僅該師團出發討伐次數大小合計29168次,討伐戰鬥次數為 2759次(上卷第 278頁)。

1941 年 1 月的所謂“冬季肅正作戰”,日軍各部與中共交戰次數,僅在 1 月份內就達 1682 次,每日約有五、六十次戰鬥(下卷第 17 頁)。

八路軍每天都在和日軍交戰,少則一天五六次,多則一天數百次。所謂的“遊而不擊”不攻自破。

不僅如此,八路軍作戰時體現出的軍事素養,也得到了日軍的承認。

岡村寧次回憶錄中寫道(第 326 頁):“共軍的確長於諜報(在其本國以內),而且足智多謀,故經常出現我小部隊被全殲的慘狀。”

日本史學家、1941年從軍的藤原彰在《中國戰線從軍記》中證實了岡村寧次的說法。在專門回憶了1942 年其所在聯隊有一個小隊遭遇八路軍伏擊,全軍

覆沒的“事件”後,他隨即寫道“:八路軍的戰術是,如果看到日軍擁有優勢兵力就撤退回避,發現日軍處於劣勢時,就預設埋伏,全殲日本士兵,然後奪走他們的武器裝備。”“像這樣表明八路軍戰術成功,日軍疏忽大意的事例,在冀東地區特別多。中國駐屯步兵第一聯隊也經常有小部隊被八路軍全殲的事例發生。”

同時《華北治安戰》這本書中,還記載了很多日軍被八路軍成建制消滅的案例。比如“從 9 月 24 日晨,榆社、遼縣之間的各警備隊(獨立步兵第十三大隊)及東潞路的小灘鎮警備隊,同時遭到共軍急襲。這是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第三八五旅所屬的共軍精銳部隊,其兵力約 8000 人。榆社——遼縣道路上的榆社、常家會、王景村、鋪上、管頭等地的警備隊,雖盡力進行防禦戰鬥,但終因寡不敵眾,大半遭到全殲,戰死約 80 人。”(上卷第 314 頁)

“9 月 23 日夜,各據點同時遭受共軍急襲,各自孤軍奮戰。東圈堡(當時也稱東團堡)及三甲村的守備隊雖奮勇戰鬥,但終為玉碎。共軍最後從兩陣地撤退時,在牆上寫下‘該陣地日軍守備隊打的勇敢’等字樣而去。”(上卷第 316 頁)

那麼,八路軍的戰績到底有多少?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日本防衛廳《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第三卷第二分冊第 179 頁),僅 1941 年這一年,華北方面軍各部與中共交戰次數為 17198 次!日方損失是戰死 2352 人,負傷 501 人。

好吧,如果你覺得1941年這一年八路軍的2000多戰績很少。那我們可以拿來和被吹成神的吹牛大王薛嶽的戰績怎麼樣。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在《長沙會戰》一書中有如下記載:“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沒能給予重慶軍以應有打擊……我方損失竟達戰死 1591 人,戰傷 4412 人。”(第 214 頁)

“第 11 軍發表的第 2 次長沙作戰的戰果及我方損失如下……敵遺棄屍體 28612 具……我方損失戰死 1591 人(其中軍官數 108 人),戰傷 4412 人(其中軍官數 241 人),死傷戰馬 1766 匹。”(第 215 頁)

就是說,在日軍檔案中,薛嶽兩次長沙會戰的總殺敵人數是3000出頭,可是在國軍的戰報和《中央日報》等報紙上,兩次戰役每次都殺敵四五萬,總殺敵人數十萬上下。

不會吹牛的老實人,確實比較吃虧啊!

再比如說1942年浙贛會戰期間,日軍檔案中的傷亡統計是這樣的:

“第一階段(5 月 15 日至 5 月 29 日),國軍遺棄屍體 48151,我方戰死 281 人。 第二階段(5 月 30 日至 6 月 15 日),國民遺棄屍體 12180,我方戰死 484 人。 第三階段(6 月 16 日至 8 月 14 日),國軍遺棄屍體 6048,我方戰死 442 人。 第四階段(8 月 15 日至 9 月 30 日),國軍遺棄屍體 1351,日方戰死 77 人。” “總計國軍遺棄屍體共 64430 具,日方戰死人數1284 人,其中軍官 76 人。

同時期的八路軍反掃蕩作戰,殺敵數量和薛嶽第九戰區實際上差不多。如:日方記載,“對中共的察南南境反擊作戰中,僅我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方面我戰死 133 人、生死不明31 人。”“冀中三號作戰,我方戰死 161 名,其中軍官 9名,傷 323 名”

最終兩個戰場誰的殲敵數量更多呢?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遊擊戰,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

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正面戰場會戰22次,1117次大型戰鬥,小戰鬥及游擊戰3萬餘次,殲滅日偽軍228萬人(其中包括1945年8月15日後國民黨軍受降的日軍108萬人,收編的偽軍78萬人),其中殲滅日軍42萬人(其中擊斃日軍9.4萬餘人,擊傷日軍39餘萬)。當然,絕大多數的偽軍,實際上是國民革命軍成建制投降日寇形成的。

八路軍和新四軍用鮮血換來的榮譽,不容抹黑!


歷史知事


二戰末期,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就發生過一件:1個女人和32個男人的故事。這件事說出來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敢相信,但確實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

流落海島的1女32男

1944年,位於太平洋安納漢島上有一個名叫比嘉和子的年輕日本女子,比嘉和子最初跟隨日本軍隊前往巴坎島一帶進行日本殖民活動,1941年的時候和一個沖繩青年結婚,但不久之後由於戰爭的波及,和子的丈夫離開小島一去不返,丈夫離開之後,和子開始和丈夫的上司走在了一起,並同居。

1944年6月,安納漢島上又來了31個男子,這批人來自日本海軍的三艘救生船,由於船隻遇難漂流到了這座小島之上。從此32名男子和1個女子開始在島上生活,本以為是現實版的《魯濱遜漂流記》,結果卻被這33個日本人演成了《金瓶梅》。

1個女人,32個男人,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有和子曾經上司日下部的存在,一群人倒也相安無事,畢竟日下部手中還有20個土著人的存在,誰也不敢造次。然而時間一長,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誰不會去想男女之事?年長的水員看出了這一點,便想出一個通過讓和子和日下部結婚的辦法來阻攔眾人慾望的辦法。

平靜生活下的暴風雨

結婚之後,出於方方面面的因素,島上又再一次歸於平靜,眾人雖然衣不遮體的生活在一起,倒也相安無事。然而一年以後,這種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島上的兩個男人在山頂找到了一架已經毀壞的美國B2轟炸機,並在機艙中找到了兩把手槍。

有了武器之後的小島不再平靜,擁有槍支的兩個人憑藉著武器和日下部共同分享唯一的女人比嘉和子,從此這三個人成為了小島上真正的統治者,過上了沒羞沒臊的生活。

人性的悲劇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島上的危機愈來愈重,一個個包括和子丈夫在內人員的離奇死亡,讓所有人心驚膽顫,不久之後經過島上人的一致認同,將僅有的兩把手槍丟進了大海。

但是風暴永遠不會停息,男人們對情慾的渴望讓表面上的和平如同紙糊的一樣,他們決定殺死和子來平息這一切,事先聽到風聲的和子急忙逃到了大山之中藏了起來。1951年6月,遠在日本本土的人們終於發現了這19名流落海外的日本軍人,並將他們迎接回家。

回家後的眾人又開始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但事件的核心人物比嘉和子的悲劇卻並沒有結束,她先後去酒吧等地方從事脫衣舞女郎等職業,最終患上腦瘤離開人世。和子的悲劇乃至整個安納漢島的悲劇根源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比嘉和子,也有人說是因為罪惡的二戰。但我想,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或許就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與生俱來的人性吧!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妲己”,中國歷史至今都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現代更是以《封神演義》的玄幻身份揭露世間,多數人對於她的看法是“禍國殃民、蛇蠍肚腸、不似天仙勝似天仙之貌”,而這些在她的小說裡、電視劇裡、電影裡形象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妲己是這樣的嗎?答案是:不是這樣的。

歷史裡真實的妲己

歷史裡妲己並非如此作做之女,她更非是迷惑紂王而讓江山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君臣不合的人,而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咱們先從“妲己”這名字開始,妲己之名有“亡國禍水”之嫌,所以正名很少,這也讓普人都扭曲了想象。

最早妲己之名出自《國語/晉語》: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殷辛伐有蘇,有蘇人以妲己女焉;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褒姒女焉。所以冠以妲己的皆視為“禍水”。

《史記索隱》記載:妲字己姓也,這裡是指妲己不姓妲,姓己,妲是字;如果按現在的叫法該是“己妲”。

妲己也作“(讀如妲)己”,《說文》:白而有黑謂之。

錢鍾書先生考證:“中國一向喜歡白裡透黑的美人,就像妲己。”所以妲己意思就是,有蘇國己族一位皮膚白裡透黑的美人,就像妲己,所以妲己意思就是,有蘇國己族一位皮膚白裡透黑的美人。

妲己在歷史是一位愛穿男兒裝的女子,生平不喜女性裝束,王夫子的《周易外傳》提及:妲己男冠以亡殷,何宴女服以覆晉。

這裡是指當時的妲己愛身著男裝幫助紂王處理國家大事,但這些事情最終也成了導火線,那就是紂王有重婦之罪,但當時也是情非得已。

因為紂王在變革,想重振當初殷商的雄風,這套變革如後世的“秦朝商鞅變法”是同理,只是奈何叛變太多,未能如願,最終被舊殷商貴族聯合周人夾擊將其滅掉。

後續妲己被周公姬收入房內,才真正開始嶄露頭角,周公在外面四處討伐之際,後院就是這位妲己從旁管理,當初周公收妲己就是看重她的治國以及理政能力。

周公在征戰之時,這位妲己就負責處理事務,為幫助周公而掩人耳目,妲己不僅需要處理公事,還要假扮周公,由於沒有周公高,她的扮演不僅需要帶面具,還要因為處理公事而彎腰駝背,久而久之,讓人們還誤以為周公是一個彎腰駝背的小老頭子,然而事實並非是這樣。

《論語/泰伯》:有周公之才之美,且驕且吝,其餘不足道也。就是說,周公是個有才有顏的帥哥,並不是個又矮又挫的武大。

意思就是說,周公在外人眼中的彎腰駝背是有隱情的,實際上的他是一位有才有顏值的帥哥而非小老頭。

史書記載裡的周公為了讓自己謙恭下士,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可是折煞了妲己,因為這些人設都是妲己幫周公建立的,妲己為了周王室的安定可以說是起到了至關重要,在假設人設上連一頓好飯和沐浴都沒好好享受。

每次周公本人提及此事都非常得意,要知道,周公非居功自傲的人,他能如此得意,是在誇自己,但其實是在誇妲己,是妲己讓這位“自己”如此出色。

那有人問了,歷史真實的妲己如此出色,為何還依舊被冠以“禍水”一詞,源於紂王之時變革“重婦”一罪,其二是周公之後她也成了禍水一詞的“犧牲品”,成王在親政後,肯定要肅清一些勢大之臣,而周公勢力當時就在之列,所以導致禍水東引,讓世人誤以為周公之滅,源於妲己之禍。

實際上,周公和妲己晚年雖說沒過得多好,但也不差,身死之時都很平淡,是死於北返大周的途中病逝,葬於水,而周公因為傷心欲絕,也死於歸途之中。

歷史裡《國語》提及過妲己紅顏禍水一詞,但歷史裡的孔子與司馬遷作為歷史學家,均對此未做禍水一評,因為考究過妲己的來龍去脈。


探索歷史奇聞


最初看到這個故事,我以為是出自野史故事,是假的。可是,我錯了,這件事真實發生過。太傳奇了,太震驚了。。。

明朝有一個叫桑衝的採花大盜,假扮成女子模樣混進大戶人家的閨房,趁機作案。在他流竄作案十餘年裡,禍及四十多個府縣,有182位女子慘遭欺辱。結果,最後,這個桑衝竟然因為被另一個男子欺辱時,露出男子真身,這才被抓。。。

在古代,大戶人家的女子都住在深宅大院中,不得已外人接觸。平日裡沒什麼娛樂,只能做些手工解悶。桑衝的“師傅”谷才,就抓住這個機會,假扮成女子,以教女子針線活為名,進去大戶人家內宅作案。

桑衝知道谷才有這個本領之後,“虛心拜師”。谷才將桑衝鬍鬚眉毛全部修正一番,再戴上假髻,扮成婦女模樣。並且,還教會他很多女工手藝。在學成之後,桑衝就到處流串作案。

桑衝的套路也簡單,每到一處,就打聽哪家有合適女子。然後,先假扮女子獲得進入內宅機會。等到獨處時,再行言語挑逗之事,能自願“苟合”最好。不從的話,就等晚上施以迷藥,然後再霸王硬上弓。那些受害女子出於羞恥心,也不敢向家人說。就這樣,桑衝作案一百多次,都沒有事。當然,也有一些放蕩女子,是很樂意配合桑衝。

最後一次,桑衝來晉州聶村生員高宣家,準備把高小姐當成他的第183個下手目標。沒曾想到,高宣的女婿趙文舉也是一個好色之徒,竟然在半夜摸進桑衝所住的房間,要侵犯這個假女人。桑衝本想掙脫,奈何趙文舉身體強壯,直接被趙文舉壓在床上撕爛衣服。。。於是,桑衝是“男兒身”這件事就被發現了!隨後,高家將桑衝解送晉州衙門。

經過審訊,桑衝承認自己有一個師傅,七個徒弟,都是採花大盜。。。明憲宗知道了這個案子以後,非常震驚,非常生氣。下旨,將桑衝凌遲!同時,嚴斥各地捉拿桑衝的七個徒弟。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南北朝或許是出亂史最多的地方了。

南朝有一位山陰公主叫劉楚玉,非常的好色,在她弟弟在位的時候就曾經向他索要了二十位壯男丁。有一次山陰公主發現自己的姑姑南獻郡公主的老公叫褚淵,非常的英俊瀟灑,就告知了皇帝,讓皇帝下令讓褚淵服侍她,而褚淵再山陰公主府呆了十天,山陰公主用了渾身解數還是沒能勾引到他,反而在這十天裡面褚淵和山陰公主的駙馬成為了好朋友,後來褚淵死後,何戢的舉止儀態都模仿褚淵,當時人們稱他為“小褚公”。

當時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對中華民族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其中五胡指的是匈奴、氐、羯、羌、鮮卑族。各族趁“八王之亂”逐鹿中原,建立各自的政權並且屠殺百姓,掠奪錢財。他們最可惡的行為就是吃人肉了,將中原婦女帶走進行姦淫後,在將他們的肉一塊塊的扒下來進行生吃活著烤著吃。

每個政權的存活年限極短,要麼弒父要麼殺兄,姦淫親人。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出來,沒有你想不到。最終在隋文帝的帶領下建立隋朝,才得以平息,但是北方的遊牧部落依然對中原漢族虎視眈眈。





花花侃歷史


敵軍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反擊!

要論戰爭上最逆天的行為,莫過於中印戰爭期間,龐國興三人小組端掉了印軍兩個炮兵陣地,期間還同印軍一個營交火,並將其擊潰。

可以說這簡直就是一個軍事史上開掛般的存在,尤其是戰後他們那句:敵軍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反擊。更是令人有種忍俊不禁之感

1962年印度當局不知出於何目的,突然向侵佔大片的爭議領土,並且印軍還向我軍發起挑釁。

當時誰也沒想到為何印度會在當時搞中國,按道理來說當時中印之間應該是共同利益更多,且也是友好關係。

可是偏偏印軍就入侵了,而且還是蠻狠不講理的入侵,為此中國不得已只能宣佈反擊,由邊防軍發起反擊。

這場戰爭絲毫一切都是印軍佔優,畢竟當時中國國內艱難,且能夠直接投入作戰的不過是邊防軍,後勤還跟不上。

然而戰爭一開始,印軍懵了,我邊防軍各種偷襲和夜襲,幾乎是全線出擊,一時間印軍被打的找不著北。

而龐國興三人小組就是因為突進的太快,這才同大部隊失去聯繫的,但是失去聯繫的他們,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鬥志昂揚的三人在追擊印軍的過程中,發現敵軍一個炮兵陣地,二話不說就衝了上去。而印軍槍法極爛,一陣交火就被打下陣去了。

由此三人繳獲了二十四門大炮,相當於擊潰了一個炮兵團。可三人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他們依舊是晝夜追擊印軍。

很難想象這三人到底推進了多遠,在接連擊潰一個印軍敗退的營之後,他們又端掉了印軍一個炮兵陣地,至此才因為彈藥問題而停止進攻的腳步。

戰後慶功宴上,三人說起這段作戰經驗,他們並不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事,只總結了短短几個字,那就是: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反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