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小說的反轉,精彩到讓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我終於讀完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七本書,大部頭,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讀書最大的成本是時間成本,我已經很久沒有花這麼多時間在一部書上了。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是進入正文之前,我想先承認一件事:我最開始決定讀這部小說,是出於虛榮心。

因為年初《流浪地球》電影躥紅,我才開始入門科幻小說,然後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我發現,在過去20年的閱讀史裡,我最大的損失可能就是因為類似“科幻小說枯燥無聊”這樣的刻板印象,把科幻小說這個門類拒之門外。

那我讀什麼呢?我馬上就發現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絕對不能不讀。

阿西莫夫之於科幻,就像金庸之於武俠小說,柯南道爾之於偵探小說。你說自己是一個武俠小說迷,卻從來沒看過射鵰三部曲,你說自己是一個偵探小說迷,卻沒看過福爾摩斯系列,這不是笑話嗎?

我知道,如果不把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看了,在真正的科幻小說迷面前,我永遠會感到自卑。

所以出於虛榮心也好,出於科幻小說入門小白的閱讀企圖心也好,我開始讀這部疊起來差不多有8斤重的鴻篇鉅著。

然後我感覺自己,像跌進了銀河,漫天星辰流轉,人類從孤立封閉的太陽系第三行星,向整個銀河出發,兩萬多年的銀河歷史風雲變幻。

我發現,宏大的世界觀和未來觀,不斷地在突破我的想象力邊界;

我發現《基地》系列遠不止是對人類未來科技的暢想,它是銀河版《權力的遊戲》,是極出色的小說,不同勢力之間的權謀爭鬥以及精彩的反轉,常常讓我懷疑自己智商太低;

我還發現阿西莫多對銀河社會的想象,根植於他對人類過去歷史的深刻了解和洞知,他給我們的不止是精彩的故事,還是深刻的故事。

01

宏大世界觀和未來觀

突破想象力的邊際

這部小說的反轉,精彩到讓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基地》系列的故事舞臺是整個銀河系。

《全球通史》的作者、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說過一句話:“從人類歷史真正開始之日起,人類的活動範圍就取決於它的技術水平。”

就像早期的人類文明幾乎完全被限制在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如今我們的活動範圍也被完全限制在地月系統。

在《基地》時代,人類的技術突破了這種限制,躍遷技術讓人們突破了光速的限制,在銀河系裡來去自如。

銀河系有多大呢,整個銀河系有幾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有更大體量的行星繞著這些恆星轉。人類從這些行星中,找到了2500萬顆像地球一樣可以住人的行星。

經過漫長的、連綿的星際戰爭,銀河系最終被強大的“銀河帝國”所統一。

故事開始的時候,銀河帝國統治著2500萬個住人行星,已經長達一萬兩千年之久。皇帝坐鎮帝國心臟、首府川陀,帝國軍艦牢牢控制著整個銀河系,帝國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

這部小說的反轉,精彩到讓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不世出的天才學者哈利·謝頓。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耳熟,因為《生活大爆炸》主角謝爾頓的名字就是在致敬他。

謝頓發明了一套非常厲害的理論,叫做“心理史學”,這是作者阿西莫夫用文學技巧虛構出來的一門科學,“心理史學”可以通過複雜的計算,預測未來。

心理史學的觀點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很難預測,因為個體有自由意志,但是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人類群體,行為卻可以使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去推演。

謝頓憑藉心理史學做出一個令整個帝國驚駭萬分的預測:

看似強盛的銀河帝國從幾個世紀前就開始衰亡,如今已經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目前的強盛不過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假象,帝國註定覆滅,3個世紀後就會分崩離析。

累積的知識將會散佚,建立的秩序將會瓦解,星際戰爭永遠休止,貿易也必然衰退,人口會急劇減少,文明倒退。

帝國覆滅之後的黑暗時代會持續三萬年,然後第二帝國會興起。但兩個文明之間,將有一千代的人類受苦受難。

那怎麼辦呢?

謝頓制定了為期1000年的“謝頓計劃”,它的目標是把不可避免的黑暗時代,從3萬年縮短到1千年,把第二帝國的建立提前2萬9千年。

那怎麼做到的呢?

他召集科學家,分別在銀河的兩端建立兩個基地。

大家有沒有覺得“基地”這個詞很耳熟?是的,本·拉登就是讀了這部書,把自己的組織稱為基地組織,在他活躍的那幾年,“基地”這個詞頻繁地出現在各大新聞裡。

在謝頓的規劃中,兩個基地保存銀河的最高文明,在互動中不斷髮展壯大,最終在一千年內,替代舊帝國,建立統一的、和平的、更穩定的第二帝國。

這個是故事的基本設定,但是謝頓計劃是精密的、環環相扣的,阿西莫夫在三部曲裡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撥開迷霧,才讓讀者窺見謝頓計劃全貌。

可是帝國怎麼會允許企圖顛覆政權的謝頓計劃存在?謝頓又是如何躲過帝國的耳目,開啟自己的行動呢?


02

小說的層層反轉

精彩到讓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這部小說的反轉,精彩到讓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基地》系列,在我看來就是銀河版的《權力的遊戲》和《三國演義》,不同勢力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這個過程的層層反轉,精彩到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不過在阿西莫夫面前覺得自己智商低並不丟人,他以高智商著稱,是天才型的選手。

有個著名的高智商俱樂部叫門薩,阿西莫夫就是國際門薩學會的副主席。他的知識淵博到什麼程度呢?

他一生寫了500本書,據說內容涵蓋了杜威圖書分類法十大門類的每個範疇,以致於有人直接問他:“阿西莫夫,無所不知是什麼感覺?”

如果你不喜歡科幻小說,請忘記這是一部科幻小說,因為沒有科幻小說這個標籤,它的故事內核也足夠讓你享受一頓閱讀大餐。

第一次博弈,是謝頓與鼎盛期的帝國之間的博弈。

謝頓的神預言一出,掌權者慌了,很想以叛國罪把他處死,可是謝頓曾經當過帝國首相,又是極有聲望的學者,處死他代價很大。

帝國想搞清楚謝頓下一步行動,是否危及帝國。

謝頓報告給帝國的行動方案是:讓他召集的數萬名學者,一起編訂一部《銀河百科全書》,保存帝國的最高文明,避免文明倒退,從而縮短黑暗時代。

就靠編訂一部百科全書,就能把3萬年的黑暗時代縮短到1千年?這是學者的狂妄還是學者的天真?

掌權者也許信了,也許不信,權衡處死謝頓的得失之後,他們決定把謝頓以及謝頓計劃的相關人員放逐到地處銀河邊緣、遠離政治和文化中心、自然資源稀缺的行星端點星,讓他們專心編百科全書。

而跟著謝頓計劃移民的學者也虔誠地相信,他們的使命就是編百科全書。

而這正是謝頓想要的,這樣可以躲過帝國的耳目。

可是位於偏遠的銀河邊緣,自然資源稀缺、沒有武裝的第一基地,在一群以編撰百科全書為終生使命的學者帶領下,如何制霸銀河呢?

這也正是謝頓想要的起點,因為這些情況會把第一基地推入危機。

50年後,帝國進一步衰弱,失去了對邊緣地帶的控制,端點星不再受帝國庇護。

附近幾個星郡脫離帝國自立,對端點星虎視眈眈。其中最強大的安納克里昂星郡下了最後通牒,要在端點星建立軍事基地,接管端點星。沒有武裝的端點星無力自保。

這個時候端點星的穹隆開啟,出現了謝頓的全息影像,謝頓告訴第一基地:編撰百科全書不過是幌子,他根本不在意百科全書是否能出版。這是小說的第一次反轉。

他們當前面對的只是第一基地的第一個危機,第一基地以後還會面臨一連串的危機,每個危機都會讓第一基地更加強大,進一步地邁向統一銀河系的目標。

怎麼辦呢?

市長哈定從安納克里昂特使口中得知,邊緣地帶已經無法利用核能,退化到了利用化學能的階段,端點星成了掌握核能技術的孤島。

哈定出使周邊其他王國,告訴這些王國:端點星擁有核能,如果他們放任安納克里昂接管端點星,那麼安納克里昂很快就會擁有核武器,具備壓倒四大王國的軍事實力,你們通通都要完蛋。

這樣一來,四大王國彼此制衡,端點星就可以全身而退。端點星也靠著這次危機,從百科全書的編撰中解脫出來。

同時端點星開始對四大王國進行科學援助,端點星的科技超越周邊星區太多,科技在老百姓看來像魔法。

所以他們把科援偽裝成了科技宗教。端點星成了神聖星球,而君主也可以靠著君權神授坐穩王位。宗教成了統治工具。端點星通過宗教,控制了周邊國家,同時通過傳教,擴張勢力。

端點星所掌握的神權大於王權,所以靠著老百姓和教士階層的宗教信仰,粉碎了安納克里昂攝政王的叛亂,擺平第二次謝頓危機。

端點星開始強行向外傳教,擴張勢力,可是對宗教牴觸,或者有自己宗教信仰的星球,不肯受端點星控制怎麼辦?

第一基地又發展出了一張方法:發展商業貿易,通過貿易打開這些他們的國門。金錢是比宗教更厲害的武器。

第一基地就這樣一步又一步的壯大。

但故事到這裡只不過揭開序幕。

給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基地》系列:

《基地》系列一共7本書,1、2、3被稱為基地三部曲,講的是謝頓計劃的開展。

內容包括第一基地如何從位於銀河邊緣、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的端點星起家,把勢力擴張到整個銀河系?騾如何在短時間內控制整個銀河?

第二基地如何打敗騾?神秘的第二基地到底在哪裡?它的作用是什麼?

第二基地和第一基地的區別在哪裡?誰才是謝頓計劃的真正守護者?第二基地如何讓第一基地相信自己不存在?

4、5是三部曲的前傳,講的是謝頓如何在一個神秘機器人的幫助下發展出心理史學,並制定“謝頓計劃”。

6、7是三部曲的後傳,實力凌駕於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之上的蓋婭文明浮出水面,蓋婭方案取代“謝頓計劃”,成為全體人類的未來。

還解釋了謝頓計劃和蓋婭社會形成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什麼機器人主動退出人類歷史又像最盡職的保姆一樣守護者全人類?地球上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銀河中沒有外星人?

整個故事裡,有兩個地方因為太震撼,我讀完坐在椅子上蒙了10秒鐘,才“哇~”出來表示驚歎。

第一個是第二基地具體位置的揭曉。

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有兩個基地,但是第二基地的具體情況,到了第三本書才被提及,極其神秘。

神秘的第二基地到底在哪裡?它的作用是什麼?第二基地和第一基地的區別在哪裡?第二基地的目的是什麼?除了第二基地的人,所有人包括讀者在內一無所知。

阿西莫夫設置了三個地點,每個地點作為第二基地的理由都很充分,對第二基地位置的揭曉以及涉事人物身份的揭曉,至少經過了6重反轉,才讓讀者看到真正的答案。

這6重反轉,精彩到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第二個是蓋婭的設定。

蓋婭上的人類,發展出一個行星級別的集體意識,整個行星都是活的。和一個人類交流,就是和整個星球交流,包括和星球上的石頭、花草、昆蟲交流。

一個普通人類感到的快樂和蓋婭相比,就像一隻單細胞草履蟲感受到的世界,和一個擁有幾十萬億個細胞的人類相比一樣單薄和可憐。

作為蓋婭的一部分共享意識,你能同時體驗到十億人匯聚起來的喜悅。拿滾床單來說,和蓋婭連接,你會體驗到排山倒海的快感,單個人類的體驗到的快感與之相比就像草履蟲一樣。

所以普通人類和蓋婭連接,不能超過一兩分鐘,否則大腦會被永久性損傷。

所謂的蓋婭方案,就是把整個銀河都變成活的,共享一個集體意識,變成整個人類的進化方向。

這個想象太驚人了。

03

腳踩人類過去和未來

基於深刻洞知的偉大小說

這部小說的反轉,精彩到讓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人們一般認為,偉大的科幻小說家,都是優秀的預言家。阿西莫夫做到了這一點。

他最為人熟知的“機器人三定律”,規定了機器人的行為要遵守三條戒律:

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人工智能近幾年在快速發展,但還遠沒有到達阿西莫夫科幻小說裡描述的那種智慧程度。

但全世界研究和開發機器人的頂尖科學家都認為,阿西莫夫早在1950年就在自己的科幻小說裡提出的機器人三大行為戒律,極富先見,極為關鍵,等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到更高的程度,一定要遵守這個行為規範,才不會亂套。

可是能想象和預測人類未來的人,一定是對人類的過去有深刻洞知的人。

在小說裡,人類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起源地在哪裡,他們都有各自的母星,地球變成了傳說,只有考古學家感興趣,關於人類起源也有多種理論。

讀的時候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可是當今的我們一樣不確定人類起源地在哪裡,經過幾萬年的發展,人類遍佈全世界,我們都生活在各自的國家,有自己的祖國。

唯一關係起源的就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學術界有非洲起源論和多地域起源論的爭執。

銀河帝國從鼎盛到衰亡,和羅馬帝國的興衰何其相似?

第一基地早期,壟斷知識、利用宗教控制社會,並且讓神權凌駕於王權之上,不就是西方中世紀的寫照?

謝頓計劃的構想,是第一基地發展物理科技,第二基地發展心理史學和心靈能力。第二基地是謝頓計劃真正的守護者,他們隱藏起來,通過控制和調整心靈的方式左右第一基地,不讓他們偏離謝頓計劃。

等到第一基地統一整個銀河,建立第二帝國之後,實際掌權的人也是第二基地。

謝頓計劃的最後願景,有點像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由智者和學者統治的世界。

第二基地,由第一發言人以及第一發言人帶領的12個發言人組成的議會統治。只有對謝頓計劃作出原創性的補充和優化的人,才有資格成為發言人。

他們有一個學術研究的工具叫做元光體,元光體裡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計算,謝頓計劃以及對謝頓計劃的補充和優化,全部都記錄在元光體中。

元光體是對人類科學文化進步的絕妙比喻,當今的科學家們遵守著一套學術規範,他們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只有他們做出原創性的貢獻的時候,才能獲得學術地位。

我在讀《基地》系列的同時,也在讀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兩者的相互映照,給我帶來莫大的樂趣。

梁文道曾經在《開卷八分鐘》裡,用五期節目來分享《基地》這本書。他有個評價,我覺得可以概括《基地》系列的偉大和不同凡響:

“他真正要寫的不是一個純粹空想的未來,或者遠在不曉得何處的宇宙深處的一些故事,來讓我們神而往之,讓我們想像他,讓我們在裡面娛樂,或者快樂。

不,他是要放在那樣的一個背景下,來看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文明是怎麼回事?歷史是怎麼回事?在這種意義上,這樣的科幻小說就是一種,你可以說是一種人類文明社會,人類歷史政治的一種實驗小說。

而《基地》之所以偉大,正因為它是這樣一個小說。”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今天推薦的書:

這部小說的反轉,精彩到讓我懷疑自己智商低

李小墨

職業讀書人,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區報記者;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每天更新隨筆日記。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