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二)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建設沿黃生態屏障 推動流域地區高質量發展

中共山西省委書記 駱惠寧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從黃河流域省份及黃河流經市縣的兩個層次,統籌把握,一體推進,形成良性互動、整體推進的貫徹工作格局,為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山西應有的努力和貢獻,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堅持加強“兩山七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築牢築好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山西是黃河流域省份,黃河山西段總長965公里,流經4市19縣,流域面積佔全省的62.2%。近年來,我省啟動實施太行山、呂梁山以及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黃河支流源頭設立保護區,開展汾河等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嚴格壓減地下水開採,推動山西黃河流域的水生態整體好轉,汾河流域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流水量得到有效改善。全省每年新增營造林面積400萬畝以上,黃河流經市縣林草覆蓋率接近60%,向黃河的年輸沙量由上世紀末的1.2億噸減少到目前的1700萬噸。我們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沿黃四市6.9萬戶、20.1萬人的搬遷安置,礦區生態得到保護和修復。經過不懈努力,山西沿黃地區正在從生態脆弱區變為京津冀的重要生態屏障。下一步,要瞄準減少水土流失,全力加大黃河流經市縣水資源保護力度。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荒山綠化、經濟林提質等營造林工程。繼續深化採煤沉陷區治理,加快礦區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研究、全面提升沿黃防洪水平,加強蓄水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抵禦旱澇和地質災害能力。同時,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依水資源供給能力,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使有限的水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

  堅持環保倒逼轉型發展,逐步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環境保護工作,堅持鐵腕治汙、環保倒逼、綜合治理、改革創新,鮮明提出“寧可犧牲點GDP,也要把環保指標提上去”。2018年7月,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安排部署。嚴格能耗、質量、安全等門檻和標準,加快推進焦化等行業改造升級,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深度治理,限期達標。加強散煤汙染治理,加快實施煤改氣、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全省11個市建成區全部建成禁煤區。大力推進出租車、公交車電動化,太原成為全球第一個出租車全部電動化的城市。開展“小散亂汙”專項整治行動,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啟動違法排汙大整治“百日清零”專項行動,引導樹立綠色消費觀,讓人民群眾自覺養成節能環保的綠色消費習慣。全省生態環保總體態勢、發展方式與動能、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生態文明建設格局正在發生積極變化,經濟運行和生態環保呈現同向好轉態勢。下一步,要加強水汙染治理,繼續推進省內“五水同治”,確保2019年年底前汾河入黃水質退出劣V類。堅持環保倒逼產業轉型,加快沿黃礦山、化工類企業、重汙染企業退出步伐,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二)

  山西省是中國嚴重缺水地區之一,萬家寨引黃工程是從根本上解決山西水資源短缺的大型調水工程。圖為2018年9月28日拍攝的正在排沙運用的萬家寨水利樞紐,這是萬家寨引黃工程的龍頭。 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有限公司供圖

  堅持以“三大目標”為引領,鞏固提升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強勁態勢。山西沿黃地區集生態脆弱與粗放增長於一體,轉型任務十分艱鉅。近年來,我們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確立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區、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三大目標”,開啟了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嶄新曆程。主動推動煤炭“減優綠”,去產能走在全國前列,先進產能佔比由2016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68%,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裝機佔比超過30%。堅定擔起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國家使命,努力實現從“煤老大”到“能源革命排頭兵”的歷史性跨越。橫下一條心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推動工業內部結構反轉,近兩年全省煤炭產業年均增長1.9%,製造業年均增長9%,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通用航空、光機電、現代煤化工等產業集群快速挺起。2018年全省煤炭產業佔工業比重下降2.5個百分點。近期,省委省政府先後就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中部盆地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工業高質量發展等作出部署,各地各部門加快轉型發展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經濟保持穩中有進且向優的良好態勢,GDP增長6.6%,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效益穩步提升,實體經濟活力有效激發,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高質量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當前,山西沿黃地區轉型態勢良好,一大批轉型項目在這裡佈局,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山西“小雜糧王國”和有機旱作農業品牌正在形成。下一步,要堅持改革“補考”、“趕考”一起抓,堅持兩眼向外、擴大開放,不斷鞏固和發展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黃河流經市縣要著眼全局和長遠,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強化區域協作協同,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堅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持續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山西根祖文化、德孝文化、佛教文化、晉商文化等聞名遐邇,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堅持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不斷堅守初心、踐行初心,努力扛起使命、不辱使命。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共有5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各省份之首。堅持在繼續做優五臺山、雲岡石窟、平遙古城“老三篇”的同時,提出加快打造黃河、長城、太行“新三板”,構建起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2019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旅遊者3.9億人次,旅遊總收入增長20%以上。下一步,要堅持以文化人,弘揚革命傳統與精神,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努力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加強對根祖文化的田野考證和系統研究,為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作出新貢獻。

  堅持以深度舉措攻堅深度貧困,確保沿黃老區人民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山西貧區皆老區,沿黃19個縣中有12個貧困縣,其中6個是深度貧困縣。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兩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採取一系列超常舉措,攻堅深度貧困取得決定性進展,帶動脫貧攻堅整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省58個貧困縣中有41個摘帽,10個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由18.4%下降到7.2%。堅持在“一個戰場”上同時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個攻堅戰”,聯動實施退耕還林、荒山綠化、森林管護、經濟林提質和林產業增收“五大項目”,帶動52.3萬貧困人口增收,使建設綠水青山的過程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過程。下一步,要以“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的決心,繼續打好制度、政策、資金、項目、黨建的“組合拳”,確保年底貧困縣全部摘帽。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安全等各項民生工作,確保沿黃地區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為保護母親河打造幸福河作出內蒙古貢獻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石泰峰

  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內蒙古肩負著重大政治責任。我們一定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服務保障和深化落實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為保護母親河、打造幸福河作出內蒙古貢獻。

  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擔負起內蒙古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職責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深謀遠慮,相繼擘畫實施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鋪路築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又一重大國家戰略,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謀千秋大計的恢弘視野、謀永續發展的非凡智慧、謀民族復興的強烈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黃河流域內蒙古段處於黃河“幾”字灣的上半部分,地理位置獨特,流域面積廣闊,資源能源富集,城鎮產業集中,生態地位、經濟地位、戰略地位重要。從地理分佈看,黃河流經內蒙古843.5公里,流域覆蓋7個盟市,國土面積52萬平方公里,佔全區的44%。從生態功能看,沿黃地區擁有5個國家地質礦山公園、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草原、溼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種自然景觀,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從發展地位看,沿黃地區集中了全區50%的人口,生產了全區23%的糧食、34%的肉和60%的牛奶,創造了全區69%的經濟總量和71%的財政收入,是內蒙古經濟主軸帶和發展核心區。長期以來,內蒙古在加強水利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推動轉型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沿黃地區仍存在生態環境脆弱、防洪減淤形勢嚴峻、水資源短缺和利用粗放、產業結構依能倚重且層次偏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困難和問題。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探索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二)

  內蒙古杭錦旗在黃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讓水患變水利,沙地變溼地,庫布其沙漠北緣顯現出“水沙共存”美景(2018年8月1日無人機拍攝)。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庫布其沙漠治理也成為中國的一張綠色名片。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堅持綜合施策,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沿黃地區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高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在統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態水資源、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上下功夫,為達到全流域保護治理最佳效果趟出路子、提供支撐。內蒙古水資源稟賦先天不足,時空分佈不均,特別是沿黃地區水資源十分短缺。要堅持把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放在優先位置,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加快河套灌區等地區農田節水改造和沿黃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堅決整治和防止地下水超採,深化水權轉換等改革,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切實消除水龍頭上的浪費,努力使黃河流域寶貴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高效利用。內蒙古沿黃地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生態環境基礎非常脆弱。要把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重中之重,注重從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入手,持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積極推廣庫布其治沙模式,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突出抓好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和烏梁素海、岱海等重點湖泊綜合治理,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擾和破壞,有效鞏固綠進沙退態勢,加緊彌合生態創傷,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讓母親河永葆美麗顏值、靚麗風采。沿黃地區既是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區,也是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要堅持把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作為重點任務,推進沿黃重點地區大氣汙染、水汙染聯防聯控,加強工業、城鎮生活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加強城市黑臭水體和農村牧區汙水治理,加快露天礦山整治和綠色礦山建設進程,統籌氣水土,統領點線面,集中攻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方位構建汙染防治工作機制和制度體系,為保障天藍地綠、水淨河清創造更好條件。黃河是遊蕩型多泥沙河流,內蒙古段幹流淘岸、崩岸險情時有發生,加強防洪減淤能力建設絲毫不能鬆懈。要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入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切實抓好病險水庫與淤地壩除險加固,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滯洪區擴容改造和重點支流攔沙換水,有效減少水利工程泥沙淤積,努力防範水患威脅,確保沿黃地區歲歲安瀾。

  加快綠色轉型,著力推動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我們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立足內蒙古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階段實際,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轉方式、換動能、提質量,構建形成符合大保護戰略定位、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體現內蒙古優勢特色的現代經濟體系。一是持續優化空間佈局。結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促進形成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持走集中集聚集約的路子,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提高資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內涵式發展。二是加快促進轉型升級。把工作著力點放到產業結構調整、資源轉化增值、創新驅動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上,在改變產業“四多四少”狀況、轉變簡單“挖煤賣煤、挖土賣土”模式上尋求突破。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打造現代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產品精深加工度和產業鏈整體水平,增創資源型產業發展新優勢。在河套灌區等糧食主產區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優化調整區域佈局和內部結構,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增加優質產品供給,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積極培育非煤產業、非資源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支柱產業,形成多元多極、延伸升級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三是全面提高開放合作水平。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商貿物流、數字經濟等產業,為高水平開放提供堅實支撐。加強同沿黃省區的互惠合作,加大引商引資引智力度,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優勢產業和先進要素向內蒙古集聚。引導和推動沿黃各盟市站位整個黃河流域發展大格局,找準發展定位,深化區域合作,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依靠整體合力共同落實國家戰略、更好推動自身發展。

肩負起保護黃河的重要責任

中共青海省委書記 王建軍

  黃河在青海流域面積達15.23萬平方公里、幹流長度佔黃河總長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佔黃河總流量的49.4%,既是源頭區,也是幹流區,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決定性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提出的“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的省情定位,堅決扛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青海的重大政治任務。要胸懷全局想問題,立足源頭抓工作,進一步強化“源頭意識”、擔起“源頭責任”、展現“源頭作為”,為保護黃河生態、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青海新的更大貢獻。

  深入推進重大生態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堅持保護為先、自然恢復為主,強化重點生態工程帶動作用,有利於更好地解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突出問題,扭轉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造成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我們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圓滿完成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等重點生態保護工程,治理區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觀,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黃河、長江等重點江河出省斷面水質保持優良,溼地面積穩居全國第一位,藏羚羊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雪豹、白唇鹿等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加大封山育林育草、退牧還草、天然林和溼地保護等工程實施力度,深入開展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造林綠化投資力度之大、規模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以來每年營造林突破400萬畝,2012年以來在黃河流域完成國土綠化1297萬畝,顯著改善了人居環境和生態承載力,大幅度提升大美青海的綠色顏值。強化礦產資源管控和生態修復,鞏固提升木裡礦區整治成果,落實資金20億元實施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對23.59萬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開展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等專項行動,促進了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解決。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二)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黃河源區的許多牧民當上了生態管護員,由傳統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草原保護者,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聯動融合發展之路。圖為牧民正在進行生態巡護。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加強黃河源頭生態管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堅持把保護好三江源作為義不容辭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堅決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深入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掛牌運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設立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努力為改變“九龍治水”、實現“兩個統一行使”闖出一條路子,為全國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保護管理經驗。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容貌”已煥然一新,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目前,在前期試點基礎上,已經召開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正在全國率先開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建立五級河湖長制工作體系,堅持“好水差水”一起抓,統籌實施黃河干流和省內其他河流水生態保護修復治理,2018年全省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4.7%,黃河出省斷面水質在Ⅱ類及以上,“天下黃河青海清”成為水質改善的生動寫照。

  因地制宜推動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被公認為世界四大無公害超淨區之一,我們堅持以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為主抓手,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畜產品追溯體系建設、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做大做強綠色有機特色產業,促進農牧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綠色循環發展為方向,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形成了以油氣化工、有色金屬、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導的循環型產業體系。以鹽湖資源利用為例,過去單純生產鉀肥,現在搞綜合利用,實施了“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鹼、優化氯”新發展布局,著力打造循環利用“鎂鋰鉀園”,效益得到提高並還在加倍增長。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清潔能源外送長效機制基本建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納入國家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綜合試點,今年的“綠電15日”連續供電再創世界紀錄。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百項創新攻堅工程”和“百項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

  持續改善民生福祉。對青海來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牽動全局的工作。青海發展基礎較弱,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面積佔比都比較高。近年來,在工作中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青海不論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民族地區發展,都離不開保障和改善民生這項基礎性工作。我們積極整合國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主動用好東西部扶貧支援平臺,調動青海自身力量,統籌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建設等各項民生工作,黃河源頭各民族人民享受到了更多發展紅利,獲得感、自豪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但同時,黃河源頭流域民生改善的任務仍然很重,我們今年計劃完成的減貧任務中,有不少貧困人口就生活在黃河源頭流域。無論任務多麼艱鉅,都要咬定目標、一鼓作氣,確保年底實現絕對貧困“清零”,讓黃河源頭的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過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有效保護民族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呵護好黃河母親河源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僅要在生態保護上下功夫,也要在文化引領上見真章,通過挖掘黃河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彙集起保護黃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黃河源頭流域,千百年來居住著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地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的曲麻萊縣,素有黃河源頭第一縣之稱,當地的牧民群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他們不急功近利、不竭澤而漁的生存之道,體現了藏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展示。近年來,我們深入挖掘青海的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崑崙文化、河湟文化、江源文化博大內涵,加快推進青海省國家級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建設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海西德都蒙古、玉樹康巴等一批省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大力弘揚“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鬥”的新青海精神,激發保護黃河的歷史擔當、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講好青海的“黃河故事”,凝聚保護黃河的“青海力量”,各族人民保護黃河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信念越來越堅定。

精心呵護母親河 建設美麗新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 陳潤兒

  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確定為重大國家戰略,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考量、對子孫後代賡續發展的歷史擔當、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深思熟慮,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保護黃河義不容辭、治理黃河責無旁貸。我們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扛起時代使命、拿出實幹行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精心呵護母親河、建設美麗新寧夏,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寧夏樂章。

  必須堅持安全至上。黃河寧、天下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幾千年來始終在同水旱災害作鬥爭,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脅。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對現實問題的深度把握,點到了要害、抓住了關鍵。從歷史情況看,幾千年來,黃河給兩岸人民既帶來了文明滋養,也帶來了深重災難,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桀驁不馴、遊蕩不定,屢治屢決的局面在新中國成立前一直沒有改觀。從現實問題看,黃河水少沙多的問題依然突出,水沙關係不協調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的問題依然嚴重,大量泥沙輸入黃河,寧蒙段淤積形成新懸河。同時,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四亂”問題依然存在,破壞河道岸線、影響生態環境、危及堤防安全。從潛在風險看,黃河洪水風險仍未從根本上解除,近年來沿黃雨量逐步增多,防洪防凌形勢不容樂觀,絲毫不能放鬆警惕。保護黃河、治理黃河首要的是保障黃河長久安瀾、確保黃河絕對安全。寧夏作為黃河上游的重要一段,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首要任務、重要職責,聚焦根治水患、落實防治措施,既堅決保障黃河寧夏段的安全,又主動維護黃河下游流域安全。堅持固沙護土不入河,主動配合國家水沙調控體系和機制建設,堅持不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綜合運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推進荒漠化全面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抓好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努力做到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沙不入河,切實為下游“懸河”解壓減負。堅持寬河固堤不決口,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抓好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完善防洪防凌工程體系,整治風險河段,加固河岸壩垛,提升河道行洪防洪能力,保持河勢穩定、維護岸線安全。堅持清理“四亂”不手軟,重典治亂、依法治亂,對影響河道安全的設施一律關停、建築一律拆除、人類活動一律退出,徹底消除安全隱患,恢復黃河流態自然。

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二)

  寧夏堅持不懈推進黃河綜合治理,建成416公里標準化堤防,集安全保障線、交通搶險線、生態景觀線於一體,將防洪標準提高到20—50年一遇,確保了黃河安瀾。圖為黃河銀川段標準化堤防。 寧夏水利廳供圖

  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新時代治黃“生態優先”的原則和“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方略,這是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精準把握,對黃河保護治理路徑的精準定位,為保護治理黃河提供了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理念,以系統化的思維、綜合性的措施、強有力的手段,上下游統籌、干支流共治、左右岸齊抓,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建設三管齊下、協同發力,還黃河水淨、使黃河健康。堅持重在保護,尊重規律、順應自然,嚴格落實空間規劃,科學佈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築牢環境質量底線,把住資源利用上線,守住守好賀蘭山、六盤山等自然保護區,不搞打破自然生態平衡的開發,不建超出環境承載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資源承受強度的項目,少一些人為干預、多一些自然恢復,切實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生態環境可承受限度內。堅持要在治理,聚焦黃河寧夏段水質穩定達標,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汙水、農村排水“五水同治”,特別是對工業廢水儘快實現所有工業企業管網全覆蓋、汙水全收集、集中全處理,對重點排放企業在線監測全天候、責任落實全方位、監督管理全流程;對城鎮汙水全面提標改造汙水處理設施,加快補齊收集、處理、回用的短板,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對農業排水重點抓好面源汙染,全面推開農藥化肥減量施用,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堅持貴在建設,圍繞構建良好生態體系,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推進森林、溼地、草原、流域、農田、城市生態系統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工程,繼續推進封山禁牧、退耕還林還草,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湖泊溼地全域化保護、整體性修復,讓山更綠、林更茂、草更豐、水更美,努力建設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必須堅持發展為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發揮比較優勢,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這一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黃河保護與利用、發展與治理、當前與長遠的重大問題,明確了發展基調,提出了治本之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黃河流域的生動實踐。我們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源頭治理,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提升黃河水生態的“姿色”。堅持經濟生態相協調、大力轉方式,強力推進綠色發展、高效生產、循環利用,加快改變高消耗、高排放的生產模式,提高產出效益、減少汙染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由外延向內涵、由低端向高端加快轉變。尤其是要堅決摒棄“先饃後湯、以饃供湯”的建城模式、用水機制,嚴守水資源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動產業、城市與黃河和諧共生、相融共濟。堅持加法減法一起做、加緊調結構,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突出特色、挖掘潛力、揚長補短,面向市場需求,去掉“剩”的、壓減“低”的、拉長“短”的、做大小的、增加少的、擴大優的,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產能結構、產品結構,著力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破舊立新兩手抓、加速動能轉換,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創新驅動上、突破點放在改革開放上,大力推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傳統企業,去舊育新、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培育形成一批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產業、新動能,讓老樹發新芽、新枝結碩果,把高質量發展貫穿寧夏發展全過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