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九年磨一劍,AI先鋒齊聚一試鋒芒。11月29日—12月1日, 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將在蘇州隆重舉辦。屆時,學會將對81個成果授獎。

伴隨智能科技的不斷深化,人工智能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大批AI科技先鋒不斷湧現,他們以優質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自2011年學會設立“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以來,該獎項已成為我國表彰、鼓勵科技從業者及企業的至高榮譽殿堂。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落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通過推薦評選優秀的智能科學技術成果,切實調動廣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表彰獲得2019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的學者與專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領域賦能,大力提升我國智能科學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發展水平,加快建設成為世界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和應用高地,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將於 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蘇州隆重舉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誠邀您蒞臨本屆頒獎大會,共襄盛舉。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董琦,中國電科電子科學研究院智能系統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所長助理、科技委委員。目前擔任全軍首個無人機集群重大演示驗證項目常務副總師,軍委科技委無人機“蜂群”重點項目副總師,裝備發展部空軍人工智能裝備應用專業組秘書,中國航空學會理事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無人飛行器自主控制專委會委員、中國指控學會集群智能與協同控制專委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科學傢俱樂部成員,IEEE Member等。2019年,榮獲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獲獎者簡介

董琦,2017年畢業於天津大學自動化系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19年完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後工作。從事群體智能無人系統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現為中國電科電子科學研究院智能系統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所長助理,科技委委員。2018年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2018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8年獲“IEEE/CSAA GNCC最佳張貼論文獎”,兩次獲“電科院十大科技進展”。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專項、軍委科技委和裝備發展部等重點課題20餘項。已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防專利20項,出版專著1部。曾任中國科協“未來智能空天技術發展” 青年科學家論壇執行主席,第十二屆國際智能機器人與應用會議(ICIRA)“群體智能無人系統”分論壇主席。目前擔任全軍首個無人機集群重大演示驗證項目常務副總師,軍委科技委無人機“蜂群”重點項目副總師,裝備發展部空軍人工智能裝備應用專業組秘書,中國航空學會理事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無人飛行器自主控制專委會委員、中國指控學會集群智能與協同控制專委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青年科學傢俱樂部成員、IEEE Member等,是2019年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獎者,以下內容為董琦的專訪報道。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您此次獲獎的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哪些有較大影響的理論和技術突破?

我主要從事群體智能無人系統的相關研究工作,如無人機的群體行為控制,側重於應用,但一直以來重視群體智能無人系統理論的研究。

在理論探索方面

,我本人主要聚焦無人機集群多智能體的自主協同控制研究。美國國防部發布的《無人機系統路線圖2005-2030》將無人機的自主控制等級分為10級。其中,將“全自主集群”定為無人機自主控制的最高等級,我的研究就是解決如何使無人機實現全自主集群控制的問題。最近,在無人機集群的精確編隊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創新性的工作,首次提出基於有限時間理論的無人機集群精確編隊控制算法,該算法在理論層面,將有效提升無人機集群的編隊精確度和重構能力。

在工程應用方面,主要是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立足現在承研的重大項目,目標是實現無人機集群的自主與智能。先後參與了我國最大規模的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試驗,成功驗證了無人機集群的空中集結、編隊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完成了國內首個摺疊翼無人機的空中時序投放與模態轉換試驗,突破了無人機負迎角模態轉換與控制技術,奠定了我國無人機集群空投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為我國兩位軍委副主席現場試驗演示了該技術的創新成果。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您以及團隊的研究成果目前有哪些實際應用?

我們團隊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軍事領域,致力於為打造最先進的智能無人作戰裝備。在民用領域也有所涉及,比如我們承擔的國家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首批重大項目,是關於“蜂群”多智能體的群智激發與匯聚研究,“蜂群”是一種物理形態的表徵,可以是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等,我們的研究成果將應用於

城市安防、應急救援等領域。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作為科研工作者,您認為技術在與消費者需求、與市場需求對接方面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技術是我們搞研究的“看家本領”。

首先,與消費者、市場需求對接的前提,是技術過硬。

我們科研工作者,必須認清技術的本質,這個技術能解決什麼問題,我們是否具備期望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能力,定位要清晰準確,對接要實事求是。

其次,還是需求導向的問題,既要解決眼下國家之所需,也要坐的住“冷板凳”。

基礎的理論與共性的技術才是科研的主旋律,是科技創新的源泉,也是重大科技成果的根基,注重共性技術的研究,對接不能浮於表面,泛泛而談。

吳獎獲獎人物丨董琦:第九屆吳文俊人工智能優秀青年獎獲得者

在您看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的人才培養方面是否缺乏?他們需要何種知識結構?

人才一直都是稀缺的,不管在哪個領域。人工智能作為新興技術,我國起步和發展相對較晚,人才肯定是稀缺的,我們需要高校培養更多的人工智能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我認為人工智能是一個典型的“交叉專業”,需要多學科互補,突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涵蓋信息、電子、控制等,應用於大數據、視覺、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所以,要有非常廣的知識儲備,但要在某一點上精確發力。

獲獎者寄語

人工智能,大有可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希望人工智能的發展能造福於整個人類,造福於廣袤的宇宙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