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市——後河鎮 歷史變遷


“龍泉寨是隻船,大船之上有靈泉。常飲葛仙靈池水,生就才子與大賢。”這首不知何人何年所寫的民謠,多年流傳於長葛市西北部的後河鎮。這裡是清末翰林院編修楊佩章的故鄉,有“音樂鼻祖”葛天氏的千古傳說,還有春秋時期鄭國相國子產墓、後河徐莊遺址等文化遺蹟29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後河人靠採紅石發家,為當地民營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期《許昌往事》,記者來到後河鎮,探訪其歷史變遷與商業發展的過往。

沿河成街,後河因此得名

長葛市——後河鎮 歷史變遷

如今的葛仙靈池

長葛市——後河鎮 歷史變遷

位於後河鎮區中心的小洪河橋

7月12日,天氣涼爽。記者駕車來到位於長葛市西北部的後河鎮,鎮區路面整潔,街道寬闊,商業街上人來人往,一片繁華景象。

該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楊凱麗說:“外地人來我們後河,第一印象就是乾淨!”

“昨天,許昌市文化和廣電旅遊局的同志來我們鎮進行公共文化體系考核驗收。他們經過走訪,給我們鎮打了最高分。”長葛市後河鎮中心小學原副校長袁全印說。今年63歲的袁全印生於後河,長於後河,對家鄉的文化歷史頗為了解,曾寫有《話說翰林楊佩章》等書籍。如今,已經退休的袁全印被鎮政府請到鎮文化服務中心主持編寫《後河鎮志》。

後河鎮東挨長葛市增福鎮,南依坡胡鎮,西接禹州市無樑鎮,北邊是新鄭市觀音寺鎮。該鎮交通便捷,自古為長葛的商貿重地。

“後河鎮的得名與鎮區西邊的小洪河有關。”袁全印說,小洪河從東向西繞村而過,人在河北岸居住。當時,從長葛老縣城經禹州無樑到登封有一條官道,並在後河建有驛站。朝廷各地官員來驛站休息時,就有人在此賣茶、開飯店,停留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河北側建房,一家挨著一家,久而久之,沿河的道路便成了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人們稱之為後河街,當地也因此得名。後河街在清朝中期形成集市,輻射周邊新鄭、禹州、長葛三縣(市)。

進入明末,為防匪患,村民又在此建寨,名龍泉寨。小洪河從寨西側分別繞寨南與寨北而過,而寨中間是主河道。袁全印回憶,他小時候,河水很深,魚蝦也多,蘆葦、野草等植物繁茂。

“如今,一些上年紀的人還會把後河稱為河街,弄得年輕人一頭霧水。”楊凱麗說。

後河清朝屬崇孝、尚友兩保轄區,民國時為尚友鄉、孝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後河歷經變革,在1985年撤鄉改鎮。如今,鄭(州)平(平頂山)公路緊鄰鎮西,鄭欒高速穿鎮而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陘山腳下自西向東蜿蜒。

後河鎮北的陘山上坐落著一座子產墓。陘山山頂上,子產廟的一側立有子產墓碑一通,旁邊還立有“許昌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碑。

袁全印說,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是春秋時期的鄭國大夫,與管仲齊名,為有名的政治家,是法家的創始人之一。子產從政20餘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內政外交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給國家帶來了新氣象,使處於晉、楚兩大國之間的鄭國獲得安定。據說,人們耳熟能詳的“道不拾遺”“賓至如歸”都和子產有關。

子產的英明舉措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子產卒於公元前522年。因長葛是子產的封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就用陘山上的紅石築了穹隆頂墓冢。

《史記》載:“子產為相三年,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治鄭廿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少皆啼。”另據成書於元代的《賈區說林》記述:“子產死,家無餘財,子不能葬,國人哀之。丈夫舍玦佩,婦人舍珠玉以賻,金銀珠寶不可勝計。其子不受,自負土葬於陘山。”

“子產去世時,老百姓為了紀念子產,紛紛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為其送葬,但子產的子女都不接受。百姓便將金銀首飾投到河中,以這種方式祭奠子產,這條河也因為河中的珠寶散發出金色的光芒,從此得名金水河。”袁全印說,據傳,鄭州市的金水河就是其子棄金於河內而得名的。

據記載,歷史上,子產墓高約五米,周長50米,墓前建祠廟,並立碑刻石,廟內有古柏。民國以前,每年逢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前來祭祀子產的人就非常多,大家到廟裡舉辦各種紀念活動,歌頌他的功德。

建成於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位於建安區艾莊回族鄉的天寶宮,緊鄰後河鎮,是我市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保持著較大的宮觀規模,每天都吸引著不少人前來參觀。

在長葛市後河鎮,曾有“南有‘天寶’北有‘龍泉’”之說。後河鎮的“龍泉”就在該鎮中心小學院內。當日,袁全印帶領記者來到後河鎮中心小學。校內東側一處被圍起來的小院前,立有一塊寫有“葛仙靈池”字樣的石碑。

小院中間有一口水井,直徑有兩米左右,深七八米,如今已經乾枯。水井的四周有10多個或完整或殘缺的石獅。

袁全印說,歷史上,龍泉宮是長葛縣最大的道教建築,與天寶宮遙遙相望,為“長葛八景”之一。

葛仙靈池位於龍泉宮內,系明代所建。據1930年《長葛縣誌》載:“昔吳人葛玄從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經,世號葛仙翁。嘗從吳主至溧陽。風作舟覆,玄獨立水上,衣履不濡。曾遊長葛,採藥陘山。暑月入池中,數日不出,後白日衝舉,所遺池水,亙古不竭,滾滾上翻,浪花璀璨。”

清嘉慶丁丑年間,葛仙靈池修建一新。清末,翰林院編修楊佩璋的伯父楊命九親書“葛仙靈池”四個大字於池北石欄內。當時的葛仙靈池為正方形,水深3米餘,呈深藍色,池上有石欄兩重、石欄杆16根。石欄杆上有石獅16個。石獅對稱雕琢,雌雄分明,形態各異。石欄外壁雕有八仙過海、龍虎鬥、臥牛飛馬、梅花鹿、仙鶴等圖案。池南壁有一石雕龍頭,池水從龍口中流出,淙淙有聲,水溫常在18℃以上,冬暖夏涼。

袁全印說,“文革”期間,石欄杆上的一個石獅被砸毀,其他石獅被水泥覆蓋。向南吐水的石雕龍頭丟失,至今下落不明。2006年,幾個石獅被盜,後被公安部門全力追回。

2009年6月,“葛仙靈池”被公佈為許昌市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看到,在葛仙靈池外圍,還有多根兩米多高的石柱立於兩側,底部由水泥澆灌固定。“我在學校當副校長時,和老師一起把這些石柱立起來,擺出不規則的形狀,有點兒像圓明園內遺存的文物。”袁全印說。

紅石開採,留下難忘歲月

長葛市——後河鎮 歷史變遷

當年用於裝卸紅石的自流臺

長葛市後河鎮中心小學原副校長袁全印說,陘山主體素有“一山跨三地,雞鳴聽三縣”之說。陘山的北峰、西峰屬禹州市管轄,山體以北屬新鄭市,山體南、東兩面均歸長葛市後河鎮。據有關資料記載,陘山紅石的硬度和耐酸鹼度均居亞洲首位,是建設鐵路、水利工程和製作石磨的上等材料。

根據1930年的《長葛縣誌》載,1897年,這條鐵路運石支線已經存在。它為修建京漢鐵路提供了必需的運輸條件。運石專線進入陘山後,沿東山向北繞至榆林村的馮家門,陘山車站位於東山北部,距馮家門一公里。

“當年,比利時與英國、荷蘭爭奪我國京漢鐵路路權,最後路權歸比利時所有。”袁全印說,京漢鐵路為清廷使用比利時貸款修建,比利時是工程監造方。

京漢鐵路是我國第一條南北大動脈,於1906年全線通車。顯然,位於後河的這條運石鐵路專線至少早於京漢鐵路全線通車9年,距今已有122年的歷史。

陘山紅石為社會的發展、新中國的鐵路建設、水利建設和抗洪救災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記者看到,如今這條鐵路線內雜草叢生,不時有小孩兒在已經廢棄的鐵軌上玩耍。

“陘山車站”四個字依然醒目,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標誌清晰可見,一排低矮紅瓦房前不遠處就是交錯的列車軌道,靠南的一側軌道上還停放著兩節廢棄的車廂。

自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過間斷或不間斷的開採,陘山東山開採過度,1965年,鄭州鐵路局採石場西遷至陘山的婆婆石到將軍崖之間,運石專線也從馮家門向西延伸到現在的採石場。新的採石場資源豐厚,作業面寬,鄭州鐵路局批准購置了大型碎石機,建造起一座現代化的作業場地——自流臺。

“為保證採石場自流臺的建築質量,鄭州鐵路局還從安陽林縣請來建造紅旗渠的建築工人進行施工。”袁全印介紹,在陘山腳下,建築工人繼續發揚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幹、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從選材到配料都精益求精。施工過程中,紅旗渠的建設者把每一塊石料浸泡加工後用鋼刷去除泥塵,再進行對接,整個過程一絲不苟。

嚴謹的施工態度鑄就了質量過硬的自流臺,雖歷經數十年的戰火洗禮和風雨侵蝕,它仍然完好如初。

“自流臺把碎石機粉碎後的石塊按規格從作業面直接倒入存料庫內,火車在臺下停穩後,工人拉開閘門,一斗斗紅石塊從七八米高的臺階上落下,隆隆作響,碰撞出火星,進入車廂。”袁全印說。

自流臺的建造成功,結束了人力裝石頭的歷史,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每天中午和傍晚,爆破石頭的聲音震得地動山搖,打破了陘山的寂靜,而山體的縮小速度也隨之加快。

自流臺一字排開,呈東西走向,長約百米,全部由紅石砌成。自流臺南側是近兩米高的寬闊平臺,北側是六七米高的裝卸牆,下面是兩條列車軌道。

伴隨著火車的鳴笛聲,一車車紅石被運到祖國的四面八方,而紅旗渠精神與後河文化融合孕育出的勇於拼搏、踏實淳樸、無私奉獻的紅石精神,已成為後河人幹事創業的力量源泉。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除了鄭州鐵路局採石場在陘山採石外,河南省第九監獄也搬到了後河鎮。

“監獄建設期間,犯人居住在後河鎮的小學裡,平時由獄警嚴格看守。”袁全印回憶,這些犯人主要在山上採石或在農場種田。

“麥收時,監獄還組織犯人幫村民收割,但許多人連鐮刀都不會拿。”袁全印笑著說。當時,為改善群眾生活,後河人民公社抽調部分村莊的青年勞動力辦起了“後河戰備團”,由榆林村黨支部書記趙國珍帶隊,組織大家上陘山開採紅石或其他用於建築的石料。在炸藥的巨大爆破聲與人們撬動石塊、敲打石塊的嘈雜聲中,勤勞能幹的後河人,靠雙手積累了企業發展的“第一桶金”。

“各村生產隊把開採的石頭賣給採石場,20世紀70年代,一個村民一天能掙幾毛錢,足夠買一個月的食鹽。”如今的榆林村黨支部書記趙永軍說。

“當年,在後河的集市上,我們看到榆林村的人趕會時,籃子裡裝滿了東西,讓人非常羨慕。”袁全印回憶,這充分說明在靠山吃山的年代,資源就是優勢。

“開採石頭時,人們先用鐵鍬剷掉山上的雜土,小的石塊用撬槓撬,大的石塊就用雷管炸。”袁全印說,當時,採石場的爆破時間一般在11時以後,爆炸聲一響,附近村莊的村民就知道該做午飯了。

後河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楊永濤回憶,1994年,他和幾名同學去陘山玩,不知道爆破的時間,大家走到半山腰,突然聽到有人吹口哨,大喊:“放炮了!”“當時我們都嚇壞了,趕緊貓著腰躲到附近一個棚子下面,爆破聲響起,石塊紛紛落下,如下雨一般,若砸到人身上,後果不堪設想。”楊永濤說,“在‘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陘山上還被挖出多個縱橫交錯的防空洞,有數公里遠,最寬的地方能進去一輛卡車。”

記者在當年的採石場看到,一個個靠傳動帶傳送石料的鐵支架已鏽跡斑斑,被放在遠處。採石場外圍圍上了一圈鏽跡斑斑的鐵絲網,上面掛著“嚴禁開採”的警示牌。

2011年,政府對環境進行治理,陘山的採石場全部停工。

發展提速,美好生活更可期

長葛市——後河鎮 歷史變遷

河南美霖衛浴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生產的衛浴產品

整天奔波於亂石之中的採石匠在腰包鼓起來後,認識到了採石對山體的破壞、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自身健康的危害。於是,他們產生了“紅石被開採完了,後人該怎麼辦”的思考。

此外,採石匠也感受到天天上山採石的辛苦。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有眼光的後河人有了大力發展經濟,造福百姓的願望。接著,在後河人民公社黨委的鼓勵與支持下,成千上萬的採石匠回到村裡,用採石賺的錢開辦化肥廠、陶瓷廠、衛生瓷廠、造紙廠等企業。不久,後河鎮的工業產值、上繳利稅和農民的收入便成倍增長。

數年後,頗有發展眼光的後河鎮榆林村黨支部書記趙國珍從西安高壓電瓷廠請來專家和技術員,開始生產電瓷、高壓控制櫃等產品,利潤非常可觀。1994年12月14日,河南省葛天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葛天集團)在後河鎮註冊成立,從此,後河鎮的工業總產值跨入省、市、縣三級鎮辦工業的先進行列。

“當時葛天集團擁有企業20多家、員工5000多人,企業產值達3億元,還進入鄉鎮企業全國500強,成為上市公司。”長葛市後河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楊永濤說。然而,世事無常,2002年,紅火多年的葛天集團宣佈破產。

“作為鎮集體企業的葛天集團雖然破產,但也培養了不少集管理、銷售、技術於一體的企業家,奠定了後河工業發展的基礎。”楊永濤說,如河南森源集團董事長楚金甫,其曾在葛天集團的長葛高壓電器廠和長葛市開關廠當廠長;河南亞豐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賈春明,也是葛天集團走出來的銷售員。這些有眼光、有魄力的企業家從葛天集團走出來後,在家鄉幹事創業,把企業做得紅紅火火。

長葛市的民營經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領跑著“長葛速度”。2018年,長葛全市民營經濟佔比、民間投資佔比、民營企業就業人數均超過90%,成為中原大地民營經濟發展的“長葛現象”。

當天,記者走入後河鎮採訪時,這裡合理的工業結構與佈局讓記者印象深刻。

楊永濤說,截至2018年,後河鎮電瓷電氣企業有6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8家,電瓷電氣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億元,安排近3000人就業,產品涉及高壓電瓷、高壓控制櫃、變壓器、電力鐵塔配件等門類,還湧現出四達電力、佳和高科兩家新三板上市企業。

“我們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承擔著國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科研轉化項目,其中他們生產研發的防盜螺母不僅出口美國、韓國等國家,還用在國內青藏線、石武高鐵等多條線路上。”河南四達電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四甫說。

另外,該鎮現有規模以上衛浴企業10家,工業總產值達6.6億元;有規模以下陶瓷浴櫃及其相關企業456家。整個行業從業人員有11000多人,年產值達23億元。

而汽車零部件產業以許昌精工、河南世興、天源祥達企業為龍頭,有汽車配件、機械加工企業166家,有行業從業人員4800多人,年產值12億元。

共有2000多家大小民營企業,在人口只有5萬多的後河小鎮上競相發展。

在後河工業園區外圍,記者看到還有多棟商住樓。

楊永濤解釋說,他們鎮民營企業眾多,外來務工人員有6000多人,為有效緩解園區入駐企業職工住房難問題,前幾年,該鎮專門在工業園區建了9棟共312套公租房,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問題。

“我是南陽市鎮平縣人,在美霖衛浴上班。政府給我們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了公租房,我們能安心地在後河安家了!”一位叫劉同生的外來務工者說。

後河鎮的民營經濟在長葛市的經濟發展史上,一直續寫著佳績與輝煌。

“我們鎮的民營經濟在長葛市首屈一指,小城鎮建設更是領先一步,群眾的文明素質也得到了很好地提升。”長葛市後河鎮黨委書記朱華甫說,不僅如此,後河還有山、有水、有文化,是一個人文、自然並存的好地方。

該鎮連續10年進行的“後河好人”評選活動,先後評選出近100名“後河好人”,弘揚了幹事創業、孝老愛親傳統美德。後河鎮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遍佈村鎮。鎮區境內除了美麗的陘山、自流泉、葛仙靈池、楊佩章故居、陳太邱養魚池、春秋時期鄭國子產墓外,還有淑君中學、楊景堯文教基金會、清欽紀念館等。近年來,後河鎮爭取專項資金1600餘萬元,用於後河陘山風景區旅遊開發、子產墓的保護、楊佩璋故居等文物的修繕,子產墓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佩璋故居被確定為河南省名人故居。

引南水北調水灌注山頂地質公園三個中心湖區,徹底解決了陘山無水源、耕地望天收的問題,也為陘山旅遊景區的打造、陘山“微水系”的建設、週末休閒山地遊打下了基礎。

如今,後河鎮已經完成南水北調幹渠兩側100米、6.7公里長綠化帶建設,形成了以福多多“特色採摘園”為代表的農業特色旅遊觀光帶。長葛市第一條長8.2公里的山地自行車賽道落腳陘山。

歷史上,一車車紅石帶著後河人民的美好願望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紅旗渠精神卻像自流臺一樣永駐後河。紅旗渠精神與後河文化融合,孕育出勇於拼搏、踏實淳樸、無私奉獻的紅石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後河人,他們為河南“中原崛起”和許昌“智造之都”的建設正奮發有為、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