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情的校园民歌

街边 | 难以忘情的校园民歌

(图文无关)但是随着这些歌曲成长度过青春的一代资深粉丝,始终恋恋情深,每有演唱必然蜂拥而至。 (IC photo/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

九月二十九日星期天下午一点左右,法拉盛的公共大礼堂挤满了排队等候进场的观众,他们绝大多数都年过半百,还有人由人搀扶,或者拄着手杖。相识的人互相招呼时都带着几分喜悦的兴奋。他们在期待一场怎样的盛会呢?

他们期待的是一场由周兴立主唱的台湾校园民歌演出。1970年代,周兴立不但是民歌红歌手,并且作曲。他创作的《盼》,至今粉丝提起来仍津津乐道,接着便哼哼唱唱。多年来在纽约,他虽然以教书为业,却从未忘情校园民歌,时有演出,必然客满,带动许多人的共同怀旧。

台湾校园民歌曾经风靡一时,歌声响遍华人所在的地方。听完演唱我们一伙坐在咖啡馆聊天,来自天津的程奇逢称这些歌他都会唱,因为在大陆也很红了一阵。

校园民歌的兴起主要是对自己文化的觉醒。在此之前台湾流行的都是英文歌曲,校园民歌正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要唱自己的歌。

1976年,在淡江大学的民歌演唱会上,李双泽弹起吉他唱蒋勋的诗《少年中国》,这是转捩点,从此校园民歌盛行,并且开始创作歌词,内容以贴近群众和唤起民族意识为主。这些歌曲不同于以往的地方是多样化,生动活泼。王梦麟的《阿美,阿美》一唱起来就满场笑声。歌词是少男向阿美求婚的表白:“虽然我没有汽车洋房,吃的是粗茶淡饭,只要你陪我作伴,保你白白又胖胖。”一些著名作家作品也被谱成歌曲,如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胡适的《兰花草》都风行一时。

1990年代由于社会风气转变,年轻一代人的兴趣也不同了,校园民歌突然整个淡出。但是随着这些歌曲成长度过青春的一代资深粉丝,始终恋恋情深,每有演唱必然蜂拥而至。非常幸运,纽约有个周兴立,一次又一次带领我们返回青春岁月。

王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