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發展的德軍機槍mg4

作為MG3的替代型,在通用機槍發源地德國誕生的MG5,自然也會有兼容既有三腳架的能力——之前說過,德軍通用機槍的三腳架本身具備緩衝設備,可以調節姿態,可以進行精細瞄準,還有潛望鏡,非常體現德國高度精細化的機槍應用思維。

後續發展的德軍機槍mg4

雖然我覺得這樣的三腳架很蛋疼,但幾十年發展下來,的確功能很強

更安全:

相比槍管短後座的MG3,黑坑在MG5上更好的利用了其導氣管的各項性能,比如在膛壓測試彈射擊環節,MG3雖然扛住了超壓,但是場景比較嚇人。MG5則是用導氣閥將過量火藥氣體洩出,保障了射手安全。畢竟,誰又能保證彈藥質量始終合格,或者說誰敢保證彈藥沒有因為過熱等原因,產生不正常高膛壓呢?

標尺被崩起來,機匣也彈來彈去

導氣閥洩出過量膛壓,圖中德語意思是視頻未被剪輯,全自動射擊2發

由於德軍換裝MG5通用機槍較晚,而它又與之前換裝的MG4輕機槍有著明確的同源性,這一點非常有利於MG5在德軍中的推廣使用——兩者操作方法是一致的,大大縮減了訓練所需的時間。而源自MG4的設計,也讓MG5有2個很好玩的東西:“待發指示器”和“提把是槍管鎖定手柄的保險”。

一般而言,手槍這樣的武器有“膛內有彈指示器”,但是機槍往往是開膛待擊的,那就得改名為“待發指示器”了:當有彈藥處於待發位置時,這個小金屬片就會抬起,表示武器已經隨時可以發射。

MG4的待發指示器

MG5也有

MG3繼承MG42,其槍管可以快速更換,但是紅熱的槍膛位置容易燙到射手,而MG5則在槍管上有了提把,可以防止操作人員燙到手。而為了防止更換槍管的手柄在射擊時被誤觸,MG4/MG5的槍管提把能起到保險裝置的作用,這樣當提把向下彎折,機槍處於射擊狀態時,更換槍管的手柄無論如何也不會動,防止槍管出現意外。不過在我看來,“待發指示器”與“提把作為槍管鎖定手柄保險”是2個非常德式思維的產物,平添了武器的複雜程度,雖然精妙但無絕對必要。

想象一下剛剛射擊了上百發的槍膛位置,不戴手套或用工具去拔,很容易燙到手

MG5換槍管操作上安全的多

除此之外,MG5的保險對射手更加友好——無論槍機朝前還是靠後,都可以開關保險,這一點是最初的黑坑123/MG4不具備的(只能在槍機待擊時操作保險),是改進型MG4A1才有的特性。

更可控:

相比MG3高達1200RPM的射速,MG5的射速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