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間留不住,王國維為何自沉,陳寅恪所說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談到人生境界,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有他的禪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詞人蔣捷則以一首《聽雨》道盡了青春的張揚和激情、中年的奔波與流落、晚年的悽苦與無奈。而同為詞人的王國維則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句詞本來是言深情話相思的佳句,卻被王國維用以表現“懸思——苦索——頓悟”的三種人生境界,而這三種境界,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最是人間留不住,王國維為何自沉,陳寅恪所說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王國維一生執著於理想,嚮往一種無功利的、純粹的學問,是晚清時期學貫中西、自鑄偉辭的一代國學大師。他幼時家境貧寒,為中秀才苦讀詩書,雖然懷抱才學,卻屢應鄉試不中,最終放棄了科舉。1898年,22歲的王國維在第二次鄉試落第後,就打算到國外留學,增長見識。可是家裡畢竟過於貧寒,所以可無力資助他讀書。就這樣,他不得不去上海謀生,進入上海《時務報》館做書記校對。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與他恩怨糾葛一生的朋友——“東文學社”的主持人羅振玉。

王國維畢生篤志於追求學術獨立,面對時人將學術作為政治手段的普遍現象,王國維十分明確地表明瞭個人的立場:“故欲學術之發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不是視為手段而後可”。為了保持個人學術的獨立,他有意識地疏遠政治,從1917年起的六年之中,四卻馬衡、一拒張嘉甫,雖然答應成為北大的通訊導師,卻於兩年後掛冠而去。陳寅恪讚賞他獨立、自由的品性,他認為:“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據說,王國維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時,中間還有一段小插曲。當時,清華打算改辦大學,同時設立研究院。校長曹雲祥請胡適出任籌建中的清華研究院院長,胡適深感自己不適於勝任,就推薦了王國維。王國維當然是拒絕了。但是後來,曹雲祥親自寫的聘書,經由清華國學院的主任吳宓帶過去給王國維,希望他能答應請求。

登門之前,吳宓特意瞭解了王國維的生活、思想等,深知這位“清朝遺老”的習性。到了住所後,吳宓進得廳堂,什麼話都沒說,就趴在地上,行完三叩首大禮後才起身落座,再慢慢提及聘請之事。如此禮遇,令王國維意外之餘又感動不已,於是當場應答下來。

最是人間留不住,王國維為何自沉,陳寅恪所說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王國維是個頗為保守的人,他在清華任教期間,當時清華園內唯有兩個人留著辮子,一個是梁啟超,一個就是王國維。因為這兩個人實在是德高望重,人們敬仰他們的人品,也理解這是他們固守自己信仰的獨特方式,因此並沒有人強迫他們剪去辮子。

也恰恰因為性格上的保守,所以王國維不喜與人交遊,也十分不善應酬。他曾經自吸香菸而不知敬客。他每次去拜訪羅振玉時,羅常振每每倒茶、遞煙,但是王國維總似無所感,因此覺得他傲慢難處。而實際上,王國維僅僅是疏於人情世故而已。王國維的表情總是十分嚴肅,趙元任的夫人楊步偉原本是個十分豪爽的人物,卻獨獨遇到王國維時噤若寒蟬。實際上,王國維本人並不是像他表面上顯現的那樣冷漠,當有人和他探討問題,或是有疑問請教他的時候,他往往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次,王國維送給鈴木虎雄一本《寐叟乙稿》,鈴木發現,書的內容並不難懂,可是詩中郊遊諸家的稱呼都是別號,所以很難理解。王國維得知後,就陳懇細緻地一項一項為他註上原名。

“他的態度老是那麼沉靜而枯獨,卻又含著和藹。” 這是畢樹棠對王國維的看法。

最是人間留不住,王國維為何自沉,陳寅恪所說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王國維的學術路走得很順,但是生活路卻並不順遂。他的家庭發生過很多悲劇,很多至親都是非正常死亡,死亡的陰影一直籠罩著他。從1905年開始,靜安的人生便不斷遭遇重大的變故,父親、妻子、繼母相繼離世,為了參加葬禮,他不斷地來往於北京與海寧之間,其中辛酸滋味可想而知。

在留學期間,他對西方哲學產生興趣,由於自身遭際的原因,他對叔本華的著作格外鍾愛。叔本華的唯意志論與悲觀主義對他影響很大,主觀唯心主義令他陷入悲觀的深淵難以自拔。同時,又由於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主義者,理智上雖然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無法離棄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矛盾十分尖銳地存在於他一人身上。

所以,他研究哲學的最後收穫是“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由此看來,王國維的最終自沉,好像本來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事情也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據當時目擊者說,“這位老人,在石船上坐了許久,吸紙菸不停,到湖邊,走來走去,我掃地沒有留意,聽見撲通一聲,不見了人。我跑到湖邊,見他跳下水去,我也跳下去,抱他上來,已經死了。”其實當時水深不過二尺,但由於王國維撲下去時,頭先入水,以至口、鼻都被淤泥堵塞,即便很快被救上來,但由於施救者沒有實施急救,最終王國維還是窒息而亡,當時,他裡面的衣服仍是乾的。

最是人間留不住,王國維為何自沉,陳寅恪所說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王國維的自沉一直是近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段公案。關於他自沉的原因,學界大概有五種說法:

有人以為王國維作為清朝遺老,深感溥儀的知遇之恩,不惜以身殉國;

有人以為他因與羅振玉合作生意,虧本之後欠下鉅債,不得已羞愧而覓死;

有人以為他恐懼北伐軍入城後受辱,於是自我了斷;

還有人以為他投湖與屈原投江相類,是以死諫來勸阻溥儀東渡日本避難;

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師,並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先生以自己的心態關照王國維的精神,則提出了“文化殉節”說,他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一代文壇奇葩就此凋落,令人唏噓不已,王國維身後,人們對他的評價甚高。

有人說:“中國有三大天才皆死於水,此三人者,各可代表一千年之中國文藝史——第一千年為屈原,第二個千年為李白,第三個千年為王國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