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見識!重慶第一根火柴竟產自綦江

位於綦江的重慶火柴廠,是一個名叫劉鴻生的商人在抗戰期間學習和創新了“洋火廠街”的火柴工藝後在綦江創辦的,其生產的“大中華”火柴,成為當時重慶最響亮的牌子,曾生產出重慶第一根火柴。 江春葆收藏的重慶火柴廠和合川火柴廠生產的火柴。

長見識!重慶第一根火柴竟產自綦江

江北區文峰塔山山腳下。一截不到50米的石板路,連著一段高低不平的土路,靜謐荒涼。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兒曾經人來人往,店鋪林立,“洋火廠街”的名號更是遠近聞名。

在如今江北區方誌館館藏的1993年版的《重慶市江北區志》有這樣的記載:“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朱元海即在溉瀾溪創辦豐裕火柴廠……”“豐裕火柴廠是‘洋火廠街’的第一家火柴廠,重慶自己造的第一根火柴就出自這裡。”4月11日,江北區地方誌辦公室主任江春葆講述了這段幾乎被人遺忘的歷史。吊腳樓裡點燃第一根重慶造“洋火”。

長見識!重慶第一根火柴竟產自綦江

洋火廠街盡頭,是一條河溝,河溝的一側,殘垣斷壁破爛不堪。江春葆介紹,據考證,1890年,朱元海創辦的“裕豐火柴廠”就在此處,當時的廠房只不過是河溝邊上的幾處吊腳樓。

“在裕豐火柴廠之前,重慶的火柴主要由廣東等地輸入。”江春葆介紹,“洋火”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對“柴”的使用。但當時,火柴是外來品,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或有錢人才用得起火柴,普通百姓家依然在火鐮敲擊燧石取火。

“重慶造火柴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江春葆說,“由於在本土生產,原料和人工都出自重慶,成本降低了很多。重慶造火柴的售價僅是外來火柴的十分之一左右,這就讓普通人家也用得起了。”

從“裕豐火柴廠”開始,又有十幾家火柴廠先後在此處創辦,由於當時稱火柴為“洋火”,人們逐漸將此處稱之為“洋火廠街”。

打火機的出現讓“洋火廠街”走向沒落。

2011年,重慶地區最後一家火柴廠、具有118年曆史的合川火柴廠破產;而早在上世紀50年代,“洋火廠街”在走過清末民初的鼎盛後,就開始日益蕭條。

長見識!重慶第一根火柴竟產自綦江

“多的時候啊,這兒有火柴廠及配套廠家近20家,從業人員近千人。”江春葆介紹,火柴行業的興盛,帶動了印刷,包裝等行業的繁榮,一度讓“洋火廠街”成為重慶地區“好工作”和“好收入”的代名詞,“此後,洋火廠街的老闆們又先後在重慶周邊地區創建了許多火柴廠。”合川火柴廠就是在1893年,由“洋火廠街”的一家火柴廠的老闆到合川創立的。

而重慶火柴廠也是一個名叫劉鴻生的商人在抗戰期間學習和創新了“洋火廠街”的火柴工藝後在綦江創辦的,其生產的“大中華”火柴,成為當時重慶最響亮的牌子。

只是,曾經的輝煌在打火機閃起的火苗中很快煙消雲散。《重慶市江北區志》記載,1956年,原市中區廢品整理組更名為重慶東方金屬衝壓合作社,開始生產打火機。火柴隨後逐漸被打火機取代,“洋火廠街”也日漸蕭條,直至最終廢棄,只留下今天的石板、塵土、斷垣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