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樣的方式技巧寫作,能把道理講的讓讀者有醍醐灌頂,閱讀起來非常輕鬆的感覺?

靜思錄


道理講的通與講的通,要看讀者現在的一個思想意識怎樣。別人的需求你能不能講到點上。這個問題還是要靠社會實踐來體現。不是拿別人的故事講的很膚淺,不痛不癢的。

平常人的生活體驗,特別是不好的一面,都不會順便告訴你。要有一顆真誠幫助別人的人心,別人才會願意給你分享他的故事,要學會傾聽別人。才能收穫更多。有經驗了你才知道痛點,講出來的話才能醍醐灌頂。不是分享個什麼故事,什麼場景別人就能讓別人感同深受。




東子說商業


以自己寫隨筆和故事為例,我覺得,寫作之前,首先要問自己,你有什麼好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有什麼新的發現想和大家探討?也就是說,你想告訴別人什麼?心中有了底,你就可以拿筆了。

愚認為,一篇好文章,要具有三性,即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

如果你寫的文章,讓人讀起來味同嚼蠟,就像筵席上的糟菜,誰也不想動筷。如果非常有趣,如飲瓊漿,還怕沒有人看嗎?

所謂知識性,不是指某一專業的知識,而是你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從你多年生活積累中,沉澱和積累的東西,也就是說,把你獨特的視角,和最新鮮的感受,溶化在文章內容之中,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吸收到他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面。

思想性,是個老話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簡言之,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沒有思想的人,是行屍走肉,你願意和行屍走肉打交道嗎?有些爆文轟動一時,事後平淡無味,引人深思。

除了這三性之外,我覺得好文章還有三感,即親切感、畫面感、幽默感,這三感,基本上也屬於興趣性範疇,所以另外提出來,因為一篇文章,不管你知識含量如何,你有怎樣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如果缺少趣味性,就讀不下去,所以必須再強調一下。

本著這三感三性的原則,我在微頭條上初試牛刀,十多天時間發了十八九個微頭條,獲得了九個爆文認證,最高閱讀量(二十四小時)五百四十多萬。

其實說千道萬,寫文章就像培育樹苗,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沒有深厚的生活積累,寫出的文章雖然花花綠綠,稍經日曬,便會枯萎。

這是一門大學問,不是我輩初學者寫幾篇豆腐塊就能說清的,亂彈琴幾句,期盼有識之士賜教。


遙山清風明月


真是巧,看到朋友發的一個學習筆記裡提到寫作技巧,感覺特別有意思:


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有時候也用了這些技巧了。對於 概念變成場景,道理變成故事,特別認同。


我想科普法律常識,大家都知道很多法律條款特別枯燥的,都是概念。我要在頭條直接寫,閱讀量估計慘不忍睹。其實剛開始幾篇文章我就是這麼寫的,基本沒人看。


後來,改了下,找了些比較有意思的現實中的案例,把它當成故事來講。然後講的時候,把概念融入到某個具體的場景。這些場景又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所以吸引力會稍微大些。


比如剛寫的一篇醫患糾紛的,我要直接寫醫患糾紛的條款有哪些,有人看才邪門呢。事實上,我寫了一個關於醫患糾紛的故事,讀起來會輕鬆很多。然後,在裡面穿插一些法律相關方面的知識,儘可能的普及更多法律常識。結果這篇文章比前幾篇文章傳播的效果好很多。


大廠程序員 + 業餘法律愛好者,歡迎關注我,聽我講程序和法律的故事。

狗子湯圓


一、迂迴。例如《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觸龍一開始根本不談趙太后怒火的事,採取大迂迴從養生到疼子一直人情味極濃地談下去,最後趙太后心悅誠服按照大家的意見質子換兵以解趙圍。

二、多用寓言、小故事化繁為簡,化深為淺。毛澤東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時舉了《水滸傳》中的三打祝家莊例來論證:一打二打都沒調查研究敵情盲目出擊焉有不敗之理?後來派人入莊實地偵察將所有敵情弄得清楚明晰,所以第三次進攻大獲全勝。

三、多打比方。打比方論證往往讓人讀得興味盎然,一下子就弄懂了抽象、複雜、深奧的道理。如毛澤東給紅軍幹部上課講務求殲滅戰而不可打擊潰戰的道理時風趣地說:傷人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潰敵十師不如殲其一師。工農出身的紅軍指揮員一下子全懂了。

四、講求雅俗共賞。原中共中央黨校校長、著名哲學家楊獻珍講合二為一的正確性時講了這樣的一段話:一個男人和女人結婚,可以說是合二;而一年後夫妻的結合體孩子出生,這個孩子是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合二為一的結晶。

五、追求文風多變。或樸實,或莊雅,或嚴肅,或活潑,或語調平緩,或氣勢如虹。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大量的排比、對偶、比喻、對比手法熔為一爐,讀來如被一股氣勢衝擊,熱血沸騰。

六、言之有物,語言精煉,篇幅短小。

篇幅限制,止筆。

以為答


松竹118


首先我們先明白兩個問題,一個是什麼叫醍醐灌頂,一個是怎麼閱讀為什麼會非常輕鬆那?

醍醐灌頂就是如下圖這樣,拿個壺,裝點涼水,從頭上倒下去,涼快啊!

非也,醍醐灌頂是句成語,講得是人的“醒悟”或“頓悟”,也可能是在閱讀,也可能是在聽人講話,也可能是摔了個跟頭~

如何寫的文章能讓人醍醐灌頂那,我覺得有兩個關鍵要素:一個是文章闡述的角度與讀者思考的角度不同帶來的思考;另一個是,文章的全面性將讀者的知識點串聯了起來,達到了融會貫通,那就是醍醐灌頂了。舉個例子,我有一次在南華寺跟人聊到六祖慧能,說慧能圓寂在國恩寺,真身為什麼要放到南華寺時,我就說道了慧能的生平,在哪裡受衣缽,在哪裡梯度,在哪裡傳法,家鄉在何處,圓寂何地等,對方一下就明白了,這個就是將它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了。

閱讀為什麼會非常輕鬆那?

看電視是不是很輕鬆,尤其是看一些肥皂劇時,為什麼那?因為這些電視劇基本不需要思考哦,就是動腦子。但誰也不想自己寫的文章是“肥皂文章”吧,沒深度,沒觀點。那怎麼辦那,不恰當的說,我們不妨學習下小學老師怎麼教小孩子抽象的概念的。老師總是用普通的事情引入到需要解釋的對象,讓學生產生興趣,再循序漸進的進入主題。

剛剛我在解釋醍醐灌頂這個詞的時候,也沒有生搬成語解釋,是不是也能明白那?所以要讓閱讀者輕鬆而又有所得,就要從簡單有趣入手,產生興趣後,在循序漸進的表達中心思想,哈哈,不知道說的對不對,我個人的看法,謝謝。


老李AI遊俠


醍醐灌頂從漢語成語的境界為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可形容清涼舒適。

從論的境界有《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從經典的境界:原義源自《大般涅槃經》:“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要把道理講得醍醐灌頂,首先是真正懂得並有親歷親為的人,如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人談論軍事,很可能是紙上談兵;一個人尚未明心見性的人講佛學,總是不得要領。因此要把道理講得醍醐灌頂,只有真正懂得並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胸有成竹、妙筆生花。

同時應用一些實例,會使人閱讀起來通俗易懂如身臨其境。


應化非真華嚴真如


多用比喻類比,多用典故或自已編故事。

如《莊子.秋水》中的《惠子相梁》。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無端猜忌別人的醜態。又如《莊子.大宗師》中莊子講的故事:泉水乾涸,兩條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溼潤。從而留下了一個成語“相濡以沫”。

再如《左傳》中的:唇亡齒寒、天經地義,心腹之患,外強中乾,從善如流,斬草除根,楚材晉用,鞭長莫及,眾怒難犯

再如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以梅花自喻,詠梅的悽苦以瀉胸中抑鬱,感嘆人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自己對愛國情操和高潔人格的自許。

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似實而虛,似虛而實,虛實相合,引人遐思!這裡主要採用的是借代、象徵手法。

總之,當你有了思想要表達時,多用準確使用各種修辭,能增添文章的生動性,可讀性,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馬火蟻



說客先生dys123


首先肚子裡得有貨,否則,再高明的技巧都白搭。

其次,論點鮮明,論據要充足,最好數據與事例說話。

還有得處處留懸念,一開頭就把事情說透,後面誰還有興趣看啊。廣告收入從哪裡來啊,哈


老武小侃


只有有感而發,結合生活工作中的人和事,從事物的表面去進一步挖掘它深藏的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為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提供借鑑的力量,不要因事小而為之,也不要因為事小而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只有見一葉而知一秋,未雨綢謬,將一切可能發生的不好事情提前步局,使人的一生坦坦噹噹,社會和諧,經濟穩定而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強大而發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