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在电影届流传着这样一个鄙视链,拍文艺片的看不起拍商业片的,拍纪录片的看不起拍文艺片的,拍独立电影的看不起拍纪录片的。要给这条鄙视链找一个源头,那么一定是独立电影了。可能是因为独立电影那种一个人身兼数职且能很好的把控吧。不过这条鄙视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这几个电影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比如说商业片讲究故事,他可以用一个精彩的故事吸引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艺片讲究感觉,他给你营造一种迷离魔幻的感觉来让一小部分人有所共鸣;而纪录片则是实实在在的不加修饰的人民大众。因为没有修饰,所以不受大家待见,很多人都觉得纪录片不好看的原因就在于他拍出了我们身边的“丑”,这种“丑”是真实的,也没有升华的,所以大家都不喜欢。而独立电影就更厉害了,它通常强调的是导演自己扛着“枪”硬上。因此会受到业界很多人的尊重。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倒没有走到头,他走到了纪录片这里打住了。因此,这注定是一部大家不是很喜欢的作品,因为真实,所以丑陋。而本片的导演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在纪录片领域他却是有着不俗的口碑。他就是徐童,本片就是《老唐头》。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老唐头》是徐童“流民三部曲”其一,其余两部分别是《麦收》和《算命》。老唐头算是延续了《算命》中的故事,将唐小雁这个人物延伸了出去,然后以她为辅线,找到了本片的灵魂人物,老唐头。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老唐头》讲的是唐希信老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一共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他的一生什么都经历过,而且老了以后不像别人家的老人一样安分守己颐养天年,他喜欢“我行我素”。因此,很不受周边的儿女以及邻人待见。老唐头并没有因此而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依旧是自顾自的活着,而且活得还挺开心。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徐童记录了这个老头口述的自己的一生,将他整理好了带给观众,但是本片跟所有的纪录片一样,特别是徐童纪录片一样,很不受大家待见,究其原因,还是太过于真实了。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熟悉徐童的人,以及熟悉“流民三部曲”的人都会明白本片的可贵之处,但是陌生的观众是完全不能理解周边的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忽视的人群的生活的。电影是一种美化,可能很多电影都在用镜头将之前的那些不经意拍出来一种新意,一种加了滤镜的新意,但是本片却没有,本片的视角很独特,而且很多时候他所聚焦的人群我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去在意,当然,大部分人可能觉察不出来他们的存在。因此,冷不丁的将这个人推到镜头面前,很多人都会觉得尴尬,自然也不会将溢美之词投过去。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但是这些人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且活得有声有色,只不过少有人知罢了。老唐头生在旧社会,曾经还在抗日战争时期上过日本人的学校。解放后的老唐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路员工。这可能是他工作上最辉煌的时刻。同时,老唐头也光荣入了党,不过后来,一切都变了。老唐头觉得这个社会变得自己不认识了,尤其是那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内,人们的不理智的行为让他的信仰产生了怀疑。自然而然,他决心退出这个群体。因此才有了后来魔幻的一生。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老唐头不仅仅自己活得很生猛,而且自己的女儿也是一个狠人,除了特殊从业者的标签,从她口中道出来的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要黑暗。年轻时候的老唐头是一个俊小伙,因此会有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但是他自己却阴差阳错地找到了曾经的同学的妹妹,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最后还是成家了。这是老唐头口中最不愿意提及的一件事情,表面上对于这个媳妇很不满,但是随着片子快结束的时候,老唐头心中依旧是对于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老伴,心怀感激与不舍。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他不是我们眼里的那些非常和善的老人,甚至有着很多很多为人所不齿的“毛病”。但这些毛病并非没有原因,本片反应出来的主旨就是如此。看到一个人的毛病远不如看到这个毛病背后的原因来的痛彻。老唐头在全片基本上嘴没有停过,这是在表达老唐头的诉求,同时也是在表达千千万万个孤寡老人的诉求,其实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不过有人陪他说话而已。无奈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所以大家才会看到老唐头一把年纪了还“老不正经”。

起底真实的农村,直面社会底层,这样的纪录片不多了

徐童留给了我们一段灰色的故事,这个纪录片因为内容缘故,可能今后也注定与我们无缘,但是这个导演却可以收获肯定,至少,在浮躁的今天,还是有人愿意静下心来为我们找到那些角落里不被关注过的灵魂的。这一点对于任何导演来说都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