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口述歷史的叢書研討會舉行:保存歷史記憶,記錄時代風雲

這套口述歷史的叢書研討會舉行:保存歷史記憶,記錄時代風雲

本文圖片均由政協頭條記者遊思靜 攝

11月14日,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主辦的“口述歷史與上海城市精神——《上海市文史館口述歷史叢書》研討會”暨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2019年度年會在市政協召開,與會專家圍繞新時期如何做好文史工作進行座談交流。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出席。

徐逸波在致辭中表示,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歷史資料極為豐富的城市,希望政協文史委、研究會以及相關的專家對文史資料工作增強緊迫感、責任感。一是要積極搶救、保護好文史資料,尤其對一些年事已高、知名度高、經歷豐富的人士,更要積極做好組織撰稿或安排人員採訪,使之不留遺憾;二是對原始文史資料要加以保存;三是要系統地整理,可以發表的要及時發表,讓更多的人佔有資料從而開展研究;四是要加強對史料的研究。

这套口述历史的丛书研讨会举行: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

座談會上,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世紀》主編沈飛德介紹了《上海市文史館口述歷史叢書》的主要內容和編撰過程等。據悉,該叢書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為充分挖掘文史館館員群體所特有的珍貴而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推動口述歷史研究工作而策劃組織編撰的口述歷史系列叢書。從2015年10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第一輯以來,基本保持每年一輯、每輯4-5種新書的頻率,迄今已面世四輯18種。在18位口述者中,或為名門之後如楊杏佛哲嗣楊小佛、豐子愷之女豐一吟、小校經閣主人劉晦之之孫劉耋齡、杜月笙之子杜維善;或為學界翹楚如鄧偉志、陳絳、鄒逸麟、姜義華、林丙義、阮儀三;或為藝壇名家如顏梅華、汪觀清、胡振郎、吳彤章、高雲龍,還有一代名伶童祥苓、資深影人沈寂和宗教領袖曹聖潔。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原館長沈祖煒認為,文史館館員在方方面面各自的領域曾經為上海的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把他們的故事發掘出來,對於海城市精神的弘揚,對於時代精神的發揚,都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標杆作用。

“這套口述叢書原創性很強,已經形成一個規模,為今天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活生生的史料。”上海市檔案館副館長邢建榕用“原創性”“規模性”“文化性”“史料性”4個關鍵詞概括了這套叢書的特點。

“口述歷史記錄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時代,而是人與城市、人與社會,如何以小見大,這就是口述歷史記錄者需要考慮的事情。”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蘇智良建議,在做口述的過程中,要有所選擇,把其中的大事要事存下來,而不是記錄日常生活就可以。

这套口述历史的丛书研讨会举行: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

在當天下午的會議上,與會專家學者還圍繞“上海政協60年文史資料編寫出版回顧及建議”“上海市檔案局(館)編研工作回顧與前瞻”“上海市方誌館建設與發展研究”等主題,作了精彩的論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