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題記:大同華嚴寺草創於唐初,經五代而後在遼代重熙七年所建的薄伽教藏殿如今還儼然存在。其大雄寶殿與海會殿也為遼代建築。被寺前小學校佔用的小殿宇應該也屬於明初所建。華嚴寺雖然草創於唐初,但是到了遼代,隨著佛教興隆進一步擴建寺廟,成了我國一大寺廟。遼末雖經數次戰火,但是遼代重要建築仍保存至今,尤其是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木構建築之一,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最重要之地位。今天,我們以大同下華嚴寺為例,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大同華嚴寺

下華嚴寺及其周邊殿宇

下華嚴寺面朝東,前面有正門。過正門有圓池,次有天王殿。其前左右南北虎廊相對立。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其樣式似為明初所建。此天王殿今為小學校佔用。過天王殿後面第二門,可見南有淨業堂,北有客堂,相對而立。客堂後有關帝廟。其後是高十三尺多的月臺,通過十五級石階達月臺上,可見一小門,懸額題"慈雲廣覆"。其左右呈六角平面之鐘閣(北)、碑閣(南)相對而立。其後方中央有香爐臺。與月臺西面相接,有今伽藍正殿、薄伽教藏殿。與月臺前左右端相接,北有聖會處,南有世稱梭布社之面闊三間、歇山頂之小殿字,相對而立。皆為近世所建。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下華嚴寺牌匾,這是郭沫若的題字

此月臺北面海會殿南向屹立。現存下華嚴寺建築止於上述,然於其中尤為薄伽教藏殿與其內部佛像同為遼重熙年間所建,系今日所知中國最古老之木構建築之一,而且可以想象海會殿亦為該時所建,與其內部安置之佛像一道,於中國建築史與雕刻史上佔有最重要之地位。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薄伽教藏殿

薄伽教藏殿

薄伽教藏殿立於高臺上,前有月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層重簷歇山頂,坐西朝東。其塔基比月臺稍高,高度如葛石,僅前面中央三間設門扉,兩端各一間與左、右、後三面斗拱下壁以磚厚築。因砌磚柱礎隱而不見,恐方形柱石上部被平整削去。柱略有圓形凸起,頭部作粽狀圓曲形,其柱貫、臺輪之製法亦與日本幾乎相同。

斗拱為二跳拱,柱間亦採用稍簡單之二層斗拱,系所謂柱間斗拱之濫筋。其肘木圓曲形由連續四個內彎弧線組成,故通肘木圓曲形刻出後略顯高企。此特色為其他時代罕見。另外,四隅斗拱製法稍複雜,斗拱拳端處僅斜切其端,是遼代特色。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下華嚴寺結構細節

長屋簷為二層橡結構,地橡圓,飛簷方,系承續唐代做法,與日本藥師寺東塔、唐招提寺金堂、平等院鳳凰堂等相同。然四隅為扇橡,系日本所謂"唐樣"之起源。

內部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央處蓮座上安置釋迦,左右方蓮座上安置藥師、彌陀坐像,前面侍立眾多佛菩薩、天部像。內外殿上方皆有藻井,除前面入口側面有後世補彩外,幾乎全部保留當年色彩。格子緣描菱紋,格間由波紋或菱紋組成之圈內描牡丹花,或往往畫飛天圖,頗有優雅之風。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下華嚴寺伽教藏殿內部藻井

置於內殿的三尊佛上方作八角穹形藻井,內部施橫棧,格間描花草圖紋。裝飾為常見手法,柱貫以下柱四周漆硃色,柱貫與臺輪、斗拱等描簡單圖紋、圓檁、與椽各施彩飾。

藏經閣

遼代興宗、道宗時佛教興盛,登峰造極。興宗重熙年間開始校訂《大藏經》與刻版,道宗清寧五年始告完成。"大金國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教藏記"碑文曰:

"及有遼重熙間,復加校正,通製為五百七十九秩"。

即指此事當時大華嚴寺建薄伽教藏,於其內建經閣,藏《大藏經》。今除堂內正面中央三間外四壁建有經閣。此經閣造法相當於宋李明仲《營造法式》卷三十二所載之天宮壁藏。其意恐系接其壁架構房屋,稱壁藏,於其上並列佛龕,書"天宮"二字而來。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藏經閣

經閣為雙層,前面兩端上層頂棚稍高,左右側中央處頂棚更高,以顯示層層變化而且大殿後面中央一間設窗,左右架飛梯,進一步高築此處樓閣,使與之相連之頂棚與左右側頂棚顯得更為高大,實乃奇思妙想,值得驚歎。

經閣一層斗拱為四跳拱,與遼代清寧二年(1056)所建山西省應縣佛光寺八角五層木塔相同。柱間斗拱採用三具相同斗拱。屋簷是雙橡結構,地椽圓,飛簷方。二層亦同樣採用四跳拱。二層前面設迴廊,以三跳拱支撐。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華嚴寺斗拱建築細節

欄杆處採用寶珠柱與某種形式之鬥束,欄杆中段橫木與下端橫木間有極纖細巧妙且各區劃意趣相異之雷紋木欞。一層各柱間設二扉門,其內部設隔架藏經冊。二層排列佛龕即所謂天宮,設花頭窗。顯示當時已然採用集群斗拱,牆壁設花頭窗,成為所謂"唐樣"建築的先驅。

斗拱之大斗交互漆綠青與銅藍,與之呼應,肘木交互漆銅藍與綠青作為裝飾。另外,肘木為綠青時卷鬥漆銅藍,貼金箔,交互彩繪。肘木為銅藍時卷鬥則反其道而行之。以此去單調,求色彩變化。事雖小,然可見當時工匠之良苦用心。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華嚴寺金佛像

金佛像

內殿佛壇上中央釋迦端坐蓮座上,左右有兩羅漢立像,其前方左右兩肋侍菩薩相對端坐蓮座上。左間藥師端坐蓮座上,如前者,其左右亦並列兩羅漢、兩菩薩。各本尊前面有若干後世雕造之坐佛像及小菩薩像。

佛壇兩端大菩薩像相對端坐蓮座上。四隅各立四天王像作護衛狀。三本尊皆高約九尺,羅漢、菩薩高約八尺。可以想象除三本尊佛前面小佛與菩薩像外,其餘皆與建築一道為遼代所造。

此三尊本尊佛姿態端莊,面相溫和,與日本藤原時代塑像一樣,有帶火焰與迴旋紋之背光。其蓮座之各蓮瓣描金泥小佛。佛壇兩端相對之菩薩坐像端坐蓮座上,頭戴寶冠,胸飾環珞,風姿儀容頗為端莊美麗,衣紋手法尤顯示出自由、寫實風格。

各肋侍菩薩端坐蓮座上,負寶珠形背光,其姿勢、面相、衣紋、背光之樣式與技巧皆與前述佛菩薩性質相同,說明系同時製作。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海會殿

海會殿

海會殿是高大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正面中央一間為人口,左右側間設窗,其他間為壁,斗拱以下以厚磚築就。斗拱系出鬥,頗異於常見之斗拱。斗拱間置平三鬥,以短束支撐。然而,海會殿被原址被學校拆毀並佔領,今已不存。

屋簷如薄伽教藏殿系重橡結構。正脊下方三角區域裝飾部分清晰顯露內部小屋結構,顯示簡潔雄勁之氣象。屋頂交互鋪茸平瓦與圓瓦,正脊兩端安置與薄伽教藏殿相同之鴟吻。

內部內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四周一間通行,出去則為外殿。內殿藻井系後世補加,當初恐與正脊下方三角區域裝飾部分一樣無藻井,可見橡條。今內殿築高二尺五寸許佛壇,其上方中央安置如巖窟內豎立單膝之觀音坐像。其前方左右安置眾多佛菩薩像。此類塑像最近經補彩幾不可觀。

大同下華嚴寺:十分鐘瞭解現存最古老的的遼代木構建築

海會殿內的遼代鑄造的神將,今已不存

當時佛匠於堂內頻施新彩於佛像,其中一神將右手執矛,左手扶之,乃傑作。其面貌怪異,骨骼強健,衣裙塑法顯示寫實之妙。所塑年代不明,應該是遼金時代所作。只可惜匠人上底漆後又於其上施以彩繪,已損當初美麗質感。此殿建築年代不明,然從其形制判斷恐為遼代所建。其藻井架構方法頗似李明仲《營造法式》所載"十架橡屋前後並乳袱用六柱"圖。

總結而言:在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內,九百餘年前遼代彩色裝飾能與建築一道平安保存至今,屬極稀罕之事,此經閣無論於結構、於裝飾皆頗得變化之妙,而且幾乎原樣保存至今,為中國罕見之實例。另外,下華嚴寺內安置的金佛菩薩像由其形制判斷,明顯是與建築同時製作,這些金佛像不僅是遼代的傑作,而且在後世補修比例少,形態保存完好,如此眾多雕像集於一堂且保存完好,實屬我國古代建築之奇蹟。

參考文獻:

《遼史·地理志》

《營造法式》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