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存越窮”為何仍有很多人選擇銀行存款?

現實中很多人以為,只要把錢存在銀行,不管利息高低,自己都是贏家。其實,銀行給的利息往往並不能彌補同期內貨幣購買力的貶值速度,這時候把錢存在銀行就會出現“越存越窮”的情況。

“越存越窮”為何仍有很多人選擇銀行存款?

CPI是衡量貨幣購買力下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一般把CPI的漲幅理解為貨幣的貶值速度。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9月份CPI同比上漲了3%,其中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菸酒類的指數更是上漲了8.4%。

CPI上漲3%,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約下降了3%。我們要挽回這些損失,就需要財富取得與之相近的增長速度。但是,很多銀行二年期定存的利率還不到3%,這意味著把錢存在銀行其實在承受著虧損。

據央行一份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國內成年人中僅47.81%買過投資理財產品(不包括銀行存款),即超過一半的人沒有買過投資理財產品,這意味著有相當比例的人,理財渠道只有一個,就是銀行存款。

把錢存在銀行意味著貶值,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選擇銀行存款?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不知道把錢存在銀行其實是在蒙受損失,誤以為自己是贏家。

第二種情況是,明知把錢存在銀行可能跑不過CPI,而依然選擇銀行存款。

“越存越窮”為何仍有很多人選擇銀行存款?

明知存款可能會讓財富貶值,為何還有很多人把錢存在銀行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1、銀行存款可以緩解貶值程度

有些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比較低,而且極度厭惡風險,便會傾向於選擇把錢存在銀行。

雖然把錢存入銀行,會有貶值的風險,但是好歹可以收些利息,而且本金有保障。如果把錢放在家裡,貶值程度會更嚴重,而且還有被盜竊的風險。兩相比較,存在銀行雖然有貶值風險,但卻可以緩解貶值的程度。

2、不瞭解其他投資理財渠道

投資理財機構一般只在城市才有營業網點,所以很多生活在農村的人是很難接觸到它們的。雖然這幾年網絡理財興起,使很多農村人足不出戶也可以買到投資理財產品,但由於大部分中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並不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他們往往連智能手機都玩不了,讓他們一下子接受參與網絡理財,實在有點難度。

3、出於資產配置的需要

合理的資產配置結構,應該是風險和安全的資產都有相應的配置比例。比起股票、P2P乃至銀行理財等投資理財產品,銀行存款是非常安全的,最起碼本金和利息都有保障。所以,即便是熱衷於玩股票的人,可能也會拿出一部分錢來存在銀行。

4、銀行存款利率也有高的

很多銀行為了緩解流動性壓力,會推出一些利率比較高的存款產品,比如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等。本來銀行存款就比較安全,現在把利率提高了,自然會有很多人參與購買。但這些產品的利率高也高不到哪去,未必能趕上貨幣的真實貶值速度。

說白了,很多人知道錢存在銀行有可能會變毛,也要選擇銀行存款,很大原因是沒有辦法,放在家裡貶得更厲害,而選擇其他投資理財產品要麼不懂,要麼害怕出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