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益4.3%的銀行存款靠譜嗎?銀行理財 vs 銀行存款,真不一樣!

無論現在市面上的理財品類如何豐富,但是說起安全,很多人還是會先想到銀行,但是最近銀行也出現了不少新的變化。

比如有了高收益存款產品,一個月收益就有4.3%左右,這類產品安全嗎?

再比如,現在有不少淨值型銀行理財,這類產品能買嗎?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銀行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的區別以及應該怎麼選擇?

月收益4.3%的銀行存款靠譜嗎?銀行理財 vs 銀行存款,真不一樣!

1.銀行存款

銀行存款,其實是把錢借給銀行,銀行支付給我們利息。換句話說,在銀行存下一筆錢,你就是銀行的債主,背後有銀行信用做擔保,安全性是比較高的。

比如拿1萬元存了1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是1.8%;那麼1年之後,銀行需要連本代利返還我們。包括1萬元本金和180元利息。

當然,每家銀行的利率會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四大行的存款利率都比較低,而城商銀行等一些中小銀行利率通常更高一些。

*注:2015年,央行就放開了存款利率的上浮限制,各家銀行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情況自行決定利率。

之前的文章也給大家講過,如果銀行破產倒閉,根據存款保險制度,在同一家銀行存款本息不超過50萬的是可以獲得全額保障的,這也是存款不同於其他投資品的原因,安全性是比較高的。

2.再來看看銀行理財

我們再說銀行理財,它和銀行存款,並不是一樣的。

銀行理財,是指我們把錢委託給銀行,讓銀行幫我們去做投資,然後按約定給付我們收益。

換句話說,買了銀行理財,你就是僱傭了銀行這個“投資中介”,幫你做投資,相應的,銀行也會收取一定的“中介”費用。

所以,在銀行理財產品中,銀行更像是一個資金的募集管理人和投資通道,而且凡是投資都是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銀行理財也不例外。

伴隨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在悄悄變化,過去的預期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少,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數量正在悄然增多。

月收益4.3%的銀行存款靠譜嗎?銀行理財 vs 銀行存款,真不一樣!

那麼,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呢?

和保守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不同,淨值型理財產品不按照“投多少就知道能賺多少”這樣固定年化的常規套路出牌。

首先,它沒有預期的投資收益,投資者可通過比較產品實際收益率與業績比較基準,來衡量產品的業績表現。

其次,它期限豐富,不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有不同的開放期,有的以天為計,有的以周為計,有的以月為計……開放期內可以進行自由贖回。

淨值型理財的風險大嗎?

由於淨值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收益,所以有一定的風險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取決於用戶購入和賣出時淨值的差值,賣出時的淨值高於購入的淨值,用戶獲得收益,反之用戶就會虧損。

所以,總的來說:銀行存款,是銀行找我們借錢,有銀行信用做擔保,只有存款受50萬存款保險制度保護。

銀行理財,是銀行做為資產管理機構,幫我們投資不同金融資產,風險和投向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