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滑鐵盧」至歷史新低,究竟發生了什麼?

銀行存款“滑鐵盧”至歷史新低,究竟發生了什麼?

導語

如果有人問小編,當今世界什麼行業最賺錢?小編毫無疑問回答:房地產啊、金融啊、教育啊、汽車啊、能源啊、IT數碼產品啊。但是有一個是大家都不會想到的行業,那就是賺錢賺到不好意思的商業銀行,然而在這個一片光鮮亮麗的背後,銀行的一大問題被暴露出來,近幾年銀行存款增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低,到底是大家都沒錢了還是銀行自己做錯了什麼?

Part.1

銀行存款增速歷史新低

銀行存款“滑鐵盧”至歷史新低,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圖很明顯看到,金融機構的存款增速直直下降。目前各項存款餘額的同比增速已經降至197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截至3月末,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僅增長8.7%,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6個百分點。

進入2018年,《每日經濟新聞》發現1月份這一指標剛反彈至10.5%,2月便又開始下滑,並出現自1979年以來首次跌破9%的情況。自此直至7月,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均低於9%,甚至在2018年6月出現自197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僅為8.4%。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分別為10.50%、8.60%、8.70%、8.90%、8.90%、8.40%、8.50%。

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很多人看到之後的直觀感受是,大家是不是都沒錢了?大家的錢都去哪了呢?

Part.2

存款為何越來越少?

銀行存款“滑鐵盧”至歷史新低,究竟發生了什麼?

銀行存款“滑鐵盧”至歷史新低,究竟發生了什麼?

其他投資渠道&房屋購置

所以,隨著GDP的上漲,居民收入增加,銀行存款卻遭遇流失,他們的錢到底去了哪裡?

1.最開始,由於中國金融服務非常單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錢了之後的投資渠道之後只有存款和國債,由於國債是限量發行的,所以基本上錢都進入了存款體系,然而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髮展壯大,除了銀行存款之外,我們有了太多的投資渠道,比如,股票、債券、信託、理財、資管、基金、P2P等等,願意主動把存款作為投資品種的居民是越來越少。這樣的分流再加上商業銀行本身的服務不到位,最終讓銀行的存款出現了大規模的下降。

2.另外一種就是房產了,由於各地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再加上中國人買房普遍喜歡採用按揭貸款的槓桿模式,最終導致了房地產引發的高槓杆,高槓杆的結果就是居民家庭財富都被集中到了房地產等固定資產上,那麼流動性資產代表的存款就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情況。

3.第三種,應該是屬於年輕一代的產物,那就是消費超前觀念。大量的80後、90後年輕人已經養成了消費主義的觀念,大部分人的觀念都不是賺了錢存起來,而是賺了錢消費出去,之前我們能買的東西有限,但是現在京東、天貓、淘寶、蘇寧等等電子商務巨頭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渠道,再加上各種媒體所宣揚的消費主義思潮讓中國形成了類似於美國的消費主義趨勢,大家的錢都不存起來了而是被消費掉了。

Part.3

銀行的春天在哪裡?

銀行存款“滑鐵盧”至歷史新低,究竟發生了什麼?

綜上所述,雖然有很多外部的原因,但是我們也必須要看到,銀行作為中國最大的金融機構,其本身的服務質量和給人們帶來的收益水平都是遠遠達不到互聯網機構等新興金融投資主體的水平的,如果商業銀行再不去改變自身的行為,未來將有可能真正被其他金融機構所顛覆,這樣的危機商業銀行們看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