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爸爸上學》電影中“石娃”的原型“李勇”的勵志故事

《背起爸爸上學》電影中“石娃”的原型“李勇”的勵志故事

1998年,《背起爸爸上學》這部電影,曾令許多觀眾熱淚盈眶,也讓貧困生成為社會的焦點。電影中的主角石娃,與姐姐和父親相依為命,一把勺子決定了他可以上學,癱瘓的父親為了讓兒子安心求學,一度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部電影,當年即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和第29屆吉福尼國際電影節銅神鷹獎。之後,還有一部反映貧困地區求學的電影上映,叫《一個都不能少》。

《背起爸爸上學》電影主人公石娃的原型,就是李勇。李勇1980年出生於甘肅省寧縣瓦斜鄉永吉村,現實生活中,李勇的成長之路比電影裡更艱辛,他出生時,父親52歲,母親47歲,上面還有有一個哥哥與三個姐姐。李勇6歲那年,父親癱瘓,大哥大姐都已經成家另過,二姐三姐都在唸書,家裡的生活重擔要靠瘦弱的母親和年幼的李勇來肩負。1992年,李勇以全鄉第二名考上初中,每次到校前,他都要先做好家務。1995年,他獲得了全國初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甘肅賽區一等獎,被保送到慶陽師範學校讀書,但就在同年,他的母親卻因腦溢血去世。那年的9月7日開學,李勇用架子車拉起了父親去上學。

《背起爸爸上學》電影播出以後,少年李勇成為了當時的社會名人。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首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同志的親切接見。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被共青團甘肅省委、甘肅省青聯評為“甘肅省十大傑出青年”和“甘肅省五四青年獎章”。成名之後,李勇也經歷了“難以承受之重”,作為榜樣,他每學期都必須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被邀請做演講、做報告、接受採訪等,很多時候“自己無法選擇”地被推到了話筒前面,不得不接受著各種各樣的讚美和敬意,試問哪個少年能不迷茫?在眾多的全國來信中,北京某醫院的一位老專家寫信建議他要繼續求學深造,通過讀研、讀博,對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正是因為如此,才讓李勇有了更遠的目標,白天社會活動多,他就晚上抓緊時間學習,晚上其他同學休息後,他又偷偷點燈學上一兩個小時;利用這些時間,李勇不僅沒有落下課程,而且還閱讀了大量的書籍。1999年李勇從慶陽師範學校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異被保送至西北師範大學。

榮譽的背後,是“難以承受之重”。李勇迄今仍然覺得,那段揹著父親上學的日子,只是一個為人子的本分。“父親養育了我,我就要成為他的依靠,哪怕這肩膀當時並不寬闊。”

當年的李勇從西北師範大學畢業後,他又努力考上了碩士、博士,現已成了西北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破繭成蝶的過程中,李勇始終牢記自己得到了太多人的的關心、激勵和幫助。

在日常的教學中,李勇總是以身作則,傾其所學幫助學生成長,只要一有空閒,他就深入學生中間,與他們談心,幫他們排憂。當時年級曾有學生,因為生病住院,花銷較大,導致學期結束沒錢回家,李勇就拿出自己的錢,並以校方補助的名義送到學生手裡。李勇還特別注意家庭困難的學生,當他聽說一位家庭困難但各方面表現都比較突出的同學,因為沒有申請到困難補助後很沮喪,他主動找到學校相關領導做工作,為這名學生申請到了特殊補助。在李勇擔任班主任期間,他的班級考研率創造了該專業有史以來最高。“就像當年老師幫助自己一樣,我也要幫助我的學生。”李勇說。

在做好教學和科研本職工作的同時,李勇沒有忘記社會各界對自己的關懷和支持,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他連續多年帶領學生深入西部基層做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響應甘肅省青聯的號召,捐款並捐贈價值5000多元的書籍,呼籲並同社會各界一道赴甘南藏族自治州為當地希望小學服務。

前些年,當他回到老家寧縣聽說還有許多邊遠山區品學兼優的學生上高中經濟有困難,他便各方奔走,成立了“寧縣春暉助學金聯誼會”,並在寧縣二中設立“春暉班”,為經濟困難但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並灌輸給學生得知恩圖報的感恩意識。

如今,李勇已經實現了從為人子到為人父的角色轉變“我除了教書育人還有一項任務那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李勇說希望孩子不要忘記父親來時的路並沿著這條路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