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為什麼會"為老不尊"

老人為什麼會"為老不尊",什麼叫為老不尊:為老不尊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作為老人自己不知道尊重自己;與"為幼不敬"連成一句,表示老人自己不知道尊重自己,行為不檢;幼孩因此對其不尊敬

老人為什麼會

但每次看到這情形,從開始的想笑,到最後的想哭。一群花甲老人,蹣跚著腳步,冒著危險。什麼上車要讓座,下車比誰都跑的快。但是這些老人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都有不低的工資,卻要每天坐公交去買便宜幾毛,乃至幾分的蔬菜。

我的父母今年也七十多歲了,他們出生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吃飽穿暖是她們最高的奢望。我是個七零後,記得那個時候,家裡孩子多,父母工資低,為了能多掙點,下班以後,只要有能幹的活,大家都搶著幹。我的父母為了給隊里拉礦石,可以幹一晚上,灰塵大的都看不出人的模樣。

所以他們節儉已經滲入到了骨子,就是再不缺錢,也改變不了骨子裡的東西。但是當今社會,其實在各個階層,總會有一種不和諧的聲音。從大到小,從強到弱。從校園暴力到老人在公交車、地鐵因為不給讓座就破口大罵甚至還動起手來。前幾年被大家討論的最熱門的話題老人摔倒了到底該不該扶,好心將他扶起後反過來還要訛人家,難道老人都變壞了嗎?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他們擠公交,去超市排隊大多就這幾種。

第一很多老人睡眠很少,早上便早早的醒來。一部分老人希望早上能夠到公園呼吸新鮮空氣,便坐公交車去公園鍛鍊。

第二是很多老人保持著去早市買菜的習慣。因為早上市場上會擺上新上的蔬菜貨品,比較新鮮。

第三針對老人愛貪小便宜的特點,希望買點便宜東西,只要哪個地方搞活動,他們必到。只是他們有時搞錯了時間,和上班,上學的擠車,偶爾倚老賣老一下。大家多多體諒,畢竟人性都是善良的。

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老了,年輕時就不是有功德心的,這類人還不在少數,讓人頭疼。這都是缺乏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年輕時的一些習慣造成的,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有修養,有智慧的人只會讓步,即退步就是進步,反之,進步就是退步了,人要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格局。

近幾年出現的“新晉老人”大多出生於1949年前後,在他們的成長時期,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匱乏”。在他們長身體的時候,卻正好遇到“三年困難時期”,食品短缺和飢餓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物質觀念的形成,這一時期的人們並,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哪怕到了物資充裕的時期,記憶中的“匱乏恐慌”還是會使他們試圖佔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資源,而為了物質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鋌而走險。很不幸,老人家們成長的年代多少也造就了現在的他們。

但是老人也有好壞之分,只是針對的現在社會的某種現象而已,我們一直都是繼承優良傳統美德的國家,希望大家能夠發揚優秀的美德。給老人一份幸福 ,就是給自己一份快樂,給老人一片天空,就是給自己一片綠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