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李淵短短几年統一全國,曹操用盡一生,為何只三分天下?

李原草


我是千鍾,我來回答。

劉邦和李淵短短几年統一全國,曹操用盡一生,為何只三分天下?我覺得主要是時代的大環境與對手的差別所造成的。

劉邦從起兵到建漢,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在短短六年內完成,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經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滅六國而建大秦,六國貴族勢力已然遭受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雖然秦朝統治時間很短,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加上郡縣制以及細密周全的秦法,也讓天下百姓初步有了大一統王朝國民的思想,這都是快速統一潛在的有利因素。

劉邦建漢,其實是分兩個階段的,第一階段是滅秦,但此時劉邦並非直面秦軍的主力,是在項羽與秦軍大舉對攻並滅秦軍主力之時搶先入關摘了果子;第二階段是滅楚,即與項羽的直接對抗,經秦滅六國與楚漢滅秦後,其時天下舊六國貴族勢力已然式微,再無有號召力的扛旗人物,最後其實只有楚漢之爭。而兩者對比呢,劉邦入秦約法三章,秋毫無犯,項羽殘忍好殺,入關放一把大火就走了,放棄關中千里沃土;劉邦自知文武皆弱,故能知人善用,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項羽力能扛鼎,打仗破釜沉舟一把好手,手下將領能入他法眼的很少,又兼有貴族之風不喜耍計謀手段,連僅有的謀士亞父范增也不能好好使用。加之楚漢相爭以及諸侯紛爭戰爭連綿不斷百姓疲憊,不堪忍受這時候的百姓渴望和平。兩相比較,項羽其實輸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最後勝利屬於劉邦並不奇怪。

李淵建唐,其實跟劉邦建漢有許多相似之處,就是之前都是一個空前強大又短命的大一統王朝(秦、隋),都是被一個二世祖搞完,但都留下了豐厚的家底,無論硬件軟件,都被後來者摘了果實,然後又都是貴族勢力被搞得缺少有號召力的人物,並沒有過度強大的對手,因原來楊堅統一全國時打突厥,滅後梁與南陳,外圍已然沒有大的對手,都是國內造反的小股割據勢力。李淵先是攻入隋京大興(日後唐王朝仍在此定都),擁立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搶佔奪得了優勢資源。之後李淵再迫使隋恭帝禪位,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並以關中為基地逐步統一中國。同時李淵也是知人善任,李淵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託了原來秦王府也就是李世民的班底,李二又是開創貞觀之治的逆天存在,手底下文臣武將如雲。618年,李世民平定西北的薛舉、薛仁杲,同年幽州羅藝降唐,同年,李法主因與王世充在雒邑相爭失利,投降唐朝,使唐朝軍事實力急速增長;620年,李世民擊敗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王竇建德聯合抗唐,之後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割據江陵的蕭銑則於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翌年,嶺南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李建成再擊潰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平定河北。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今江蘇南京)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唐朝基本統一漢地。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李二太強,對手太弱,經歷過開皇盛世的百姓厭惡戰爭,天下民心思定。

再來看曹操。東漢末年是群雄並起,是個智囊與將星輩出的時代,天下豪強大都割據一方,沒有什麼省油的燈,而曹操起兵之時並沒有特別雄厚的政治與人才資本,然而他憑著自己的雄才大略,挾天下以令諸侯,滅袁術、張繡、呂布、袁紹、馬騰等北方勢力,再遠征烏桓,基本上統一中原北方,再奪了荊州,打得劉備如喪家之犬,只要再滅了江南,揮師益州,基本上就可以統一全國了,可惜只是赤壁之戰,遇上了被迫聯盟孫劉集團,然後戰術失誤,幾十萬大軍或葬身火海或餵了魚蝦,元氣大傷,數年內再無力南下,然後劉備趁機奪了荊州益州,三分之勢乃成。關鍵時刻做對事很重要,有時候,就是一場戰役的事情,就把統一全國的時間拖後了幾十年。之後魏滅蜀,承魏國祚的晉再滅吳,事實上都是曹操打下的基礎,只不過曹操不想背罵名,留給他兒子去稱帝罷了。

說到底,還是大環境與對手的不一樣,以及關鍵節點的選擇,造成了很不一樣的結果。以上。


千鍾閱讀


大勢定長策,時勢出英雄!大勢不定,縱有逆天之能,也無法逆天行事!劉邦處在的大環境是秦末漢初,天下動盪紛爭五百餘年了,人心思定,國家需統。李淵處在的大環境是南北朝對立三百餘年剛剛結束,人心思定,國家需統。劉邦、李淵能在短短几年時間就統一了天下,正是因為大勢決定了分久必合。

曹操所處的時代正是合久必分的時代,西漢、東漢經過四百餘年的統治,國家承平日久,內部矛盾不可調和,需要戰爭來削減人口,徹底洗牌舊有的秩序。曹操雖然能文能武,才幹超越劉邦、李淵多矣,但是大時勢要分裂,非曹操一已之力可以再次統一。人心不思漢,群雄紛紛割據自立,曹操能統一北方,已屬難能可貴至極。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各國國君皆非庸俗之人,要擊滅一國,非數十年之功不得實現。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英雄不亡,國家難統!曹操、劉備、孫權相繼離世,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先後戰死沙場,群雄消退,世無英才,故無才無德的司馬家方一統天下。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信息滯緩,百姓生存競爭,時勢出英雄,大秦縱有逆天之能,也無法逆天大反天下人心的行事,劉邦處在秦末漢初,剛好是春秋到戰國前後五百餘年,人心思定厭倦戰爭,李淵處在三國後南北朝分離對立三百餘年剛剛結束,人心思定,國家需統。劉邦、李淵能在短短几年時間就統一是大勢決定了分久必合人心所相

曹操所處的西漢、東漢經過四百餘年的統一統治,國家承平日久,內部人士和家族之間利益矛盾不可調和,高升到戰爭來洗牌新舊的權力更迭,曹操能文能武,大時勢要分裂,非曹操一人一代之力可以統一。人心不思漢,自身需要內部控制,外部群雄紛紛割據自立,曹操有生之年,能一統北方,也是袁本初廢長立幼自亂陣腳,內部結構複雜,開戰後節節敗戰,廢長立幼自古為取亂象叢生之取因,

三國前後時代,各地區人才輩出,國君皆非庸人,要統一三國亂象,非一代人能平定和平人心,時勢英雄不亡,國家難統!實際是各方利益共同體爭鬥,曹操、劉備、孫權相繼離世,還是各方五虎上將、五子良將戰死沙場,群雄消退,世無英才,人心思定,天下方可一統,權力和利益共同體重新分配,新的王朝開始了



鄒小飛loev


劉邦的對手是一介粗人且氣派太小不是劉邦對手,李淵對手是一個被人民拋棄的腐朽政權及一群響馬出身的草頭王,而曹操同時代的劉備,孫權都是豪傑之士自各有孔明關張趙馬黃及周瑜魯肅陸遜一邦良臣猛將輔佐。辛棄疾有詞為証"當今天下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當然只能三分天下了。後來傳位到劉禪,孫皓一輩不馬上三分歸一統了嗎?


用戶61516801933


個人一直從中學時期還是蠻佩服曹操的,首先曹操很愛惜人才,以及相對比較注重君臣之禮;所以有這些原因

一、當時形勢所迫,當時門閥割據。先是180年-190年黃巾之亂,後有戚臣之爭,董卓的奪權,再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這十幾年期間,軍閥割據,彼此混戰,比秦朝末期更加的混亂;

二、曹操個人一直想要的是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是華夏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三、當時有權者都是門閥士族,曹操也要依靠士族的支持,局勢相對比劉邦和李淵時期所牽扯的利益更加複雜


ZS達人


曹操面對的是劉備和孫權的江東集團,劉備是什麼人物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遇上曹操,他也可以統一天下,孫權雖然一輩子看人成事,但是江東集團上下團結,曹操也很難擊敗。這樣的情況他能夠統一北方已經很不容易,大家就不要再苛求更多了


靜靜聽影視


分析下當時的形式就能看出原因所在。

劉邦當時封了異性王,其實他們都是買給劉邦面子,當初討伐秦國時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

李淵時有關隴集團,幾大豪族,都是皇族要拉攏依靠的對象。

以上兩位都是做出了一定的妥協的。

而曹操是個異類。他希望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一洗漢朝時弊病。這樣的想法就造就了曹操最終不可能和當時的既得利益集團妥協,談條件。這也完成了他對人才利用一批,主要是有識之士,豪門出身的;打壓一批,既得利益集團,心裡反對曹操,但明面上恭恭敬敬;剷除一批,不管對錯,一直唱反調,目的就是讓你下臺,自己上臺的。


我不懂網絡技術


機會和運氣。

曹操在赤壁戰敗後失去了統一的機會。沒有讓北方再陷戰亂已經是他本事大了。


真誠地看著你


俄國幾聲炮響革命就成功了,我國革命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環境下,事情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