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孝心感人美名傳

馬玲:孝心感人美名傳

馬玲,女,漢族,生於1972年10月,南鄭區漢山鎮高莊村七組村民。公公譚玉亭已是70多歲的人了,贍養祖母的任務就落到孫子譚建軍、孫媳馬玲身上。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負擔,譚建軍常常到工地上打工掙錢,馬玲自然而然就承擔起照料家庭的重擔。她每天除了照顧奶奶的飲食起居,還要下地幹活貼補家用。幾年前奶奶被醫院確診為十二椎體骨質連續性中斷,醫生說老人年齡偏大,骨頭摔壞,全愈的可能性不大。可馬玲沒有灰心,她一邊四處打聽尋訪名醫,並請人制訂健康食譜,每天換著花樣給老人補充影響;一方面專門學習按摩技術,一有空閒就給奶奶按摩腿部神經,在她的精心的護理下,老人居然可以下床行走了,恢復效果連主治大夫都有點不敢相信。馬玲的行為得到了大家的讚揚,她被評為漢中市2019年第一期“最美系列人物”

有人說,世上沒有養爺的孫子。然而在南鄭縣漢山街道辦高莊村七組,卻有一個養奶奶的孫媳婦,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精心照料奶奶的飲食起居,直到老人去世,成為當地茶餘飯後的一段美談。


這位“孫媳婦”叫馬玲,1993年和本村青年譚建軍喜結連理,自此便承擔起了贍養老人的義務,用他們的孝心感動周圍所有的人。

“要不是孫媳婦照顧,我這老骨頭恐怕早沒了”!


幾年前,有記者前往高莊村採訪,當時96歲高齡的陳蓮芳硬要走出臥室當面向記者講述孫媳婦如何關心照顧她生活的。


當譚建軍攙扶著奶奶戰戰巍巍走出臥室,一位衣著也乾淨整齊,臉上皺紋縱橫的老人出現在眼前,“要不是孫媳婦每天給我端屎倒尿,照顧這照顧哪,我這老骨頭恐怕早沒了!”見面第一句話,老人首先道出了孫媳婦的好。


兒子譚玉亭已是70多歲的人了,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已經十分困難,更別說,伺候其他人了,贍養老人的義務就落到孫子譚建軍、孫媳馬玲身上。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負擔,譚建軍常常到工地上打工掙錢,善良的馬玲自然而然就照料家庭的重擔。


每天清晨起床,馬玲首先要幹好三件事:端走奶奶前天晚上的大小便,給奶奶洗臉修指甲,伺候奶奶喝水吃降壓藥。緊接著,她要照顧奶奶的一日三餐,還要下地幹活貼補家用,到了晚上,她總記著給奶奶擦洗身體。生活中,馬玲省吃儉用節約,但常常為奶奶換了新床,添了新被褥,夏天給奶奶買風扇,冬天架煤爐,空閒中還會陪奶奶說說笑話,聊聊天,老人生活的很開心,很幸福。講到感動處,老人時不時拿起手帕擦拭眼角。

“一頓簡單的麵條,她要煮三遍才能給全家人吃!”


問起飲食習慣,譚建軍介紹說:“我經常外出做活、兒子長身體,喜歡吃硬一點的飯食,馬玲喜歡吃不軟不硬的,奶奶牙口不好,消化也不好,喜歡吃軟一點的,所以,家裡做一頓麵條也變得十分複雜,煮好了,她先要給我和兒子撈硬-點的,煮一會再給自己撈,煮軟後,才能給奶奶撈著吃!”


五世同堂,口味習慣當然不一樣,面對這個狀況,馬玲做飯時總忘不了多加點水,自己吃上面硬一點的,給奶奶、公婆盛鍋底軟點的;菜炒好了,總記著先盛一半出來,另一半多燜一會兒給老人吃。雖然是簡單的過程,但天天重複也就成了麻煩,對此馬玲從來也沒有過抱怨。時間長了,老人們覺得自己變成了累贅,馬玲勸說這是自己應該做的本分。公婆為減輕兒媳的負擔,堅持另起爐灶,說是隻要照顧母親,就是幫他們盡了孝道,他們不願意給兒媳太重的負擔。

“老太婆的腰能治好,算得上是奇蹟了!”


幾年前,陳蓮芳起床時不慎摔倒,疼痛地站不起來。馬玲和丈夫趕忙冒著炎炎烈日,將老人送往縣醫院救治,經醫院診斷確診為,十二椎體骨質連續性中斷。醫生告知說,老人年齡偏大,骨頭摔壞,全愈的可能性不大,讓他們在家治療就可以了。得知消息,馬玲非常擔心但沒灰心,她一邊安撫奶奶,一邊四處打聽,尋訪名醫,哪怕有一丁點復原的希望,她都要試-試,她請人制訂了一份健康食譜,每天換著花樣給老人做食物,燉買骨頭、甲魚、雞爪等湯給老人喝,以達到補鈣和加強營養的效果。同時,她專程向大夫學習按摩技術,一有空閒就給奶奶按摩腿部神經,經過兩個多月精心的護理,老人居然可以下床行走了,恢復效果連主治大夫都有點不敢相信,“一個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骨頭摔壞兩個月就能下床走路,算得上是個奇蹟了,家人的精心照料真起到了關鍵作用!”

隨後的幾年,老人在馬玲的照料下安享晚年,幸福生活。2018年2月3日,陳芳蓮老人逝世,享年10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