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第一剪”傅正義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原北京電影製片廠(1999年併入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總剪輯師,國家一級電影剪輯師傅正義先生,因病於2019年11月15日在京去世,享年95歲。作為中國電影工業起步之初便介入其間的見證人和親歷者,傅正義15歲入行,上世紀90年代依舊操持不少知名電視劇的剪輯工作。從事影視剪輯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他剪輯的影視作品有600多部(集)之多。其剪輯功力在業界有口皆碑,被譽為“神州第一剪”。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傅正義 微博@三聯生活週刊 圖

傅正義1925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的傅家灣。三歲喪父,靠母親紡紗織布度日。後輾轉武漢、重慶等地求學,曾自道是“歌樂山兒童保育院難童起家”。1940年,傅正義考入中國電影製片廠做練習生,後任剪輯助理。1946年任上海崑崙影業公司剪輯和管理。崑崙公司背後的領導人是左翼電影運動領袖夏衍,“從一開始我就在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領導下,合作的都是名導、名製片、名演員,接觸的都是名人名家。這對我有極大的好處,因為跟名家在一起,學習了不少,瞭解了不少,知道了電影界的一些故事和整個電影生產的發展過程,收穫不少。”2015年,中國電影誕生110週年之際,他在接受《影博·影響》採訪時回憶說。

傅正義曾拜明星公司著名剪輯師鄔廷芳為師,曾言“可以算作這家上海頗具名望的私營公司的後代”。談及剪輯這門手藝的習得,他認為學東西要相信有水平、有經驗的老人,“(你要)事先把所有的工作準備好,老師坐上來就剪片,老師剪完一推便走了,你得清理,你拿他剪完的影片看,看他怎麼找剪輯點。從中看出學問,要動腦筋,死看是不行的,不靈活是學不到東西的。” 1949年之前問世的許多電影作品,如《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麗人行》《新閨怨》《烏鴉與麻雀》中,經他手剪輯的電影《一江水春向東流》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談及此,傅正義對該片導演蔡楚生的為人處世大加讚賞,說到自己只是一句“跟著他一道,是我沾光”帶過。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一江春水向東流》劇照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八千里路雲和月》劇照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三毛流浪記》劇照

1949年年底公映的《三毛流浪記》是傅正義主理剪輯的第一部影片。解放後,他於1952年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剪輯科副科長兼副剪輯師,1953年調長春電影製片廠任剪輯師,1956年調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剪輯師,並任廠技術委員會委員,上世紀80年代中期離休。這期間,《雞毛信》《青春之歌》《暴風驟雨》《小兵張嘎》《以革命的名義》等著名影片一部接一部地在他“手下”誕生。值得一提的是,提及當年幾次單位調動,傅正義笑言自己每每都把上海的剪輯方式帶到了新東家,“原來長影人是從日本人那裡學剪輯辦法,比較落後,上海人靈光啊,想辦法變出花樣。我學習了上海人的方法,剪片都要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很多當地做剪輯的學生都願意跟我剪片。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後,我改變了整個剪輯方式,採用上海的方式。”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青春之歌》劇照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暴風驟雨》海報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傅正義、藍為潔作為上世紀80年代一北一南兩位剪輯大師,且都曾在青少年時代加入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學剪輯,可謂中國影史一段佳話,“解放前,傅正義在《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八千里路雲和月》中一出手,其實就有大師範兒了。可追根溯源,他們日後成名成家並不是學校教育的結果,包括像秦怡、張瑞芳那一批演員,都是在源源不斷的舞臺、片場實踐中造就出來的。”石川回憶說自己上世紀90年代在北京和老爺子相識,談到當年的用功,傅正義告訴他解放前自己在上海也是個“小年輕”,沒事的時候買個燒餅,帶壺熱水就能在電影院泡上一天。“他知道自己底子薄,在蔡楚生這樣的大師面前非常有緊迫感。那個時候也沒有教材,一是靠片場看老師傅們動手比葫蘆畫瓢,再一個就是靠觀摩好萊塢電影,包括看美國電影雜誌學東西。當時在好萊塢很流行的‘透明剪輯’技巧,比如前一個鏡頭關門,後一個鏡頭進屋,那麼剪輯點一定會落在門‘咣噹’關上的一瞬間,在這裡下剪刀觀眾是發覺不了的。這些竅門都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石川說。

儘管剪輯是電影的幕後工作,之於成片的重要性卻毋庸置疑。一部電影多大程度上可以算作是某位導演的作品,也要看最終剪輯權是否在他手中。某種意義而言,電影就是剪輯的藝術。在剪輯生涯後期,傅正義在影視剪輯理論與實踐上大膽探索,提出“剪出戲來”的主張以及影視片剪輯的三大因素理論,即要將動作因素、造型因素、時空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處理影視片的節奏上,他既作“加法”,也作“減法”,因而他剪輯的影視片在節奏上不僅準確流暢,更富有創造性和藝術表現力,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剪輯風格。1982年,由他剪輯的電影《傷逝》《知音》獲得了中國電影剪輯行業的最高榮譽——金雞獎最佳剪輯獎,評委給他的評價是,“傅正義同志在《傷逝》《知音》中的剪輯創作,準確流暢,有創造性,尤其是《傷逝》旁白畫面的剪輯更見功力。”

在石川看來,之所以說傅正義是電影膠片時代的剪輯大師,也在於彼時的剪輯師要在拍攝完成後彌補片場拍攝時出現的種種瑕疵甚至是不足,而這背後仰賴的除了技術嫻熟,更要真正“懂戲”。“比如照明、攝影、表演甚至導演現場調度出現了問題,可能這些在數碼時代很簡單的事兒,在膠片時代只有洗印出來之後才能看出效果。發現了問題,當時不是你想補拍就能補拍的,還要到廠裡重新申領膠片。所以當時如果現場拍攝出現了什麼瑕疵,剪輯師就要在後期想辦法彌補。他們一般是從廢片中找素材,看怎麼重新採用聲畫對位的辦法,一方面要把情緒、情感烘托出來,另外又要把現場拍攝的不足給掩蓋下去。現在的剪輯師可能不會再幹這些事兒了,但傅正義那代人憑藉手上的剪子把本來很單薄的一場戲變得很飽滿,甚至有餘味兒,實屬難能可貴。”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紅樓夢》劇照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三國演義》劇照

1983年起,傅正義開始兼任電視劇剪輯工作,作品有《四世同堂》《諸葛亮》《鄭和下西洋》《紅樓夢》《王昭君》《三國演義》等400多部(集)。其中,《四世同堂》使他先後獲得了中央廣播電視部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特別獎榮譽證書;而《紅樓夢》榮獲廣電部第七屆全國優秀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剪輯獎。

除了剪輯實踐,傅正義在影視剪輯藝術理論的研究和教學方面也成績卓越,他執筆撰寫的《實用影視剪輯技巧》和《電影電視剪輯學》兩部專著,計七十多萬字。“有很強的實操性,很多高校也都拿來做教材。可以說是他把自己一生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並作了理論化的提升。”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石川說。

“神州第一剪”傅正义逝世,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

傅正義所著《實用影視剪輯技巧》,業內評價頗高

2011年10月22日,傅正義在合肥獲得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頒獎環節前,演員劉曉慶登臺講述,“每一個剛剛入門的電影人,總會聽到一個神秘的名詞:蒙太奇。蒙太奇是法文音譯,應用到電影上就是剪輯、組接的意思。我就認識這麼一位剪輯大師,他的工作一生都在和蒙太奇打交道。我所主演的電影的《神秘的大佛》就是他剪輯的,在他神奇的剪刀下,我的功夫變得非常高強。那個時候的剪輯,是用雙手把膠片一格一格地擼,看到一格剪輯點,就用剪片機‘咔嚓’一下子剪下去,所以剪輯師既是腦力活兒也是體力活兒……”劉曉慶說到的剪輯師正是傅正義。獲獎人登臺領獎,手捧獎盃還不忘顫顫巍巍地拿出一頁發言稿來,“老漢今年八十六,有幸榮獲中國電影事業終身成就獎。真是應驗了民間的智慧,所謂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我的人生感言是天道酬勤,事在人為。借今天大會的喜慶,祝願中國電影事業迎來新的大發展、大繁榮,讓更多的老百姓高壽,讓更多的老百姓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