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引子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四月的一天,已經70歲的乾隆皇帝正焦急的等待著從西北傳來的消息。

這一年的三月,甘肅發生了蘇四十三叛亂,叛軍以燎原之勢迅速壯大,兵鋒直指蘭州城下。一時間西北邊防全線告急。朝廷迅速做出了反應,命令大學士阿桂和戶部尚書一同率兵出擊平叛。而阿桂身體不太舒服,於是就讓這位戶部尚書先行一步,自己帶著大軍隨後就到。這位尚書和阿桂一前一後到了甘肅境內後,卻都沒辦法繼續進軍了。原因是——甘肅境內大雨滂沱,道路泥濘,嚴重影響行軍速度。

乾隆收到了尚書和阿桂兩人的奏摺,突然心裡一驚!甘肅?下大雨了?怎麼可能?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乾隆皇帝

按說甘肅下場大雨也沒什麼好稀奇的,大清地方這麼大,哪刮點風下點雨都屬於正常。可是甘肅下雨為什麼引起了乾隆的警覺呢?

因為在乾隆的印象中,甘肅應該是連年大旱,久未下雨才對。甘肅連續好幾年都上奏摺說連年大旱,請求朝廷撥款救災。想到這裡,乾隆趕緊找出一份以前甘肅上奏報災的奏摺,奏摺上清清楚楚的寫著上奏人的官職姓名——甘肅布政使王亶望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影視劇中的王亶望

王亶望,山西臨汾人,他的父親王師曾經擔任過江蘇巡撫。王師從知縣一路升到江蘇巡撫,在宦海沉浮中始終都是以勤政愛民,兩袖清風著稱,是乾隆朝一位大清官。有了乃父之名,王亶望也得到了乾隆的青眼相加。

雖然王亶望並不是科舉考上的官員,而是花錢捐的官。但是一路上升官也比較順利,在去甘肅之前,他已經升到了浙江布政使。乾隆覺得王亶望也應該有乃父之風,所以決定讓王亶望到甘肅任布政使。在乾隆接到戶部尚書和阿桂的上書的時候,王亶望已經在甘肅布政使上三年任滿,升任浙江巡撫了。

一邊是乾隆信任的清官之後,另一邊是乾隆也很信任的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一邊說大旱,一邊又說有雨,到底該信誰?不管信誰,乾隆知道這件事情是一定有貓膩的,於是下旨令在甘肅的大學士阿桂和火線提拔的新任陝甘總督李侍堯二人“務將此案徹底嚴查,不可稍存瞻顧也”。由此,乾隆朝涉案人數最多、涉案規模和懲治力度最大的貪腐案件——甘肅監糧冒賑案終於浮出了水面。

一、王亶望:監糧冒賑,塌方腐敗

其實,乾隆最早讓王亶望去甘肅,是為了主持“捐監”的。

什麼叫“捐監”呢,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個監生名額。清朝國子監是國家最高的教育機構,也是培養後備幹部的搖籃。如果有人不能走科舉的路子進入官場,就可以花錢買一個國子監監生的身份,也可以踏上仕途。這個就相當於是現在的“花錢買文憑”的意思。

花錢買官曆朝歷代都有,而且無一例外都是滋生腐敗的溫床,乾隆也不是不知道。只不過家大業大,開銷也大啊。為了緩解財政的困境,乾隆只好開了捐監的口子。不過,乾隆最終還是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叫停了捐監。

捐監一叫停,對於地處西北,地瘠民貧的甘肅可就有點吃不消了。甘肅本來就比較偏遠,再加上乾隆多年來對準格爾用兵,甘肅作為後方基地還要為大軍供應軍需糧草,這造成了甘肅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如果再把捐監停了,那對於甘肅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於是時任陝甘總督勒爾謹在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上奏,希望乾隆能夠在甘肅恢復捐監,以解地方財政之困。

乾隆對這件事也很為難,一方面捐監確實不太好聽,另一方面甘肅也確實困難,經過跟大臣商議,乾隆決定在甘肅恢復捐監,但是要派一位自己信得過的得力官員去主持監督,而且只能捐糧食不能捐銀子。於是,乾隆想到了大清官王師之子,時任浙江布政使的王亶望。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影視劇中的王亶望

可是讓乾隆沒有想到的是,他以為清官之子應該有清廉的基因,實際上,這位王亶望,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貪圖享樂的紈絝子弟。清人所著的《杌近志》中曾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王亶望喜歡吃驢肉絲,家裡養了好多肥驢,當他想吃驢肉絲的時候,王亶望就會到驢棚裡選一頭驢的肥美之處,在活驢身上直接割一塊肉,讓廚房炒。這驢捱了一刀“到處血淋漓,則以燒鐵烙之,血即止。”這麼奢侈而殘忍的人,怎麼可能會甘心做清貧的清官呢?

王亶望一到甘肅,馬上就開始大展身手了。王亶望僅僅半年就給乾隆報告,甘肅省收捐生員19017名,得豆麥82萬餘石。其實,整個甘肅全年捐監人數才7455人,捐監糧食也就30多萬石。這事連乾隆這好大喜功的人都不信了,專門下了到諭旨詢問陝甘總督勒爾謹:“甘肅民貧地瘠,安得有近二萬人捐監?又安得有如許餘糧? ”,而此時的勒爾謹早就已經同王亶望沆瀣一氣了,所以給乾隆一通解釋糊弄過去了。

接下來,王亶望就開始了他生財有道的貪官之路。他來錢的方式主要是兩個:一個是監糧,一個是冒賑。這也就是甘肅這次的案件叫做監糧冒賑案的由來。所謂監糧,就是指把上面要求的捐監只能捐糧食,改成了捐銀子。而所捐的銀子當然就進了王亶望的腰包。所謂冒賑,就是指王亶望開始往乾隆那裡打報告,謊報災荒,然後在國家發的賑災銀子下來以後,再中飽私囊。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影視劇中的王亶望

要知道在清朝,賑災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對災情的核查,和賑災銀兩的發放都是有著嚴密的制度的。如果想要成功的從國家騙到賑災銀子,所需要收買的人,打通的關節可是數不勝數。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連個進士都考不上的王亶望,卻在貪汙的方面展露出了他的才華。他居然把整個甘肅大大小小各級官員幾乎全都拉下了水,跟他一起跳進了染缸。

冒賑雖然風險大,可是收益可是相當可觀。賑災款下來,各級官員都能沾點油水。這樣一來,王亶望對於甘肅各級官員來說成了一位為大家謀福利的好領導。於是,王亶望就順利的領著甘肅全省的官員“致富”了。到甘肅三年之後,王亶望順利升任浙江巡撫。甘肅布政使換成了王廷贊。王廷贊剛到任就發現了王亶望所吹噓的捐監糧食一粒也沒有,可是當時甘肅官場早已是鐵板一塊,他一個剛來的外人,也沒法動搖這個利益鏈條,所以王廷贊選擇了和光同塵,也走上了貪汙的道路。

直到阿桂和那位戶部尚書來到甘肅平叛遇到了大雨。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阿桂畫像

前面說了,乾隆命令阿桂和新任陝甘總督李侍堯共同查辦此案,查出來的結果,讓乾隆觸目驚心。一個省,從總督、到布政使按察使、再到州府道縣,各級官員涉案的就有113名之多,涉案金額足有千萬兩白銀,大概佔整個大清朝一年賦稅的五分之一。這樣龐大規模的“塌方式腐敗”,即使連乾隆也得慎重對待。乾隆最終決定將處罰的線定在貪汙一萬兩,這也有22人。而王亶望也被抄家,所有家財大概估值300萬兩銀子,其中大部分應該是任職甘肅期間貪墨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七月三十日,乾隆下旨宣判:“今王亶望身任藩司,不思潔已……請旨即行正法以昭國憲而快人心。……擬斬亦請旨即行正法,以為大吏受賄營私昏庸貪鄙負恩者戒。”最終,乾隆帝下令處斬王亶望,賜死勒爾謹,其餘被處死的甘肅知府、知縣多達五十餘人。此外,畏罪自殺、流放、革職、查抄的各級官員亦有數十人之多。經此一案,甘肅官場基本上為之一空,朝野震動。

看起來,乾隆為了整肅吏治,震懾宵小,打破了古代“法不責眾”的執法慣例,對甘肅的監糧冒賑案採取了從嚴處理的方針。

可是,乾隆朝的腐敗仍然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比如這次派來查王亶望的新任陝甘總督李侍堯,他自己也並不是多麼乾淨。

二、李侍堯:死裡逃生,競得善終

李侍堯,字欽齋,漢軍鑲黃旗人。他的曾祖是明末第一批投降清朝的將領之一李永芳。李侍堯的先祖們建功立業者不在少數。李侍堯乾隆元年授六品廕生。這點倒是跟王亶望類似,都不是自己考得功名,不是花錢買就是等人封。李侍堯後面的經歷可以說是步步高昇,從最初的印務章京,一路升到了總督級別的封疆大吏。曾經歷任兩廣總督、雲貴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等,可以說是“總督專業戶”了。乾隆非常讚賞他,曾經說他是“督撫中最為出色”。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影視劇中的李侍堯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認為當時的雲貴總督能力不夠,想要把他換了,於是想到了李侍堯,乾隆說他:“各省總督,老成有識、能辦大事,實無出李侍堯之右者。”(《清高宗實錄》),於是調李侍堯為雲貴總督,而他第一次案發,也就是在這一任上的事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原雲南糧儲道海寧調任奉天府尹進京謝恩,跟一位軍機大臣聊起了前頂頭上司雲貴總督李侍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中記下了海寧的話:“侍堯貪濁無厭,畏其誚責,嘗賂黃金二百兩為壽於生日。” 過一個生日就收了黃金二百兩這還了得,這位軍機大臣馬上就向乾隆彙報了。乾隆一聽此事也深感意外,於是親自詢問海寧,海寧只好把李侍堯貪汙受賄的情況說了。

乾隆非常憤怒,很快組成了由刑部侍郎喀寧阿和一位戶部侍郎為成員的專案組,趕赴貴州查辦此案。專案組到了貴州以後,發現李侍堯此人不是一般的狡猾,做事滴水不漏,想要從他身上打開突破口,幾乎不可能。他的家人也都表現正常。為了試探他家人是否知道李侍堯的案情。乾隆指示福康安把海寧所說的李侍堯貪腐的事件給他家人看,而李侍堯的弟弟和兩個兒子都說“

海寧所控告各款,我實在毫無見聞。”(《乾隆朝懲辦貪汙檔案選編》)李侍堯家人都死咬著說不知道。看來也沒辦法撬開他們的嘴了。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李侍堯畫像

專案組中那位戶部侍郎,這時候有了個好主意。既然家人身上下不了手,可以從他僕人下手啊。於是抓獲了李侍堯的僕人,從他身上,專案組終於得到了李侍堯貪腐的詳細情況和罪證。根據《乾隆朝懲辦貪汙檔案選編》中所記載:僅僅李侍堯的管家張永,就有八十七間住房,三十一畝田地,還放著三千多兩的高利貸。一個管家就有這麼多錢,那他主人得是何等鉅富?

有了突破口,李侍堯所營造的壁壘就轟然倒塌,很快,更多的罪證接二連三被專案組掌握了。李侍堯也被抄家,革職下獄聽候處置。乾隆為此下旨怒斥:“披閱之下,不勝駭異。李侍堯身為大學士,歷任總督,乃負恩婪索,盈千累萬······ 贓私狼籍,如此不堪,實朕夢想所不到。不特朕用人顏面攸關,即各省督撫聞之,諒無不慚愧痛恨矣。李侍堯著革職拏問。”(《乾隆朝上諭檔》)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影視劇中的乾隆

李侍堯革職下獄,可是乾隆對他的態度卻很值得玩味。為了怎麼處理李侍堯,朝臣都快吵翻了天了。大部分大臣,包括六部九卿都認為毫無疑問應該斬決。這絕對屬於“案情特別重大,影響特別惡劣”,必須斬決!但是專案組成員,那位戶部侍郎卻認為應該斬監候,也就是死緩。兩種意見,很明顯六部九卿的意見佔主流。

可是朝臣意見出來以後,乾隆也沒拍板,只是把這兩種處理意見下發給各省督撫,看看各位封疆大吏的意見。終於有一位安徽巡撫閔鶚元為李侍堯說好話了,大致說李侍堯對國家有功,希望乾隆網開一面從輕處置。乾隆馬上就坡下驢,下旨判決:“閔鶚元以李侍堯歷任封疆,勤幹有為,為中外所推服,請援議勤議能之文,稍寬一線具奏······諸臣中既有仍請從寬者,朕也不肯為已甚之事。”大致意思說既然諸臣中有人求情,那我也不能太過分了,李侍堯畢竟還是有功的。

於是李侍堯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沒死成,還在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乾隆“臨危受命”任陝甘總督,平定甘肅蘇四十三叛亂,還順便幫著乾隆查了一下王亶望的案子。

李侍堯最後的結局很有意思,他平定了甘肅的蘇四十三叛亂以後,又調任閩浙總督,平定了林爽文叛亂。最後被以平定叛亂“二十功臣”畫圖入紫光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病逝,諡號恭毅。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心裡不禁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同樣是貪汙腐敗,王亶望就必須斬決,而李侍堯就能從生死一線間活下來,還得了善終?同樣是貪官,做人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呢?

三、為什麼李侍堯能活,王亶望卻必須死呢?

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看起來他倆案件情況比較類似,都是貪汙腐敗案發,可是兩人命運卻天差地別。確實讓人難以理解。其實這是我們的錯覺。我們可以試著從乾隆的角度來看,王亶望和李侍堯他們二人案件的性質真的一樣嗎?

答案是不一樣。

王亶望和李侍堯都是貪腐沒錯,可是王亶望多了一條,他夥同整個甘肅官場一起欺騙皇上。這一點,恰恰才是他們二人命運的分水嶺。王亶望這種欺君的行為,歷朝歷代帝王都很難容忍。對於乾隆,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則問題。

談到這裡,我們才終於明白,當乾隆在嚴懲王亶望的時候,他真正介意的是什麼。這也許有點顛覆我們的三觀,難道這麼大的貪汙腐敗,在乾隆眼裡,難道自己被騙了的嚴重性要超過貪汙腐敗的嚴重性嗎?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態中,我可以說:是的,對於皇帝來說,欺君的嚴重性要遠遠超過貪汙腐敗。這是因為中國古代通訊不發達,皇帝對於國家的信息瞭解大部分是通過臣子的奏摺,如果有人在其中做手腳,讓皇帝得到了虛假的信息,那就會影響到皇帝對於國家大事的判斷,從而很可能做出嚴重錯誤的決定,失去對於國家的掌控。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影視劇中的乾隆

所以,歷朝歷代帝王最在意的其實並不是貪汙腐敗,他們最在意的其實是臣子的忠誠,也就是臣子必須永遠誠實地把正確的信息如實上報給皇帝。而在乾隆眼中,拉著整個甘肅官場一起忽悠乾隆的王亶望毫無疑問已經失掉了這一基本原則,如果這樣的人還不加以懲處,其他人有樣學樣,人人都來騙皇上,皇帝的權威和對國家的掌控就蕩然無存。從這個意義上說,王亶望是必須死的。貪錢不叫事,騙朕就是原則問題!

其實我認為李侍堯能夠活下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李侍堯真的是非常有能力。別的不說,就從他“總督專業戶”的名號上我們就能窺測一二。比如這次甘肅蘇四十三叛亂,原陝甘總督勒爾謹束手無策,換了李侍堯來幾個月就剿滅了。在整個甘肅省鐵板一塊的情況下,李侍堯還能夠把王亶望這麼複雜的案子查清楚,可見此人能力非同小可。皇帝看人,一重忠誠,二重能力,李侍堯在這兩點上還是很讓乾隆讚賞的。

可是,乾隆在李侍堯身上開了貪腐不被嚴懲的口子,其他官員很快明白了這個道理:只要有忠心,有能力,貪汙這點事在皇上那都不是事。於是在李侍堯案件之後,乾隆朝又發生了山東巡撫國泰、閩浙總督陳輝祖、江西巡撫郝碩、兩廣總督富勒渾、江蘇巡撫閔鶚元、江蘇巡撫福崧、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前閩浙總督雅德等等封疆大吏的貪腐案件。貪汙腐敗蔚然成風,此時的乾隆已經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很難再控制住了。

正是由於乾隆在對待李侍堯貪腐問題上的這種“姑息養奸”的態度,才讓各級官員心存僥倖,不畏國法,間接導致了乾隆後期腐敗頻發的惡果。大清這個龐大的帝國,也日漸走向了腐爛的命運。

四、乾隆朝貪官的故事結束了嗎?

在上面李侍堯和王亶望的案件中,其實有一個人的身影始終若隱若現,他就如同一條伏線一樣,將兩個故事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串聯了起來。

我們從他的角度,重新講一遍上面的故事。

此人,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被任命為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兼內務府大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在軍機處遇到了從雲南調任奉天府尹進京謝恩的海寧,從海寧的口中知道了時任雲貴總督李侍堯的貪腐情狀,直接向乾隆報告。乾隆馬上命他以戶部侍郎身份和刑部侍郎喀寧阿一起組成專案組前往雲南查辦李侍堯。在雲南,他成功的從李侍堯的僕人處得到了李侍堯貪汙的線索,從而把李侍堯拉下了馬。

此人也因為李侍堯案件中的出色表現,被提拔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御前大臣兼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理藩院尚書。《清史稿》中說他“寵任冠朝列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肅蘇四十三叛亂,乾隆派他以戶部尚書身份與大學士阿桂共同率軍平叛,他和阿桂先後到了甘肅境內,遇上了大雨。他們二人的上書讓乾隆對甘肅開始起疑,從而引出了王亶望的驚天大案。

他是親自查處李侍堯案件的反貪先鋒,又間接的引出了王亶望的貪汙案。作為兩起案件的親歷者,我想他也許從王亶望和李侍堯兩人的不同命運中得到了什麼啟示。而他後面的人生則更加傳奇。

他出身正紅旗,姓鈕祜祿氏,名叫和珅。

乾隆用一個貪官去查另一個貪官,揪出一串貪官,還造就了一個鉅貪

影視劇中的和珅


參考文獻

1、《清史稿》、《杌近志》、《清高宗實錄》、《國朝耆獻類徵初編》、《乾隆朝懲辦貪汙檔案選編》、《乾隆朝上諭檔》等

2、《乾隆朝懲治高官貪腐的研究——以甘肅捐監冒賑案為例》 霍微 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李侍堯研究》 李小泉 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清代集體貪腐第一大案“捐監冒賑案”檢視》 呂麗  孫祺祺 法律適用 2017年第14期

5、《清代第一大“窩案” 》 焦利 法治世界 2014年7月刊

6、《乾隆反腐:50多名要員人頭落地》 祖遠 文史博覽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