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不搞“掐尖”招生後,如這件事沒做好,家長可能更焦慮

近日,新華社的一篇報道《樹葉剛黃,北京市海淀外國語實驗學校冬令營報名已有點“瘋狂”》再次引發熱議。文中披露民辦學校以冬令營為名,實則“掐尖”招生現象。其中不乏“KS”、“上岸”等暗語,更有家長現場翻遍垃圾桶只為“撿漏”。在11月14日教育部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明確指出:搞冬令營不能和招生掛鉤,各地在年底前要出臺具體的措施,落實公辦、民辦同步招生等要求。

民辦學校不搞“掐尖”招生後,如這件事沒做好,家長可能更焦慮

需要注意的是,“瘋狂冬令營”發生在普遍認為義務教育公辦學校資源優於民辦學校的北京,而不是上海、杭州——在上海、杭州,民辦小學、初中的擇校熱,已不是什麼新聞了。因此,北京民辦學校舉辦的冬令營這麼火爆,不是“掐尖”招生就能解釋,這還有滿足部分對口學區(學校)質量不好的家長擇校訴求的原因。不瞭解家長的訴求,推行公辦民辦同招,以及民辦學校電腦搖號入學,即便遏制了民辦學校的擇校熱,也無法緩解家長的擇校焦慮。

北京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熱,在嚴格實行就近免試入學政策後,主要表現在購買公辦學區房上,為遏制學區房價格飆升,北京進一步採取的措施是嚴格認定學區房,以及實行多校劃片入學(購買學區房,不一定能進自己想進的好學校,學區內的熱門學校實行電腦搖號入學)。近年來,隨著就近免試入學政策和多校劃片政策的推進,部分家長“轉戰”民辦學校,而民辦學校也獲得快速發展的“好時機”。

按照目前的發展形勢,如果民辦學校可以全市跨地區招生,可以提前招生,招生可以舉行面談,用不了多久,北京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辦學局面就會和上海差不多——民辦學校受家長追捧,而公辦學校則相對“落寞”。因此,治理民辦學校的跨地區招生、提前招生、面談(測試)招生,就提上議事日程,不僅北京要治理,防止重演上海、杭州等地的故事,上海、杭州這些民辦擇校“瘋狂”的地區更要治理。

民辦學校不搞“掐尖”招生後,如這件事沒做好,家長可能更焦慮

去年7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這是回應輿論要求治理民辦學校招生的呼聲。

但是,家長擇校訴求如何滿足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切實回應。購買學區房、選擇民辦學校,都屬於擇校行為,當前的治理,是堵住家長的擇校行為——買學區房進不了心儀學校,就不要買了;民辦學校沒有提前招生,也就不要花心思了。從道理上講,這會降低擇校意願,就讓孩子讀家門口的學校算了。可是,當家門口的學校,確實和其他公辦學校有不小的差距,有多少家長會坦然接受?即便大部分家長接受,可只要有5%家長想方設法要進好學校,那麼,就會刺激、帶動更多家長加入擇校行動中來。

民辦學校不搞“掐尖”招生後,如這件事沒做好,家長可能更焦慮

民辦學校的跨地區招生,只是滿足家長擇校訴求的出口,而非擇校的誘因,這一因果關係必須搞清楚。事實上,“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的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戰略是正確的,公辦義務教育保障基本的公共教育,民辦則滿足差異化選擇。當前的問題在於,公辦義務教育資源本身不均衡,同時由於教育評價體系的原因,民辦學校在擁有跨地區招生、提前招生的優勢後,會很快超過不能選擇學生的公辦學校。但這不是民辦學校的問題,而是公辦學校不均衡,以及教育評價體系的問題。

因此,如果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不改革基礎教育評價體系,規範民辦學校招生,實行公辦民辦同招後,北京、上海等地的公辦學校學區房熱,會再次出現,而就是嚴格治理學區房熱,擇校訴求無法滿足的家長會選擇送孩子去校外培訓機構,進一步推升培訓熱,學生的整體負擔與家庭的焦慮反而會增加。這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民辦學校“掐尖”招生要治理,還需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來緩解家長的擇校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