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如何減少投資錯誤?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作為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芒格上大學時輟學、做過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的氣象學家、念過哈佛法學院。31歲那年,芒格遇到一個比自己年輕六歲的小夥子。那個姓巴菲特的年輕人說服他幹起了投資,一干就是將近六十年。

下面這十段話分別來自芒格的公開演講。這些演講中,盡顯了這位92歲智者熠熠生輝的思考光芒。

1、不斷學習的人現實生活中也會持續進步

我不斷髮現,那些出人頭地的人並不是最聰明的,有時甚至不是最勤奮的,可他們如同學習的機器。他們每晚上床睡覺時已經比當天起床時更聰明瞭些。這麼做是有幫助的。當你給自己設定了長遠的目標時,這種做法的幫助就特別大。

2、要積極利用人生中的不公和可怕的打擊

當然,人生會有可怕的打擊、糟糕的打擊、不公的打擊。這都不要緊。有些人能恢復過來,有些不能。我覺得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態度最可取。

他認為,一切生命中錯失的機會都是一個表現良好的機會,每個錯失的機會都是學習的機會,我們的任務不是要沉湎於自憐中,而是以積極的方式利用可怕的打擊。那是很棒的想法。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亞里士多德和蘇格拉底也說過類似意思的話,真正地瞭解是要懂得自己有多無知。

這是一種可以傳授或者習得的技藝嗎?如果你足夠了解結果帶來什麼風險,那可能你就懂得。有些人特別擅長了解個人知識的侷限,因為他們不得不瞭解。想象下有位走鋼絲的職業表演者工作了20年,好好地活了下來。假如他不瞭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就不可能活下來。他努力工作是因為他知道,如果出了錯就會喪命。能生存下來的人都知道,瞭解什麼是自己不知道的比頭腦聰明更重要。

4、別太透支,連莫扎特也沒法應付

當然,我們都會受到影響的是自我滿足的偏好。可以用“真實的小我”來指代想行動的主體。比如,為什麼“真實的小我”不透支我的收入?曾經有一位舉世聞名的作曲家,他生平多數時候都過得極為悲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總在透支個人收入。那人就是莫扎特。假如莫扎特都無法應付這種偏執的行為,我覺得你也不應該嘗試。

5、樂觀的財會核算99%都會出問題

威脅人類文明的麻煩裡面,有99%都源於樂觀的財會計算。那些財務人員希望追求純粹的數學方式,只想關注太過悲觀的財會核算結果,卻導致財會核算太過樂觀。這真是瘋狂的行為。99%的問題都源自過於樂觀。因此,我們應該建一個財會核算方式更保守的系統。

6、對資產,需要比對負債更多的審核

負債100%都是好的,一直都是。資產倒是必須擔心的。

7、很多成功的機構都不會管得更嚴,反而管得沒那麼多

很多人認為,只要制定多些流程、多些規定,比如反覆檢查等等做法,就能創造更好的成果。伯克希爾實際上沒有任何過程,除非審查對象主動給我們壓力,否則我們幾乎不會進行任何內審。我們只是試圖在一種無間的網絡中經營,賦予這個網絡應有的信任,關心其中我們信任的人。

8、偉大的投資需要遲來的滿足感

等待對投資者有幫助,很多人只是等不起。如果你沒有那種滿足感遲一些到來的基因,就得付出很大努力克服自己的不滿。

9、作為投資者,即使是本傑明·格雷厄姆也有很多東西必須得學

我不喜歡本傑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遵循的那套他的做法。必須理解巴菲特,他在那麼年輕的年紀發現了格雷厄姆,然後就以此人為目標努力。格雷厄姆的觀點改變了巴菲特的一生,他早年大多在近距離崇拜格雷厄姆。可我不得不指出,作為投資者,即使是本傑明·格雷厄姆也有很多東西必須得學。他對估值企業的看法全都來自大蕭條几乎毀掉他的方式。他總是有點害怕市場的能力,所以餘生都是在這種恐懼中度過,而且他的一切方法都是為了控制市場。

10、如何減少錯誤

我和巴菲特做了兩件事(去減少錯誤)。第一,我們花很多時間思考。我的日程安排並不滿,我們坐下來不停地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更像學者而不是生意人。我的系統總是坐下來靜靜的思考幾個小時。我不介意在很長的時間裡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巴菲特也是如此。但是我認為不斷地尋找智慧,尋求正確的應對辦法會有所幫助。發脾氣永遠不會對你有用。你可以把這種尋找智慧,尋求正確應對的思路應用於生活中。但是這很難做到。平凡結果的本質就是因為平凡。靜下心來思考,尋找智慧,超越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