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忙工作還能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擁有“遊戲力”便可以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自己天天忙工作,沒有時間關注孩子,但又想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與教育"。

今天有位媽媽向我提出了自己的煩惱說,她和老公都是上班族,平時孩子都是讓爺爺奶奶幫忙帶著。老人家對自己的獨孫十分寵溺放縱,就算孩子做錯事情也不會過多追究。

但長久下來,孩子身上堆積了不少壞習慣。比如,吃飯姿勢不正確——喜歡一手拿勺子,一手放在腿上,很容易將飯碗弄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賴在地面大聲哭鬧。

這位媽媽對自己沒有經常陪伴孩子感到十分後悔,但又不得不為之。畢竟,如果她和老公一方不工作的話,家人的生活質量會受到影響。

她問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兼顧工作與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回答道:"有,遊戲力就能夠辦到。"

天天忙工作還能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擁有“遊戲力”便可以

什麼是"遊戲力"?

勞倫斯·科恩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專長為兒童遊戲、遊戲治療和親子教養。科恩博士定期為曾獲得美國教育出版學會金燈獎(Golden Lamp Award)的《小尼克家庭雜誌》(Nick Jr.Family Magazine)及《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撰寫專欄,併為父母、老師及托育專業人員規劃遊戲式教養的相關研習活動。

他在《遊戲力》一書中寫到:遊戲力,被很多人喻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是父母與孩子間親密溝通的橋樑。

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那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既然我們都同意讓孩子"在玩中學知識",那麼讓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會同樣有效。

  • 遊戲力的作用有多大?

舉個例子,有位小男孩在與其他小朋友玩遊戲的時候,很喜歡使用暴力。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打身邊小朋友。媽媽看在眼裡,卻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揪起孩子的耳朵,一頓痛罵,一頓打,警告說再打人就怎麼怎麼樣。

回到家後,媽媽對孩子道,"我們來玩今天早上那個捉迷藏吧。"小男孩欣喜地答應。玩遊戲的過程中,媽媽突然打了孩子一下,將他的手臂都打出紅印子。小男孩感到委屈,質問媽媽為什麼打人?

媽媽回答道:"你今天早上不也是這麼打其他小朋友的嗎?"

小男孩恍然大悟,瞬間明白自己行為的錯誤。

這就是遊戲力的魅力。與其在孩子耳邊嘮叨"不應該……""應該……",不如通過遊戲模仿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後果。

天天忙工作還能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擁有“遊戲力”便可以

為什麼說"遊戲力"能為家長省事,還能為孩子提供"高質量陪伴"?

  • 遊戲是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方式之一

家長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建立起親子溝通的橋樑?

我的答案是——陪孩子玩遊戲。

接著,有些家長又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陪孩子玩遊戲不也需要時間嗎?孩子一旦沉浸在遊戲中就很難停下來,那我們豈不是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陪他們玩?"

但是,比起將孩子從房間內叫出來,在客廳對著孩子進行所謂的"教育談心",引起孩子的厭煩,進而又因為代溝、意見不同等各種原因引起家庭糾紛。

通過玩遊戲嘗試融入孩子的世界,並在遊戲中教育孩子,這種方式難道不是更有效率,更能讓孩子接受嗎?

天天忙工作還能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擁有“遊戲力”便可以

  • "遊戲力"是變相的"教育留白"

什麼是教育留白?

留白式教育意味著給孩子的成長留些空間;時間安排上,控制三分,留七分讓孩子"反芻";自立能力上,三分圈養,七分放養;物質生活上,三分富養,七分窮養;個人隱私上,三分關注,七分空間等。

為什麼總說"懶父母養出聰明的孩子",這就是教育留白在起作用。

不少家長每天擠出不少時間照顧、教育孩子,事事幹涉孩子的決定,養出的孩子卻沒有比其他孩子優秀多少,也沒有朝著父母想象的方向發展。反而是父母累死累活,被孩子折騰出一肚子的氣。

而懂得運用"遊戲力"的父母,會在遊戲中與孩子打好關係,進而教育引導孩子,因為他們懂得當孩子在遊戲中獲得愉悅感,會更容易聽進父母說的話。

在事關孩子其他方面的事情,他們會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也不會窺探孩子的隱私,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孩子成長。

這樣不僅能夠為孩子提供"高質量陪伴",家長還能兼顧自己的工作,何樂不為?

天天忙工作還能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擁有“遊戲力”便可以

家長如何正確地運用"遊戲力"?

  • 讓孩子成為遊戲的"指揮者"

我們來想象一種情景:自己是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喜歡玩扮演遊戲,特別是扮演英雄、超人之類的角色。但在玩遊戲的時候,由於其他小夥伴的一致贊同,你被迫成為"反派",被英雄打倒的角色。

我們此刻的心情會如何?當然是興趣缺缺、一落千丈。

家長在與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總是佔據主導地位。認為與孩子玩堆沙子太幼稚,改成玩算數遊戲、成語接龍。認為孩子將蘋果塗成紫色不對,非要孩子再塗一張蘋果是紅色的。

父母在玩遊戲過程中的"指手畫腳"很容易讓孩子失去遊戲樂趣,並將父母劃分到"糟糕的玩伴"一欄。

所以,父母想要真正取得"遊戲力"的效果,就要讓孩子成為"指揮者",跟著孩子的想法與腳步走,這樣才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 放下工作,專心陪孩子玩遊戲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會一直盯著手機中的工作進程,十分不專心。孩子說什麼,都是"嗯""知道了""你繼續",不管是眼神、語言還是動作都極其敷衍。

在這些家長看來,陪孩子玩遊戲似乎是一件例行的工作任務。這種態度對於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他們能夠敏感地察覺到父母並不願意陪自己玩這種"幼稚"的遊戲,父母不瞭解自己。

我的建議是,如果下定決心要陪伴孩子,請將工作放在一邊,專心陪孩子玩遊戲。

天天忙工作還能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擁有“遊戲力”便可以

  • 及時與孩子溝通,不要讓情緒傷到孩子

我發現,父母在與遊戲過程中,對孩子傷害最大,讓孩子最失望的不是父母中途退出遊戲,而是父母因為不耐煩展現出暴躁、敷衍的一面。

有些家長因為玩遊戲時間太長、工作太累等原因,在孩子興致勃勃"再玩一次""繼續玩"的窮追不捨中,會忍不住吼罵孩子。

這時孩子會感到傷害、委屈,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事實上,如果家長真的累的或者需要停止去完成某項工作,最好的方式是與孩子說明白,溝通清楚。

  • 給孩子找合適的"玩伴"

這裡的"玩伴"不僅僅是指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孩子,還可以是各種電子產品。

我知道家長們都將電子產品看作洪水猛獸,認為這是不好的東西,會讓孩子沉迷。但一些健康的動畫片、兒童歌曲、有趣的紀錄片等還是可以讓孩子接觸的。

這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見識,還能讓家長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但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視力,家長儘可能地陪孩子一同觀看欣賞。

天天忙工作還能怎樣做到“高質量陪伴”?擁有“遊戲力”便可以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