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香港暴徒是醜陋的開端,西方輿論為何悄然轉向?原因有三

過去幾天,接連不斷的大規模暴力將香港推向了極為危險的境地。西方輿論也悄悄變了風向,不再公開支持暴力示威者,而是開始質疑其真實目的。的確,暴力就是暴力,“彼之蜜糖,吾之毒藥”,這種雙標說法西方才不會真信,尤其是當風向倒轉,“美麗風景線”可能禍及自身時。

西方輿論悄然生變,可能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事實就是事實,歪理邪說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相最終一定會呈現於世人。

不同於末任港督彭定康的肆意歪曲,也曾出任港督的衛奕信日前在英國議會上議院就香港問題進行辯論時說,“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告訴(香港)特區政府應該做什麼。”衛奕信稱,香港的示威一開始是平和的,但隨後暴力行為激增。“出現這種局面讓人非常痛心,曾經的香港不是這樣,這將完全適得其反。這種行為不應該被容忍。”衛奕信對香港警察執行任務的艱難處境表示理解,他提醒說,持續承受重壓的不僅是港警,“他們的家人也受到威脅,他們的孩子上學也遭到威脅,他們的處境極其艱難。”談到《中英聯合聲明》,衛奕信用中文講出“港人治港”四個字。他也強調,如今的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其實,衛奕信無非是把事實說出來而已,但有些人、有些媒體偏要把事實藏起來,滿街吆喝謊言。

其次,亂港分子邏輯漏洞百出,行為極端暴力,讓一些西方媒體無法再為其站臺,紛紛與暴力割席。如果繼續無原則地力挺這些亂港暴徒,這些媒體在公眾眼裡一定會被貼上暴恐支持者的標籤。

7日,香港城市大學學生、“反中亂港代言人” 邵嵐接受一家德國媒體採訪。當主持人就使用暴力合理性相關問題發問時,邵嵐眼神躲躲藏藏、語無倫次。主持人最後也不由得質問,“你甚至不能看著我的臉,譴責這種非人道的行為嗎?”

外媒称香港暴徒是丑陋的开端,西方舆论为何悄然转向?原因有三

主持人當天首先提問,如果香港警察使用暴力是錯誤的,那為什麼示威者使用暴力就對了?

邵嵐辯解稱,示威者使用暴力是在“反擊”,是在“保護自己”。

主持人追問到,10月20日,一群暴徒向香港警署投擲汽油彈,“這可不是報復行為”;在此之前(10月13日),一名香港警察慘遭暴徒“割喉”;此外在10月15日,有暴徒在香港街頭投放自製炸彈。“這就是那種我所說的暴力。你能對此做出解釋嗎?”

邵嵐狡辯稱,這是“和平示威者”在表達他們對警察的憤怒。

主持人又問,“對於意見不相同的人,暴徒就會對其進行毆打。這是你們對待意見不同人士的方法嗎?”

邵嵐不敢正視,回答:“額,這當然不是理想的方式……”

主持人追問,“理想?你甚至不譴責?”

邵嵐眼神躲躲藏藏:“我們什麼都不譴責……”

主持人:“那你們沒有原則了是吧?如果你們連這種非人道的行為都不譴責的話。你甚至不能看著我的臉,譴責這種非人道的行為嗎?”

邵嵐回答:“我們不會進行任何公開的譴責。”

視頻一經發布,引起全球網友熱議,大家一致看法是:這邏輯,自己都圓不回來……

最後,“彼之蜜糖,吾之毒藥”,這種雙標說法西方可不是真信。過去五個多月,一些西方政客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之流,大力吹捧亂港分子為“民主鬥士”,佩洛西還稱”香港遊行是美麗風景線”。然而,當這道“風景”從西班牙到智利,甚至在美國本土出現時,西方媒體和政客依舊拍手稱快嗎?當然不是,他們和對待香港事態時判若兩人。

當香港暴徒突破底線的行為開始蔓延到西方,再偏頗的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正視,開始改變報道的態度。再也沒有西方媒體說“手無寸鐵的示威者”了,他們反而開始大篇幅地報道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引用特區政府的話譴責示威者。有的媒體甚至重新審視了事件的性質,悄然改變用語。例如BBC的報道,不再以“pro-democracy ”(親民主的)來形容香港示威,而是改稱“anti-government”(反政府的)。“醜陋、謊言、恐怖”,西方媒體直接用了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本週發生在香港的暴力活動。

外媒称香港暴徒是丑陋的开端,西方舆论为何悄然转向?原因有三

一向支持香港示威者的《紐約時報》如今的報道也變了。本週一,《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醜陋的開端:香港暴力蔓延的一天》的文章。文章雖然保持“慣性”引用了示威者的話說警方暴力,但也列舉出很多客觀事實,來說明示威者的暴力,還索性籠統地說凡是暴力都很“ugly” (醜陋)。次日,《紐約時報》又發表了《交通癱瘓、警民衝突,香港街頭再次陷入混亂》一文。這次的文章更詳細,說道:“週二的抗議活動從黎明後開始,旺角附近的抗議者在公交車前放置路障,並刺穿車胎。”文章沒有直接譴責示威者,而是引述特首林鄭月娥的話說,暴力抗議者“是與市民為敵”,不斷升級的動亂可能“令香港踏上不歸路”。說實話,這種“騎牆”的態度對於《紐約時報》也是相當不容易了。

相對於《紐約時報》,美國彭博社的態度十分鮮明。週二,彭博社網站發佈了一篇題為《假新聞和謠言是如何煽動香港分裂》的報道,報道不僅以大篇幅談到了香港的輿論場已被假新聞“淹沒”,更提到示威者在用謠言“妖魔化”警察與港府。文章以“香港科大學生周梓樂墜樓死亡案”為例,說明了示威者如何用各種缺乏根據的謠言煽動對警察的仇恨。

香港不斷升級的暴力行為是“蜜糖”還是“毒藥”?只要不是佩洛西這樣黑白不分、是非顛倒,非要把暴力違法犯罪美化為非暴力抗爭的人都會看清。佩洛西想要的“美麗風景線”,還是你們自己獨享好了,我們不願分享。無論你們的雙眼如何被偏見矇蔽,無論你們的內心如何被邪惡充斥,香港都是中國的香港,任何干預香港事務的企圖都不會得逞。相反,把毒藥當做蜜糖,倒是該小心自己家的年輕人有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延伸閱讀:

終於有美國媒體承認香港已被謠言和假新聞“淹沒”,還提到了這些

近日,美國彭博社刊登了一篇題為《假新聞和謠言是如何煽動香港分裂》的報道,其中不僅以大篇幅談到了香港的輿論場已被假新聞“淹沒”的問題,更提到了“抗議者”在用謠言“妖魔化”警察與港府。

近日導致香港街頭暴力升級的香港科大一學生墜樓死亡案,就是彭博社這篇文章重點提到的一個案例。

這家美國媒體表示,在周梓樂從出事的停車樓墜下後沒多久,各種缺乏根據的謠言就開始在香港的網絡上傳播開了,其中就包括宣稱周梓樂是被警察追趕和推下樓的。還有傳言宣稱警察故意阻攔救護車進場,延誤了搶救周梓樂的時機。

然而,彭博社指出,儘管這些說法缺乏根據,警方也澄清了這些說法,就連香港不少媒體都認為周梓樂墜樓的原因不明,數百名“示威者”仍然以他11月8日離世的事情為“契機”,與警方發生了衝突。

接下來,彭博社又寫道,隨著香港邁入反政府示威的第23周,這座城市也被大量的網絡謠言、假新聞、政治宣傳所淹沒。彭博社在這篇報道中用更多篇幅介紹了那些針對警察的謠言,並作出了“示威的支持者經常會妖魔化警察和政府”的表述。

除了其在報道開頭提到的周梓樂墜樓死亡案中的謠言,彭博社還提到警方和港府在過去短短24小時之內就不得不連續澄清多條謠言,包括警察被官方允許隨意對“示威者”開槍的謠言,銀行被官方要求限制現金取款額度的謠言,以及官方將動用緊急權力關閉金融市場和學校的謠言等等。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不得不呼籲民眾要“冷靜”和“看清事實”。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被人造謠在參加日本天皇的登基典禮時“玩手機”的事情,以及“示威者”用虛假的X光片造謠警察打傷示威者腦子的事情,也被彭博社的這篇報道提及。當時一些香港媒體也參與傳播過這些謠言……

彭博社還重點分析了此前香港網絡上備受關注的15歲少女陳彥霖死亡案中的謠言,稱雖然警方表示陳的死因是自殺,但“示威者”卻宣稱陳是被警察、港府官員以及內地政府的人殺害的,更有“示威者”因此跑到陳的學校去砸玻璃和在牆面上亂塗亂畫。

另外,彭博社又提到了曾被香港“示威者”和反對派炒作的港鐵太子站“警察打死人案”,稱雖然警方也否認了這些指控,但“示威者”宣稱警察打死人的說法卻得到了黃之鋒乃至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的宣揚。結果有民意調查顯示目前仍有一半受訪者認為警察在太子站打死了人。

對於這一現象,彭博社的描述是“當關於抗議的那些缺乏根據的說法,在社交媒體上傳開後,就很難再被制止。”(原話為:Once unsubstantiated claims about the protests start spreading on social media, they’re often hard to contain.)

彭博社採訪的一名香港大學的傳媒學者則表示,假新聞會加劇民意的兩極化。雖然一些香港的大學機構也在進行一些澄清謠言的工作,但彭博社認為這些努力並沒有給香港人“消化”抗議相關信息的方式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港科大學生墜樓案更多細節披露,香港警方回應謠言

11月4日凌晨在停車場墜樓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周梓樂,在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後,於8日上午傷重不治。8日下午,香港警方在記者會上對死者家屬表示深切慰問,並介紹了相關調查進度。

東九龍總區高級警司傅逸婷表示,事發前後防暴警員執行職務的時間,與周梓樂出入停車場的時間並不重疊。對於有人懷疑當晚有喬裝或便衣警員出現在停車場,警方強調絕無此事。

據傅逸婷介紹,3日晚10時30分,將軍澳皇冠假日酒店附近有人開始聚集及叫囂,尚德邨停車場也有人於高處地方聚集。為免危害公共安全,警方晚上11時06分曾派員到該停車場巡邏,約11時20分離開。4日凌晨1時04分,警方第二次由地面進入停車場,開始驅散停車場裡從高空向警察投擲硬物的示威者。警察行至二樓見到有消防員進行急救,才知道墜樓事件的發生。

警方表示,翻查停車場及附近房屋更多閉路電視時段,整理出事件細節:周梓樂當晚11時54分離開住所,在某商場短暫逗留,凌晨0時26分由商場天橋進入上述停車場,後來停車場不同位置的監控拍到他一個人以正常步速在二樓徘徊,凌晨1時一度經天橋離開停車場往住所走,1分鐘後又折返停車場,再經行車道上三樓,也即他墜樓的位置。

對於有人指控警方“曾在停車場裡追捕死者,甚至將死者推倒以致他失足墮下”,警方再次嚴正聲明絕無此事,並呼籲市民如有資料請向警方提供以查明真相。

另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8日中午發文表示,對周梓樂離世深感難過和惋惜,對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文章中稱,警方早前已表示十分關注事件,現正由重案組全力進行調查,以期找出事件始末。

(原標題:央視熱評丨現在才是醜陋的開端 不!只是你此前刻意迴避)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