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四金”扶貧新模式 助三道樑村民脫貧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燕山山脈深處的小山村中,一場基層脫貧攻堅戰正在這裡悄然打響。

三道梁村位於河北省灤平縣長山峪鎮東北部,距灤平縣城30公里,距承德市50公里。這裡有著毗鄰京津的地理優勢以及氣候宜人的生態優勢,加之氣候適合香菇種植,灤平縣三道梁村就成為了發展香菇產業的最好選擇。

“一地四金”扶貧新模式 助三道梁村民脫貧

香菇產業幫助灤平脫貧。受訪者供圖

產業化經營 推動現代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2015年,承德市蘊香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投資2000萬元在長山峪鎮三道梁村建成蘊香園食用菌現代產業園,使一片低產河灘地變成了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北京赴灤平掛職副縣長王江波表示,目前園區總佔地面積200畝,固定資產投資1700萬元。

園區負責人介紹,園區內建成發菌棚24棟,雙層出菇棚99棟,出菇棚內呈層架式結構,栽培面積達66萬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園區內還引進一條先進的半自動化菌棒生產線,菌棒生產、栽培規模達200萬棒,年可生產香菇鮮品300萬斤,產值在3000萬元以上,所產香菇供應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乃至海外市場。記者瞭解到,在2018-2019年度,這裡生產的香菇鮮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

“一地四金”扶貧新模式 助三道梁村民脫貧

菌棒。受訪者供圖

灤平縣副縣長王江波告訴記者,目前在一百萬東西部協作資金的支持下,園區建設了3棟四季出菇棚,實現冬夏兩季製作菌棒、四季循環出菇,彌補了10月以後無菇可出的不足,使出菇時間和務工時間從原來的6個月增加到12個月,穩定食用菌鮮品貨源。

以一個四季出菇棚為例,3.3萬個菌棒可以增加香菇鮮品產量4.95萬公斤,按冬季香菇鮮品的平均市場價格計算,可增加銷售收入50萬元。每個出菇棚可提供穩定就業崗位2個,增加臨時用工25-30人,貧困戶年人均增加就業務工收入約1.8萬元。

“一地四金”新模式 提升資產帶動脫貧

北京市扶貧支援辦支援合作三處處長向傳傑分析說,灤平縣以“產業帶動,服務農民”,帶動周邊農戶進入公司進行合作式經營管理,產業園圍繞香菇種植提質增效,深入實施特色扶貧產業提升行動,形成特有的 “一地四金”新的扶貧模式,在京冀扶貧幫扶中是個創新,也是個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案例。

所謂“一地四金”,指的是通過土地流轉,建產業基地,把農民培育成“產業工人”。村民可以通過流轉土地收租金,務工就業掙薪金,扶貧資金入股分股金,聯營菇棚賺現金,達到脫貧致富的目標。

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通過與周邊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農民將承包地成片集中流轉給公司發展規模經營,原本河灘地畝產收益不足500元。公司流轉後,每畝年租金提升為1000元。

“一地四金”扶貧新模式 助三道梁村民脫貧

菌棚。受訪者供圖

另外,園區還常年需要務工人員,並且以女工為主,帶班組長每天90元,普通女工每天80元,加班費每小時10元。帶動所在村及周邊農戶入園打工,每年可提供就業崗位300餘個,發放勞動報酬200餘萬元。當地村民王梅告訴記者,過去村裡沒什麼產業,靠種地為生根本存不下來錢,自從來這裡工作之後,每個月都能攢下點錢。目前,長期務工的人員中有40餘個是貧困戶家庭成員,年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記者瞭解到,在產業園區和公司建設中,採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將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股金用於公司的建設,每年按不低於入股扶貧資金10%的比例分紅。目前,已吸收三道梁村286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入股134.2萬元,每年可提供收益分紅13.42萬元。王江波表示,園區拿出純利潤的30%以績效的方式分配給每一位員工,今年出菇季結束後,預計提供“利潤分紅”20萬元,每個建檔立卡員工可得到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淨利潤分紅”收益。

向傳傑說,新的扶貧模式實現園區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同時也提升了當地農戶打工的積極性。

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