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最小的古城

全中國最小的古城在哪裡,你知道嗎?



說起長城,無人不曉,長城之聞名因其“大”,而你知道中國現存最小的“古城”嗎?它,就是達濠古城。其面積用一般丈量區域面積的度量單位來表述,真是可憐得見,只有0.014平方公里,還沒有一個足球場大。



全中國最小的古城



達濠古城位於汕頭市南面的達濠區,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於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現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這個袖珍城,還有一段故事。



達濠,古稱招收都,是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山多田少,民以漁鹽為業,史載“田三漁鹽七”,指的就是當時的生產佈局。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請準在達濠沿海一帶構築城牆,用以防禦明朝餘黨和海盜的騷擾。當時的地方官姓許(名不詳),覺得在此地建城廓,一不方便靠潮汐勞作的漁民出入,二來以漁鹽為業的居民,牛活極其貧困,溫飽且難,更無財產遭劫之慮,大興土木搞城建工程,實在是勞民傷財。但不築城又恐難以向上司交代。於是,想出了一個應對的辦法,建成了如此袖珍的小城——招收城,與上司開了個玩笑。



全中國最小的古城



招收城呈正方形,城牆高5.3米,厚1.35米,牆頂還設有城堞。城牆下半部用石塊壘砌,上半部用貝灰、粗砂和黏土夯築。城設東、西二城門,東門稱“達善門”,西門叫“西濠門”,為高3米、寬4.5米、厚4.3米的石拱門。原來城門上築有城樓,向外是佈滿槍眼的高牆,對內是重簷三開間大廳,現已無存。城的四個角都築有瞭望平臺,其中東南角平臺最大,面積達200多平方米,均無存。從東門到西門有一條長約100米、寬3米的小路相通,就是小城唯一的街道。



全中國最小的古城



建城後實行守更制,每夜戌時起更,更樓開始敲鼓,鼓點由疏而密,由慢而急,均以“精忠報國鼓”鼓譜為依據。遂之實行宵禁,按時巡更,直至五更打啟明鼓才解禁。如此森嚴的城防措施,實在不切合漁、鹽民的作息。儘管如此,明眼人也不難看出城池的破綻,它北靠山地,遠離海岸;城西的民居與城牆只隔一條一米見寬的巷道,民居的山牆幾乎與城牆—樣高。這樣的城池義能有多少防禦能力。



全中國最小的古城



許大人欺君妄上的行為,被楊琳覺察。許自知罪責難赦,遂自縊而終。然而,許為官一任,為民—方的風範卻倍受當地人的讚賞,達濠人為紀念許,於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自行集資,在城南修建了“許公祠”,供百姓拜謁,香火一直很旺。可惜,該祠於“文革”“破四舊”時被毀。



全中國最小的古城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當時的城池,城西設有“水師左營守備府”,相當於現在團一級的軍事指揮部;東面設“招寧司巡檢署”,即現在的公安局;城北則設“招收鹽場”,相當於鹽務局;東、西、北三個機構形成晶字形佈局,古城實際上成了招收都的政治、軍事、經濟管理中心。民國期間, “招寧司巡檢署”改為“達濠警察所”。1918年後,城內還建有“群英”、“盛德”二所小學,住有居民幾十戶(多是前清來濠小官吏的後裔)。招收城也就逐漸由形似變為神似了。1939年, 日軍侵佔達濠,將城內居民盡皆逐出城外,並拆去民房,古城成為一座空城。



全中國最小的古城

新中國成立後,古城成為達濠區文化活動中心,城內建了影劇院、露天舞臺、籃球場等,重要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城內現存的陳厝宗祠,在城西北,是該區文化機構的辦公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