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明智的舉動,7個女兒全都嫁給一個人,究竟是怎樣的考慮?

無奈的蒼鷹


首先是先要指出來,曹操的孩子有很多,光兒子就有二十多個,女兒也不止是有七個。不過在史書上曹操並沒有七個女兒嫁給一個人的記載,在史書上有記載的是三個女兒嫁給了同一個人——漢獻帝。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曹操女兒們的婚姻故事,其實說起來也是有點為這些女人們感到可惜,生在曹操這樣的家庭,自然是沒有機會尋找自己的愛情了,基本上史書上有記載的曹操的七個女兒都是政治婚姻。

首先是三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她們的故事下面再詳談;一個女兒嫁給了夏侯淳的兒子;一個女兒嫁給了曹操重要大臣的兒子;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何進的孫子何晏;還有一個女兒臨汾公主,這個在歷史的記載上不太詳細,只是知道她大概是曹操的女兒。

看這一系列的名號大家應該也能看的出來,曹操嫁女兒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勢力和拉攏人心,然後我來講一講一下子讓他嫁去三個女兒的漢獻帝的事情。

漢獻帝在九歲的時候就跟曹操見面了,當時和他一起的劉辨看到曹操之後嚇得膽戰心驚,而漢獻帝卻很是冷靜,這讓曹操注意到了他,而且對他有些另眼相看。在董卓掌權了之後,就立了劉協為漢獻帝,而不久後董卓死掉了,他的部下一片混亂,這個時候是曹操幫助了漢獻帝。而曹操的野心遠不止如此,他是很想讓漢獻帝為他所用光明正大的得到大權的。

然後曹操用了種種方法,讓漢獻帝立了他的三個兒子為王,但是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就一下子嫁給了漢獻帝三個女兒,所以說,這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報答漢獻帝對她們兄弟的恩情。

曹操的三個女兒進宮了之後,並不是很高的身份,而是從夫人做起,後來一起升了貴人,至於後來當上了皇后,還是有一段故事在的。

當時漢獻帝的皇后看不慣曹操對漢獻帝的控制,於是就寫信出去請自己的家裡人幫幫皇上,但是事情不小心敗露了,曹操發現了之後很是氣憤,不過我覺得他應該也暗暗高興抓住了契機,於是就趁這個機會,讓皇上把皇后廢了打入了冷宮,後來皇后死在了冷宮裡邊,曹操的女兒曹節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但其實,曹操的三個女兒雖然是政治婚姻,但是還是和漢獻帝有些感情在的,在曹操去世了之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繼承了他的位置,然後順理成章的逼迫皇帝自願把大權交給他,本來一切都準備好了,但是當時的皇后曹節拿著玉璽,一直不願意給他,後來當著很多人的面罵了自己的哥哥曹丕一通才把玉璽扔給他。

不過除去這件事情,曹操把自己的女兒嫁進宮雖然有些殘忍,但是確實很明智。首先就是堵住了天下的悠悠之口,皇帝封了他的三個兒子為王,他嫁過去了三個女兒,看上去是很公平的事情了。

然後就是在政治策略上是一步妙棋,皇上身邊最親近的人,一般來說除了宦官就是外戚,宦官這方面漢獻帝一直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外戚的話,嫁過去了女兒自己不就是外戚了嘛,從根本上把這條路堵死了一大半,也算是很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了。

最後一點有些玄學了,密國有個國君要娶三姐妹,太后覺得這樣是不吉祥的,三姐妹這麼美好的東西享受了要犯大忌的,但是國君還是一意孤行了,後來蜜國果然滅亡了,所以說嫁過去三姐妹或許還是對漢獻帝一種隱秘的詛咒。


無筆史官


曹操有20多個兒子,女兒也不止7個。曹操的女兒都是政治婚姻,曹操把三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目的是為了控制皇宮內廷。

1,曹操的女兒們

在史書上有記載的曹操的女兒們:

曹憲,漢獻帝貴人。

曹節,漢獻帝皇后。

曹華,漢獻帝貴人。

清河長公主,夏侯楙之妻,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兒子。

安陽公主,荀惲之妻,荀惲是荀彧的兒子。荀彧是曹操的主要謀臣,擔任尚書令十幾年。

金鄉公主,何晏之妻。何晏是前大將軍何進的孫子,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一。

2,漢獻帝是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皇帝

董卓帶如狼似虎的西涼兵進京時,路上遇到劉協和少帝劉辯。劉辯嚇得哆哩哆嗦,而年齡只有9歲的劉協卻不畏懼,讓董卓暗暗稱奇。

董卓掌權後,就廢了少帝,把劉協立為皇帝,就是漢獻帝。

建安元年時,漢獻帝15歲,曹操把他接到許昌安頓下來。當時因為董卓死後其部下相互攻殺,各地諸侯割據,漢獻帝的朝廷連飯都吃不飽,是曹操提供了物資。

但曹操有自己的野心,他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專橫的態度,讓漸漸長大的漢獻帝越來越不滿。

漢獻帝也對曹操說過狠話:

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

你曹操能真心輔佐我,那你是真的厚德;如果不是,請你開恩捨棄我吧!

當時把曹操嚇得汗流浹背,心想:這小子哪天說不定叫人把我一斧子砍了!從此以後,曹操就很少上朝去見漢獻帝。

建安五年,漢獻帝19歲,算是成年了,他想把權力收回來,但手中沒有兵權,連皇宮守大門的都是曹操的人。當時袁紹和曹操正在官渡相持。

漢獻帝覺的時機到了,就讓董貴人的父親董承傳衣帶詔,秘密聯絡王服、種輯、劉備等人,誅殺曹操。

曹操發覺後,就把董承一家人、王服、種輯全部殺掉,連懷孕的董貴人也不放過。劉備因為到徐州做外應而躲過一劫。

這時,曹操對漢獻帝是完全不信任,但曹操也沒有膽量殺掉漢獻帝,一旦這樣做了,曹操就成了第二個董卓。

漢獻帝也體會到深深的無力感。

3,曹操把三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目的是為了控制皇宮內廷。

曹操打敗袁紹和他的兒子後,不打仗時,經常住在鄴城,把朝廷的大部分官員也都搬到鄴城。只給許都的漢獻帝留一點充當門面的人。

曹操當然對漢獻帝不放心,留下了一條忠心的看門狗王必來監視漢獻帝。

王必雖然掌握許都的軍權,但也無法天天刺探漢獻帝的內宮生活,這是一個大漏洞!

建安十八年,曹操早已擊敗馬超,在南方也挫敗了孫權,至少統一了大部分的北方。曹操就自立為魏公,加九錫。

曹操的野心早已膨脹得很臃腫了,只是他不想做王莽和董卓,因為他倆都死得很慘!

曹操自己想當“周文王”,必須加引號。曹操的德行與周文王相差十萬八千里,他只不過是給兒子曹丕鋪路而已,曹操自己不當皇帝,讓兒子當皇帝。

為了控制漢獻帝的內宮,曹操就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貼身刺探情報。

很快就有了情報,第二年就把漢獻帝伏皇后的舊事翻了出來。原來董貴人被曹操殺死後,伏皇后非常擔心,就秘密給自己的父親寫密信,策劃怎麼搞倒曹操。伏皇后的父親膽小,閱後即焚,當作什麼事也沒有。

曹操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后不久,就把這個天大的情報刺探出來了。

曹操害死了伏皇后,並且把伏皇后與漢獻帝生的兩個皇子都殺了。

曹操的女兒曹節成了漢獻帝的新皇后 。

朝廷內外都是曹家的天下,等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曹操要將自己的七個女兒嫁給傀儡天子漢獻帝,其實是走了一步很高明的棋。

自從漢獻帝衣帶詔事件爆發之後,曹操殺死了漢獻帝的董貴人,逼迫漢獻帝廢掉了伏皇后,將其幽禁致死,然後將自己的三個女兒曹節、曹憲、曹華嫁給漢獻帝,並立曹節為皇后。這還沒完,曹操還告訴漢獻帝,自己還有四個未成年的女兒,將來成年了也會一併送入宮中。只不過後來這事沒幹成,所以曹操實際上只是同時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

這件事對曹操的衝擊很大,因為曹操不是外戚,他是官宦士族。與衣帶詔相關的董貴人的父親車騎將軍董承和伏皇后的父親屯騎校尉伏完,他們都是外戚。外戚在東漢歷史上的地位很突出,更何況董承和伏完還都是對皇室忠心耿耿、在臣子當中也頗有威望的人物。這種人很危險,他們上通天下接地,是曹操的心腹大患。

曹操在誅殺了董氏家族和伏氏家族,並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之後,好處有以下幾個:

一、保證自己即是權臣又是外戚。在道德制高點來說,曹操有了外戚這個身份之後,掌控朝政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二、同時讓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甭管質量如何,只要數量上去了,漢獻帝再寵信其他妃子,從而產生新的外戚的幾率就變小了;

三。利於曹操掌控漢獻帝。之前衣帶詔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曹操在漢獻帝身邊無人,這才給了漢獻帝可乘之機。現在自己的三個女兒都進宮了,漢獻帝身邊就有了自己的耳目,那漢獻帝再有什麼新動作,曹操就能提前知曉並採取行動了。

當然,以上都是明面上看得到的。在曹操的內心深處,她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同時嫁給漢獻帝,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我們都知道,曹操乃當世梟雄,當他文治武功到達巔峰、自己也越來越老的時候,要說他不想當皇帝,我看是沒人相信的。可是曹操心裡苦啊,他雖然兵多將廣、糧草充足又位極人臣,但是他始終有一道坎過不去,那就是名聲。

簡單來說,曹操就是太在乎名聲了,所以一直不敢篡位。為何?因為曹操雖然對漢獻帝很不好,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底線。

我們都知道,曹操當年因為刺殺董卓而名揚天下,後來又參與袁紹討伐董卓的行列,儼然一副漢室忠臣的模樣。雖然後來曹操迎漢獻帝還許都,走了當年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老路,但是要說讓曹操篡位於漢室,他是絕對不會走這一步的。因為這是他的底線,名不正言不順的事情他是不能幹的。

為什麼他不能幹?因為曹操祖上蒙恩於漢室,自己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漢室的忠臣,自己不能做出太有損於人臣形象的事,不然就太對不起自己家族的光榮傳統了;再者,曹操接受的教育是忠君愛國的傳統教育,自己又是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人,對於思想品德的認知也是很高的。雖然曹操在現實上與忠臣的形象有所偏差,曹操自己心裡也清楚。但是,在這樣的亂世,很多事是迫不得已,是這個世道改變了他。

可是,篡位這件事太過於重大,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是人臣應該做的事。

但是在當時,幾乎所有臣子都在勸他篡位,甚至連他的兒子也在勸他。本來曹操因為這諸多限制而放棄了篡位的想法,可是現在臣子們這麼一鬧,全天下都以為他要篡位了。為了堵住悠悠眾口,曹操做了兩件事來表明自己的想法。

其一,曹操寫了個《讓縣自明本志令》,明確表示自己只想當王而不像當皇帝;

其二,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與漢獻帝成為一家人,表明自己只想當權臣外戚,天下也沒有岳父篡女婿皇位這種事。

曹操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簡單來說一是抓權二是表明不篡位的心意。曹操雖有能力篡位而致死未走這一步,實在是明智之舉,起碼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線。


圍爐煮酒話春秋


曹操兒子多,女兒也多,按照曹操的基因,長得也不錯。已知的,曹操有6個女兒。一個雞蛋是不可能放在一個籃子內的。



其中三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劉協,另外三個分別嫁給功臣大佬們的兒子(反正沒有司馬懿的份)。

清河公主嫁給夏侯楙,其父是夏侯惇,極為勇猛的一員大將,很早之前就跟隨曹操,成為他的裨將,忠心耿耿,為曹操立下過汗馬功勞。曹操沒想嫁女給他的兒子,就問兒子曹丕,“嫁清河公主給丁儀怎樣?”曹丕不贊成,“丁儀這人眼睛小,我怕清河不喜歡他,我個人建議嫁給夏侯楙,親上加親。”後來清河公主因看不慣夏侯楙老喜歡女人的賊樣,就構罪誣陷他,最終兩人老死不相往來。形成陌路。



曹操第二個女兒安陽公主嫁給了荀惲,不認識他沒關係,他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荀彧。王佐之才,曹操曾稱他為“吾之子房”。兩人的關係猶如當年劉邦和張良。可有意思的是荀惲和司馬懿是親家,因為他兒子荀霬娶了張春華的女兒南陽公主。



第三個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何晏。從何姓就能想到當時的大將軍何進。何晏是何進的孫子,其母尹氏後跟了曹操,何晏被曹操收養成了乾兒子,魏晉清談玄學之風始於他,服散這種臭癖也始於他。

這三個女兒,曹操主要是用來拉攏,親上加親不好嗎?剩下的女兒曹節、曹憲、曹華被曹操以五萬匹布帛的聘禮在公元213年,嫁入了漢宮。



關於這三個女兒,曹操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緩和關係。從挾天子以令諸侯,到丞相,再到劍履上殿的特權,又到公元213年,曹操被封魏公,建魏國。一步一步從臺階走向越來越高的位置,預示著前面阻力越來越大,和漢獻帝的矛盾越來越大。

封魏公這事,很多人反對,包括荀彧。但結果是荀彧被恩賜食盒,見後服毒自殺,曹操順利成魏公。

所以,在封魏公後曹操嫁女,增強關係,不僅是緩和漢獻帝的關係,也是緩和反對人士的關係。



二,監視漢獻帝。曹操一口氣嫁的是三個女兒,不是一個,除了防止漢獻帝寵幸其他女人解決生理需求外,其中最重要一點原因就是監視漢獻帝。

早些時候,發生過一起“衣帶詔”事件,曹操知道後誅殺董成,以及後宮之中懷孕已久的董貴人,以儆效尤。後來,漢獻帝暗示皇后伏壽給其父伏完寫信,請求支援。這求助信最後因為伏完妻弟的告發,曹操知道了。



所以,曹操有必要監視漢獻帝,以防他做出點出格的事情。尤其曹操剛封完魏公這個風口浪尖上。

三,曹操需要外戚這件外衣。外戚和官宦是漢朝的兩大鮮明特點。外戚盛行在西漢,最出名的有呂氏集團、衛氏、霍氏。王莽的新朝建立得益於外戚,連劉秀也不能免俗,一心喜歡陰麗華怎樣?還要喜歡郭聖通。東漢後來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官宦。之前所說的何進也是外戚,他妹妹是皇后……



所以,曹操也想要一件外戚的衣服。外戚攝政前車有鑑,有何不可?

四,延續漢室。曹操知道自己的終極目的是復辟封建制,分封為王。但始終是不可能廢除漢獻帝的,嫁女目的在於立她為皇后,讓她成為中間人,以此延續漢室。

當然了,有可能是為下一代篡位鋪路。

緊接著第二年,曹操廢伏壽,立曹節為皇后,母儀天下。



公元216年,曹操進封魏王。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代漢,自立為魏帝。


史小二記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問題,歷史上記載,曹操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分別是曹憲,曹華和曹節。其中,曹節據說是二女兒,當時還有一個女兒,年齡太小,養在家裡,只是名義的老婆。


嫁給漢獻帝三個女兒,這是最明智的舉動,這一點有待商榷。可以確定的是,曹操嫁女兒,的確是出於政治目的。這場婚姻,也是政治聯姻。

為了更好的控制漢獻帝,哪怕買通漢獻帝身邊所有人,或者說把漢獻帝身邊所有人都換掉。也不能完全避免漢獻帝做手腳,王子服,吉平暗自和漢獻帝取得聯繫,險些顛覆自己的勢力,也讓曹操更加警惕。

如果能夠一直監視控制漢獻帝,那就必須找一個自己人,而且可以和漢獻帝朝夕相處。除了把自己女兒嫁給漢獻帝當老婆以外,恐怕沒有更合適的辦法。



漢獻帝即使心裡不同意,也不敢反對,只能裝作欣然接受。值得慶幸的是,曹操的女兒都是很漂亮的女孩子,不像是後來的賈南風。

所以,漢獻帝雖然不高興,卻還算滿意。

曹操已經位居丞相高位,再加上又成了皇帝的老丈人,他就再也不怕有人會暗通皇帝,來動搖自己的地位。

從曹操嫁女兒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政治目的。

但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嫁一個女兒不夠,非要嫁三個女兒呢。這又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呢?

據史料記載,當時,漢獻帝聘曹憲,曹節,曹華為貴人,在東漢後宮中,有地位和名分的,只有皇后和貴人兩個檔次。

而下面有美人,宮人,綵女,這三個檔次沒有爵位,也沒啥實權。漢獻帝聘曹操的女兒,直接封了貴人,可以說相當給曹操面子。

但問題是,漢獻帝已經有了皇后,所以曹操的三個女兒,都是次妻。

曹操自然知道這個問題,所以,他鑽了一個空隙,用他當時僅有的三個女兒,佔了貴人的三個名額(從曹操把還沒成年的女兒也嫁給漢獻帝,可見他佔名額的心思),這樣,只要伏皇后倒臺,他的女兒,無論是那個,只要有一個當了皇后,自己就贏了。

從歷史的發展看,漢獻帝娶了曹操三個女兒後,只過了一年,曹操給伏皇后編織個罪名,然後殺了她,於是,他的女兒曹節,就成了漢獻帝的皇后。

而且,其他兩個女兒,依然有貴人身份,就算是漢獻帝再招一兩個貴人(事實上,漢獻帝也沒這個膽子),也撼動不了曹家在後宮的地位。

這樣一來,裡面是曹家天下,外面也是曹家天地,曹操的地位便堅如磐石。

只是讓曹操意想不到的是,後來曹節卻真愛上了漢獻帝,徹底和自己哥哥曹丕翻臉,當然,曹節的憤怒已經無濟於事。


曹丕還是結束漢朝統治,隨後,漢獻帝成了山陽公,曹節成了山陽公夫人,直到最後,和漢獻帝合葬一處。

這也許是這場政治聯姻中,唯一甜蜜溫馨的環節。


小小嬴政


曹操是個真正的英雄,他的一生做過很多選擇,最正確的就是把漢獻帝劉協接到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創了他的霸業。



曹操平生心願就是掃平天下。他自己說過:

孤本愚陋始舉孝廉,後值天下大亂,欲築精舍於譙東五十里,春夏讀書,秋冬射獵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徵孤為典軍校尉,遂更其意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圖死後得題墓道曰: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平生願足矣。念自討董卓、剿黃巾以來,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孤若捐兵眾、歸就所,封武平侯之國,實不可耳:誠恐一解兵柄為人所害;孤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



雖然他位極人臣,以他的實力想當皇帝是分分鐘的事。可是他說:“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可也”。至少,他沒有邁出篡位的那一步。

可是他又不能放棄權力,如果放棄了,他自己也知道後果是什麼。他和漢獻帝之間,就出現了一個很微妙的局面:兩人互不信任,但彼此投鼠忌器,都在設法保持這種平衡。



漢獻帝其實是個很聰明的人。當年董卓見到他,就立馬看中了他,把劉辯換掉,讓劉協上位。對於曹操,他也反抗過,用“衣帶詔”召集忠誠的大臣,想除掉曹操。可惜功敗垂成,還搭上了董貴人的性命。

曹操對這個皇帝也是諱莫如深。如果不是忌怕天下悠悠之口,也許他早就弒君自立了。 怎樣才能掌控大權,又很好的控制漢獻帝呢? 從漢朝的歷史來看,只有外戚能做到這一點。從竇家到何家,莫不如此。這就是曹操把嫁女的真正目的。



曹操有七個女兒,其中三個嫁給了劉協。分別是獻帝皇后曹節,貴人曹憲、曹華。其他的嫁到了夏侯惇、荀彧和何晏三家。並不是他的女兒們有多愛這些男人,完全是曹操的政治目的。 曹操這樣的人,做任何事都有目的的。他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一是可以繼承傳統。

曹操是宦官之後,當時是有很多人瞧不起他的。雖然當了大漢的宰相,但不服的人也不少。還有一部分人,包括荀彧在內,還是忠於漢室的。



所以曹操要想掌權,想輔政,必須要有一個合適的身份,必須要有正當的理由。而漢朝外戚輔政是悠久傳統,滿朝文武都已見怪不怪,能夠接受。曹操做為岳父,輔佐自己的女婿,誰也說不出什麼來,反對他的聲音會小很多。 二是讓自己放心。畢竟這個皇帝不是木偶,他還有點想法的,時不時來點小動作,如果他身邊沒有自己人,那還是很危險的。



把三個女兒放在他身邊,朝夕相處,他有什麼小動作都瞞不了自己。再說自己的女兒不至於和劉協一起害自己。有什麼陰謀自己也能早點識破,早做準備。

你還別說,還真有陰謀。伏皇后(當時曹節還不是皇后)的爹國丈伏完和太醫吉平,就密謀幹掉曹操,是他的女兒們先知道的消息。後來伏完和吉平被殺,皇后也搭進去了,曹節搖身一變,成了皇后。裡外都是曹家的人了。



至此,朝野沒有反對他的聲音了,也沒有掣肘的力量存在了,甚至罵他專權的理由都沒有了,這一箭三雕的妙計,也只有曹操才能想得出來。


歷史漫談君


曹操嫁女當時引起很大非議,與其說是嫁女,不如說是強制送女。為什麼呢?因為曹操一下子將三個女兒同時嫁給漢獻帝。當時漢獻帝已經32歲了,幾近中年。而曹操三個女兒中,最大的還不到15歲。你說漢獻帝是該笑呢?還是該哭呢?

更絕的是,幾十年後,聰明的漢獻帝以彼之道還彼之身,成功實現了那句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曹操打包嫁女,是基於什麼考慮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要搞清楚,曹操為什麼要嫁女?漢獻帝本來是有皇后的,當時的皇后為伏皇后。伏皇后她爹伏完是當朝執金吾,位高權重。漢獻帝還有一位貴人,董貴人,董貴人他爹是董承。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亂政,漢獻帝在長安沒法呆,於是請求還都洛陽。在逃往洛陽的過程中,董承及伏完出力很大,幾經周折,到處借兵,終於保護漢獻帝成功返回。到達洛陽後,董承秘密聯絡曹操,讓曹操就近勤王。

令董承沒有料到的是,曹操挾天子遷都許昌之後變得驕橫跋扈,絲毫沒有讓權的打算。伏完憤怒於曹操的霸權,感到自己這個外戚當的太窩囊,於是主動隱退,改任閒職中散大夫,以避曹操鋒芒。

董承沒有伏完的智慧,他決定效仿當年的王允刺殺董卓,暗地裡聯絡朝廷忠臣刺殺曹操。當時董承已經聯絡了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左將軍劉備這些人,誰知道事情未發而遭人告密。董承很快被曹操逮捕,其他相關人等也都被處死。董承的女兒董貴人懷有身孕,漢獻帝請求饒了董貴人,可曹操還是下令絞殺了她。

伏皇后看到董貴人的慘狀氣憤不已,於是給父親伏完寫了一封信。信中詳細描述了事情的經過,並嚴厲斥責了曹操的暴行,還請求父親一定要尋機會解救漢獻帝,誅殺曹操。

四年後,這封信不巧被人看到而事發,曹操極為震怒。派人到皇宮中去捉拿伏皇后,伏皇后躲到牆壁之間,但還是被揪了出來。漢獻帝當場為皇后求情,可前去抓人的郗慮理都不理。最後伏皇后被曹操幽禁致死,至此,漢獻帝成為孤家寡人,連個皇后都沒有。

曹操考慮到肥水不流外人田,誰當老丈人都不如自己當老丈人,於是乾脆將自己的三個女兒打包都送給了漢獻帝。可是,他這個舉動著實吃相太難看。為什麼呢?

當時曹操三個女兒中,曹節年齡最長,但是還不到15歲,而漢獻帝都已經32歲了,年齡差距實在太大。曹操於是下令:皇帝必須都娶了他們,曹節年齡大,先進宮。曹憲、曹華先留在封國,等年長一些再進宮。漢獻帝很無奈,但是有什麼辦法呢?

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

公元214年,伏皇后被殺,第二年,曹操女兒曹節被封為新的皇后,這一切,明眼人都看的明白,曹操就是想通過聯姻來限制漢獻帝。可是,他的目的達到了嗎?沒有。

曹節嫁給漢獻帝后,並沒有當曹操的耳目,而是和父親唱起了對臺戲。她處處維護漢獻帝,甚至於不惜和曹操翻臉。

曹操死後,曹丕即位。曹丕不像曹操,還顧及一點君臣大義,他一上臺就暗地裡催促漢獻帝“禪讓”。漢獻帝看出形勢不可逆轉,於是主動讓出了皇帝之位。

曹丕派人來取皇帝的印璽,曹節厭惡哥哥的無恥行為,於是將印璽藏了起來。每次使者來,曹節都要大罵他們,幾次三番,使者都空手而回。

最後,曹丕下了最後通牒。使者又來催要,曹節在將要交接時氣憤的將印璽扔到地上,怒道:上天是不會保佑你的。結果一語成讖,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而曹家天下也只傳了三代而已。那麼剛才我說的漢獻帝以彼之道還彼之身是什麼意思呢?

曹丕稱帝后,久久不立皇后。他娶得第一個妻子是甄宓,貌美如花,同曹植、曹操兩人都傳有緋聞。漢獻帝為了報當年曹操執意做他老丈人的仇,於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送給曹丕,讓她們去爭這個皇后。曹丕納了漢獻帝的女兒後,漢獻帝成了曹丕的老丈人。

這個結果很有意思,漢獻帝只年長曹丕6歲,但卻成了曹丕的老丈人。如果曹操知道,不知道作何感想?更絕的還在後邊,漢獻帝的兩個女兒夥同曹丕另一個愛妃郭貴人一起和甄宓爭寵,最後造成曹丕賜死甄宓,甄宓很慘,以發覆面,口含米糠下葬。而本來在當年她就要被立為皇后的,最後卻因為後宮爭寵而喪命。

曹丕也因為夜夜笙歌,生活毫無節制,僅僅做了6年皇帝,在壯碩之年溘然病逝。你說漢獻帝這時是該哭呢?還是該笑呢?


每日趣評


曹操嫁女的舉動是不是明智那是後話,但在三國時期,像這樣的政治聯姻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劉備和東吳孫權的妹妹結婚,王莽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等等。

曹操到底有幾個女兒?

曹操的子女眾多,但史書中關於曹操女兒的記載並不是非常詳細,可是被記入史冊的7個女兒分別是:

曹憲(老大)、曹節(老二)、曹華(老三),這姐妹仨都是漢獻帝劉協的貴人,老二曹節最後成了漢獻帝劉協的皇后。

清和公主(夏侯楙之妻)、安陽公主(荀惲之妻)、金鄉公主(何晏之妻)和臨汾公主(在《魏志司馬芝傳》中有記載)。

曹操到底將幾個女兒嫁給了漢獻帝劉協呢?

據《後漢書·皇后紀下》中記載:

建安十八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

也就是說,曹操並沒有將七個女兒全部都嫁給劉協,只是先將3個女兒嫁了過去,做了劉協的夫人。而剩下的幾名幼女只是和劉協定了親,並允諾將了這四個女兒成年後也會送入宮中,但後來其實並沒有送。

曹操為啥要將自己的7個女兒都允諾嫁給漢獻帝呢?嫁一個女兒不行嗎?

筆者以為,曹操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表忠心,匡扶漢室,同時安撫漢獻帝,拉攏漢室大臣。

曹操這樣做是在向漢獻帝劉協表明自己的忠心,同時也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有匡扶漢室的決心。這樣一來,劉協就不用擔心自己的皇位會被動搖,可以安心的呆在宮中了。而以荀彧為首的漢室忠臣們自然也會認為曹操真的是要匡扶漢室,就能夠得到他們的擁護,至少不會反對曹操了吧。

其二,能夠監視甚至控制漢獻帝。

因為曹操是常年在外征戰,沒有有效的辦法了控制漢獻帝。把女兒嫁給漢獻帝后,不僅可刺探宮中情報,而且還可以監視漢獻帝。

其三,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將自己的女子嫁給皇帝,自己的地位也搖身一變成了國丈,地位和權利自然更加的穩固。在外人看來,曹操和漢獻帝自然是一家人,這也給其他諸侯潑了一盆涼水,反對曹操的人自然就收斂了很多。朝廷之事情由曹操做主,而後宮之事自然由曹操的女兒們主持,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四,佔據後宮有利位置。

公元199年,伏皇后因看不慣曹操的橫行霸道,與其父親密謀誅殺曹操,但事情敗露,被廢除皇后打人冷宮。之後,漢獻帝重新立曹操的二女兒曹節為皇后,史稱“獻穆皇后”,後宮之中唯有曹家最大。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曹節在成為皇后之後不僅沒有幫助曹家,反而是一心為夫著想,從這來看,這何嘗不是一處敗筆呢?不過此時曹操已經不在人世了。

對於曹操嫁女之事是否明智,我覺得,在當時來看,畢竟是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是有利的。但如果從女兒的角度來說,這也算是毀了自己女兒一生的幸福吧!


悟空八卦歷史


此題有趣,福垊不請自來。首先說一句:題主問題有誤,很多答主回答更有誤,福垊感覺恨有必要以正史的形式聊聊曹操嫁女的情那些事兒,然後再談談曹吉利(曹操一名吉利)究竟是如何考慮的。

吉利嫁女的那些事兒

曹操為什麼嫁女?還不是吉利走運了。話說建安十八年(前213年)五月初十,漢獻帝派御史大夫持節到鄴城(河南安陽、河北邯鄲交界處)策封曹操為魏公,也就是魏國公。還寫了洋洋灑灑的一篇“拍馬”敕文:大致內容就是朕無能蒙塵流浪,賴丞相之力,才能讓朕君臨天下。漢獻帝很“慷慨”封了十個郡給曹操,其實都是曹操打下的地盤,漢獻帝也就是走走程序而已。曹操當做魏國的國公後,做了兩件事。

一件事是當年七月份建立宗廟,光宗耀祖,彰顯正式開國。

另一件事就是七八月份嫁女。說到曹操嫁女,福垊有必要澄清題主的錯誤。曹操有女六人,長女被漢獻帝在216年五月封為公主,但213年之前都嫁給了伏波將軍夏侯惇的公子夏侯楙(mao,通假字:茂)了。福垊多說一句,最早的伏波將軍是路博德,最有名的伏波將軍是馬援。吉利嫁了三件他的小棉襖給皇帝,分別是二女曹節、三女曹憲、四女曹華。五女是未來的安陽公主(魏文帝曹丕冊封),嫁給了荀彧(yu)的兒子荀惲(yun)。六女是未來的金

鄉公主(魏高祖曹丕冊封),嫁給了大將軍何進的孫子何晏,就是那個油頭粉面娘炮哥。

由此,我們得出曹操家沒有七仙女,只有六朵金花——六名千金,嫁給漢獻帝的只有三個。而且就是這三個貴人(《三國志.武帝紀》為貴人,《後漢書.皇后紀》為夫人)正式出嫁的只有曹節和曹憲。福垊查資料發現都是曹憲、曹節、曹華的排序,但在《三國志.武帝紀》中說建安二十年(215年)正月,將曹操次女立為皇后。我們都知道曹節是皇后,由此福垊判斷曹節排行老二。

那麼曹操嫁三女,究竟是怎麼樣考慮的?

福垊認真想想 ,認為考慮有五:

第一、來而不往非禮也。

曹操這對漢獻帝冊封的感謝,走得也就是無以回報,以(女兒)身相許的路子。顯得您小劉夠意思,俺老曹也仗義不是。

第二、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俺老曹嫁給陛下三個女兒,很夠意思了。大家都成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個年輕人還好意思逆反不聽老人言嗎?女兒給你,皇位逐漸留給俺。古語有捨不得兒子套不住狼,福垊覺的老曹是捨不得女兒當不了皇。遺憾的是在216年曹操也只是當了個王,稱帝夢交給了兒子曹丕了。

第三、攀龍附鳳外戚專權的殘餘。

從西漢到東漢,一直都有外戚專權的影子。想當年,王莽走得就是外戚之路,還篡權成功。曹操除了學習管仲、項梁、董卓等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外,還學了王莽等人外戚之路。

第四、白天黑夜監視無死角。

曹操以往監視漢獻帝都是通過在漢獻帝身邊安插侍衛、太監等親信,但皇帝晚上“休息“時就成了監控的死角。而曹操嫁女,而且一下子嫁了倆(實際嫁了兩名)。

第五、二女吹起的枕頭風。

漢獻帝雖然無能,但畢竟也是年輕,容易衝動。如果給吹吹枕頭風,比如說說父親的功勞,父親的兇狠,一家人的團結;再比如說說人生苦短,對酒當歌須盡歡。

然而曹操的考慮有的起作用了,比如214年漢獻帝正牌國丈伏皇后他爹,要對曹操這個副國丈動手。他們晚上的密謀,就被發現了,很明顯是這兩女起到的作用。結局就是正國丈、皇后包括皇子都死了,然而曹節由貴人升為皇后,曹操這個國丈的副字也去掉了。雖然在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上面的考慮是失敗的,但在“彼可取而代之”上是成功的,只不過這個彼,一是皇后,一是國丈而已。


福垊


兩漢四百餘年江山,外戚干政始終貫穿其中,從呂后開始,將自已的外甥女嫁給兒子,開啟了外戚進入政權的大門。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的首位皇后無一例外,都是皇帝的母親或祖母為了同輩的富貴而指派同族的女子嫁給皇帝,這個方法成為外戚獲取富貴最簡單可行的方法。

到了東漢,支撐東漢政權的三駕馬車是:外戚、宦官、士族。宦官與士族都是身份的限止,也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而外戚只要把女性親戚嫁給皇帝,就能得到外戚的地位,進一步成為朝廷的權臣,東漢末年的竇武、何進,都是外戚掌權的先例,而嫁女兒給皇帝成為最簡單可用的方法。



曹操自從迎立漢獻帝到許昌後,成為漢末最有權勢的權臣,起初曹操對待漢獻帝的態度非常必恭必謹,與大臣對待皇帝的態度一樣,這讓東逃西藏、缺衣少食的漢獻帝非常感動,覺得遇到了忠臣。

但好景不長,隨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打下的地盤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強大時,曹操開始次意妄為了,這也讓漢獻帝感到不滿意,畢竟是東漢朝廷正統的皇帝啊,於是漢獻帝與曹操開始產生矛盾。

漢獻帝與曹操的矛盾第一次爆發體現在衣帶詔事件。公元199年,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裡,秘密傳給車騎將軍董承,董承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衣帶中密詔,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結果還沒起事,就被曹操誅殺。



董承是誰?漢獻帝的岳父,董承的女兒是漢獻帝的妃子,董承是標準的外戚,事件發生後,連董承的女兒,漢獻帝的董貴人也被曹操殺害。

衣帶詔發生後不久,漢獻帝的皇后,當時是伏皇后,也很害怕,害怕曹操會對自已下手,於是寫信給自已的父親屯騎校尉伏完,讓父親想辦法誅殺曹操,但伏完害怕,不敢行動。這件事直到214年才被曹操知道,當時的屯騎校尉伏完已經去世,曹操知道後大怒,把伏家滅族,並且將伏皇后禁閉而死。

這兩起事件,均是由漢獻帝的外戚引發,讓曹操對引發漢獻帝不安穩的因素-皇后及妃子產生不信任,並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在伏皇后死後,曹操一口氣將自已的3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最大的原因就是杜絕再發生類似反對曹操的行為。



這個時候的漢獻帝,基本上形同傀儡,宮中的武士都是曹操的部下,朝廷的官員都是曹操的親信,而唯一不安全的因素漢獻帝的皇后及妃子,也被曹操換成了自已的女兒,這下子漢獻帝徹底淪為曹操的傀儡。

當然曹操是出於自已的考慮才這樣做的,主要是以下原因:

1、杜絕皇帝身邊產生不安定的因素。漢獻帝的皇后及妃子都是自已的女兒,自已的女兒曹操總信的過,而自已女兒的親戚也就是曹操的親戚,算起來都是曹操的人,不會帶來一些不受掌控的大臣,故不會對曹操的地位產生威脅。



2、東漢有外戚掌權的傳統,現在曹操把自已的女兒嫁給漢獻帝,自已就是外戚,同時也是掌權的權臣,曹操可以明正言順的掌握政權。

3、曹操為了自已纂位的名聲。曹操生前,一直否認會纂位,不僅向天下人寫下《讓縣自明本志令》,以示自已不會纂位,而在行動上曹操封公晉王,離皇帝僅一步之遙,為了向天下人證明自已不會纂位,而將自已的女兒全部嫁給漢獻帝,表明自已只是掌權的外戚而已,並不會纂位。

4、曹操將女兒全部嫁給漢獻帝,也有讓漢獻帝不寵信其它妃子的原因,如此,不管曹操自已或者曹丕是否纂位,漢獻帝都在曹氏的掌控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