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腦死亡”,不必過度解讀

作者:沈孝泉(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北約“腦死亡”,不必過度解讀

法國總統馬克龍語出驚人,不久前提出北約“腦死亡”的說法。這話在我們國內一些媒體上如獲至寶,引起不小震動,甚至放在“剛從中國回去”這個背景下加以解讀。但是,如果從馬克龍整個談話以及談話的背景看,北約“腦死亡”的話不無道理,但也不必給予過度解讀。

馬克龍是10月21日接受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採訪時提出這一看法的。11月7日《經濟學人》刊登了這一採訪內容。馬克龍對北約的這番評論的背景是下個月在倫敦舉行一個紀念北約成立70週年的首腦會議。

馬克龍這個談話是對北約的表現做出評價。他在提出“腦死亡”之時,對北約目前地面行動予以肯定,他說,北約在指揮地面行動方面“運轉良好,但在戰略和政治方面,必須看到我們存在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北約的“身體”上,而是在腦袋裡。他認為,“美國在做戰略決定時沒有和其北約盟友作任何協商”。他還提出,“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它在一個歐洲盟國擁有利益的地區(指敘利亞)發動戰爭,而不和歐洲盟國協調。這對北約來說是極端嚴重的問題。”對於這些存在於北約“中樞神經”裡的問題,馬克龍痛斥為北約處於“腦死亡”狀態。聽到“腦死亡”馬上想到“死亡”,卻丟掉了那個限定詞“腦”字,可謂一字之差謬之千里,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馬克龍的確是在指責北約,甚至用“腦死亡”這樣的極端字眼,但字裡行間透露的卻是怒其不爭,而不是詛咒其死。如果對他說的前言後語稍作了解,就不難理解馬克龍的所謂北約經歷“腦死亡”的真實含義了。

再進一步看,馬克龍指責的是北約,矛頭所向卻是美國。從奧巴馬開始,歐洲就對北約懷有疑慮了,奧巴馬把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亞太的“戰略再平衡”使得歐洲盟友憂心忡忡;特朗普上臺後,歐美關係持續冷落,他緊逼財政緊張的歐洲夥伴向北約繳納“保安費”,同時蔑視歐洲的利益訴求,在事關歐洲安全的戰略問題上不屑於同歐洲夥伴協調磋商,以美國利益為重,大搞單邊行動。馬克龍憤怒地發問,北大西洋公約的“第五條款”還算不算數! “第五條款”指的是北約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遭遇外部侵略,北約作為整體有義務進行軍事幹預。這是北約的一條紅線,也是北約存在的底線。馬克龍認為,當前北約成員國波羅的海國家面臨俄羅斯的威脅,土耳其是北約成員但在敘利亞行動中卻與俄羅斯靠攏,這都是北約所面臨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然而特朗普與歐洲盟國卻沒有任何溝通和協商,美國是歐洲最大的盟國,而特朗普對歐洲的冷漠,這就導致歐洲失去了安全感。

於是,馬克龍在這個訪談中大聲疾呼:“歐洲覺醒起來吧! 否則,歐洲將在地緣政治中失去自己的位置。”馬克龍所提出的問題也將成為下個月北約峰會的重要議題。

不能不承認,馬克龍說北約“腦死亡”,其本意不見得是唱衰北約,北約畢竟是跨大西洋的紐帶,西方世界的中流砥柱。戴高樂總統當年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是不甘心當美國的小夥計,而不是要北約垮臺。今天的馬克龍無意也無力整垮北約,他的訴求是建立歐洲防務聯盟,在歐洲安全問題上擁有自主權,法國要維護歐洲軍事主權。在當前,特朗普“美國優先”戰略下,歐洲安全是難以依靠美國,歐洲獨立防務更是提上日程。

2018年11月,馬克龍在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活動期間提出歐洲建立自己的軍隊的主張,曾引起廣泛關注。其實,歐洲建軍這個話題,始終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從上世紀90年代初歐洲聯盟誕生起(《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歐洲就確立了自主安全防務的未來目標,建立歐洲軍隊是題中應有之意。歐洲實行單一貨幣後,建立歐洲政治聯盟提上日程,《里斯本條約》把安全防務納入其中。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有維護自身安全的權利,何必大驚小怪?

然而,歐洲卻不同,它似乎沒有這個權利。自二戰後,歐洲國家的安全防務託付給了它們的盟主美國。在東西方冷戰年代,美國通過北約承擔了維護歐洲安全的責任,同時也把歐洲牢牢地綁在美國戰車上。歐洲在美國保護下,全力謀求經濟發展,倒也樂得其所。

冷戰結束後,歐洲大陸地緣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美國的歐洲盟友實力大增,於是要求自主的呼聲不斷高漲,歐洲一體化也逐步推進。作為盟主的美國自然始終用警覺和擔憂的目光來觀察歐洲在獨立自主方面的任何進展,反對歐洲獨立防務成為美國政府一貫的立場。但是,到了奧巴馬當政時期,這一政策有所鬆動。美國準備在一定程度上放寬歐洲防務的自主權。

特朗普執政後,歐美傳統盟友關係頻於破裂,歐洲自身安全問題更加緊迫,因此儘快建立歐洲獨立防務體系的呼聲就重新高漲起來。

馬克龍提出北約“腦死亡”,實際上是對一年前提出歐洲建軍主張的延續。馬克龍在這個訪談中特別提出了“歐洲軍事主權”的概念,維護歐洲主權成為調整後的法國外交三大軸心之一。另外兩個軸心是,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平衡力量,法國倡導多邊主義。

歐洲防務計劃在歐洲並未達成一致,英國是歐洲一體化主要反對者,英國不參加歐元,反對《申根條約》,拒絕簽署歐盟財政契約,英國更是追隨美國反對歐洲建立防務聯盟。英國決定“脫歐”後,倒是給歐洲防務聯盟提供了轉機,排除了障礙。

推動歐洲建設的始終是“法德軸心”,前些年法國實力下降,使得德國影響力大增。特別是德國總理默克爾長期執政、政績累累,成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但是,默克爾在歐洲防務問題上態度遲疑,先是對馬克龍提出歐洲建軍態度含糊,後來才予以支持。對於北約,出於歷史原因,德國不能走的太遠,對於馬克龍的北約“腦死亡”,默克爾提出批評,認為馬克龍言辭“過於極端”,應當肯定北約的作用。特朗普上臺後,與默克爾關係始終緊張,導致默克爾說出“歐洲安全今後要靠自己了”這句份量很重的話。馬克龍知道,推動歐洲防務今後還是要依靠“法德軸心”。

歐盟內的東歐成員國則很難贊同馬克龍批評美國和北約的立場,因為面對俄羅斯,他們把自身的安全依然寄託在美國和北約身上,而不會相信歐洲自主防務的主張。因此,馬克龍的話引起波蘭等國的強烈批評。

北約“腦死亡”一語在歐洲引起極大爭論,這意味著北約成立70 年,如今依然在“身份危機”中徘徊,特朗普的出現不過加重了這場危機而已。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