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宜賓」屏山縣“四全”健康扶貧模式 助力脫貧不返貧

「改革宜賓」屏山縣“四全”健康扶貧模式 助力脫貧不返貧

【編者按】長江首城·中國酒都·中華竹都——宜賓,是一座極具改革創新精神的城市,1992年在全國率先打響中小企業改革“第一槍”,成就了“改革名市”的殊榮。邁步新時代,宜賓市上下緊緊圍繞加快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的奮鬥目標,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全力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次第開花的嶄新景象。為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今日頭條》連續推出宜賓市近年來創造的改革典型經驗,與全國各地互動交流。

針對醫療衛生基礎薄弱、醫療人才短缺、要素保障不足等問題,屏山縣以全省縣鄉村衛生一體化改革試點為契機,探索建立全覆蓋排查、全員化參與、全過程統籌、全方位保障“四全”模式,紮實推進健康扶貧,有效破解貧困群眾因病致貧返貧難題,因病致貧返貧率降由2012年的42.6%降至10.3%。該經驗入選國家衛計委《基層衛生結合改革典型經驗材料彙編》。

全覆蓋排查

摸清家底確保應保盡保

針對貧困群眾健康檔案不完善、對自身健康狀況評估不準確等問題,屏山縣出臺《開展脫貧攻堅健康篩查的通知》,明確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篩查責任,全覆蓋開展三輪篩查排查。

一是集中排查消除“風險點”。開展健康扶貧大走訪活動,組織鎮、村醫務人員全覆蓋入戶走訪調查42826名貧困群眾,通過溝通交流、上門問診等方式全面瞭解貧困群眾身體健康狀況,對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給予現場確診,對存在重大疾病風險的貧困戶立即組織到縣鄉醫療機構檢查確認。

二是全面體檢消除“空白點”。採取集中體檢和巡迴體檢相結合方式,財政全額承擔體檢費用,鎮、村負責組織所有貧困群眾按期參加,用3個月時間對全體貧困群眾進行體檢摸排,確保不漏一人。

「改革宜賓」屏山縣“四全”健康扶貧模式 助力脫貧不返貧

開展全民健康免費體檢和入戶宣教

三是義診篩查消除“薄弱點”。協調四川華西醫院、宜賓市一醫院等對口幫扶醫院30名專家,組織4個醫聯體280名骨幹醫生組團服務,定期深入屏邊、清平等偏遠地區和彝區開展集中義診篩查,重點排查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等疾病。截至目前,共義診5.28萬人次,篩查出大病336人、慢性病3370人、重病247人。

全員化參與

充實力量確保病有所醫

針對醫療人才短缺、基礎條件薄弱等問題,通過人才“縣招鄉用”改革、基層衛生院達標建設、市縣鄉聯建醫聯體等方式,全面補齊醫療衛生短板,確保“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一是選強專業人才。縣財政劃撥315萬元醫療人才專項基金,用於引進中高級職稱、特殊緊缺專業等醫療人才。創新實施“崗編分離、縣招鄉用”管理模式,由縣級醫院牽頭,鄉鎮醫院參與共建縣鄉醫聯體4個,醫聯體內醫療單位空缺編制收歸縣級醫院統籌使用,鄉鎮衛生院人員由縣級醫院統一招聘派駐。採取簡化考聘程序,放寬報考年齡、學歷要求、專業限制等方式,吸引醫務人員等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工作。目前,已引進醫務人員311名,基層醫療機構空編率由45%減少到10%以內。

二是培優醫護力量。搶抓“市帶國貧縣”機遇,與宜賓市一醫院、二醫院等三甲醫院建立上下級醫療機構對口幫扶和人才共享機制,由上級醫院定期選派醫生到縣內醫院指導開展手術示教、疑難病例討論等。與四川華西醫院組建遠程會診平臺,引進北京、浙江等地176名醫療專家和骨幹醫生輪流坐班,為縣內重症患者提供遠程“面對面”診療服務。目前,縣域內就診率達90%以上。

三是做好貼身服務。選派336名優秀村醫到274個村(社區)執業,由村醫生與貧困戶“一對一”簽訂健康服務協議,負責完善貧困群眾健康檔案、常見病巡診、康復護理指導等工作,為貧困群眾就近提供健康管家服務,貧困群眾享受健康貼身服務實現全覆蓋。

全過程統籌

完善機制確保救治有效

針對貧困群眾普遍存在“大病拖、小病扛”的問題,細化“三個一批”救治舉措,將健康扶貧落實到人、精準到病。

一是大病集中救治。將食管癌、胃癌、兒童白血病等12項病種患者列入大病專項救治範圍,確定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作為救治主體,宜賓市一醫院和二醫院作為後備救治主體,整合市縣鄉三級醫療力量和對口幫扶醫療專家等資源,組建大病救治臨床診療專家組,為大病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病情嚴重的通過遠程會診、邀請專家現場會診等方式提供技術支持;經專家組會診認定在縣級醫院無法救治的疑難重症,迅速轉至市級定點後備醫院診治。

「改革宜賓」屏山縣“四全”健康扶貧模式 助力脫貧不返貧

開展入戶體檢

二是慢病簽約服務。對患高血壓、糖尿病、精神障礙等慢性疾病的,在對口幫扶力量中安排1名全科醫生或相關專業的執業醫生提供幫扶,併為慢病患者發放包含用藥目錄、用藥禁忌、診療週期等內容的醫療須知手冊。針對幼兒、孕產婦、65歲以上老人等易患慢病的重點人群,實行季度入戶隨訪,定期開展健康體檢,確保病情及時發現、及時控制。

三是重病兜底保障。將依規轉診到省、市醫療機構救治的貧困戶患者、縣內單次住院總費用超過5000元患者納入重病兜底保障範圍,實行傾斜性精準支付政策,從醫保補助中單列保障資金,按照“應助盡助”原則,實施兜底幫扶,確保個人支付佔比不超過10%。

全方位保障

長效推進確保看病無憂

針對資金保障力度不足、診療成本上升過快、基層醫療機構接診積極性不夠等問題,切實加強要素保障和監督考核,確保健康扶貧長效開展。

一是強化資金保障。縣財政劃撥500萬元設立首期健康扶貧救助基金,根據兜底保障所需額度及時調增,目前已使用700餘萬元。在脫貧攻堅工程項目中,全額預算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達標建設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專賬管理,目前已投入資金1400餘萬元。財政全額保障並打捆使用醫務人員績效管理資金,艱苦邊遠鄉鎮醫務人員較同類醫務人員績效補助平均提高10%—40%,形成向基層一線、邊遠山區傾斜的工作導向。

「改革宜賓」屏山縣“四全”健康扶貧模式 助力脫貧不返貧

開展健康扶貧巡迴義診活動

二是控制診療成本。引導縣鄉醫院建立內部成本控制制度,超過200元的檢查費用原則上需經審批後使用,引導貧困患者使用醫療救助範圍內的藥物和器械。執行處方用藥規定和藥品零差率銷售,對貧困患者開具一般處方不超過14日用量,急診處方不超過5日用量,屬特殊慢性病、老年病或路途遙遠等特殊情況的,經醫患雙方簽字確認後用量可適當延長。

三是嚴格考核監管。制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方案》,採取專項督導和綜合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兩次對醫院開展考核,對年終考核排名末兩位醫院的院長和分管院長進行誡勉談話,對連續兩年排名倒數第一的實行末位淘汰。組建扶貧醫療救助管理委員會,對重病兜底、診療費用管理等推進滯後的醫療機構按規定進行通報、約談和查處,並作為醫務人員績效考核、評先評優、職稱職位晉升和醫師定期考核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