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01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部超重量級的影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導演,非常偉大的斯坦利·庫布里克拍攝的偉大的影片,《2001:太空漫遊》。

可能有朋友會質疑我用詞是不是太誇張了,但我要告訴你,這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庫布里克吧。

庫布里克出生於1928年,於1999年去世,今年也是他離開這個世界整整20年了。其實有生之年,他並沒有獲得過太多的獎項,但他導演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所以後人這樣形容他,“在電影神殿的最高處,在上帝的下面,坐著斯坦利·庫布里克”。而這樣崇高的評價在業界毫無爭議。

《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2001:太空漫遊》,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部科幻電影。影片是以人類第一次登月為背景,要知道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是1968年4月2日,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時間是1969年7月20日。

那個時候,觀眾對於影片所呈現的失重、懸浮、旋轉、空間站、視頻通話等等壓根都是聞所未聞的。更別說外星高級物種對人類的影響和指引、人工智能反人類等這些在今天我們都搞不明白的話題。

甚至影片對於太空景象極其真實的一種視覺呈現,讓當時的輿論一度質疑美國首次登月的視頻,就是他們請庫布里克提前拍好的。

當然,這些技術層面的內容,才僅僅是影片優秀的一小部分因素,它的哲學深意才是這部影片被封神的重要原因。

《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02

《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如果大家表示看著費勁、看不懂,這些都很正常,因為這部電影上映至今50年來,還從來沒有人敢說自己真正地看懂了這部電影。

影片的開頭是黑屏,沒錯,就是黑屏。伴隨著交響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響起,讓觀眾彷彿開啟了一場絕無僅有的靈魂之旅。

當熒幕亮起的時候,長達十幾分鐘的時間,沒有臺詞、沒有旁白,只有一群我們人類的祖先人猿在跟自然和生命進行著抗爭。接下來的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在一塊又一塊黑石的指引下,人類開始進化,從地面進入太空。

關於這部電影究竟表達了什麼,導演庫布里克從未對觀眾做過太多的解讀,他只是講這部影片的劇情描述如下:

《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地球上的黑石,仔細觀察了當時類人猿的行為,並決定對它們的進化過程施加影響;

然後我們會發現第二塊黑石,它被埋在月球上,這塊黑石裡設置了程序,會把人類第一步踏入宇宙的消息通過信號的形式發送出去;

接著,我們會發現第三塊黑石,它被放置在木星周圍的軌道上,等待人類到達太陽系的外緣;

當唯一倖存的宇航員鮑曼最終到達木星時,黑石就猛地把他拋到一個力場裡或者說恆星門裡,使他開始穿越太空和外太空的旅行,最後把他運送到銀河系的另一個部分。在那裡,他被放入一個專門展覽人類的動物園裡,而他自己則沉浸在夢幻與想象之中,以為自己所處的環境是一個類似於地球上醫院的地方;

在沒有時間的狀態下,他的生命迅速從中年轉入老年,最後進入死亡狀態。第四塊黑石讓他獲得重生,身體機能得以加強,成為一個星孩,一個天使,一個超人,隨你叫什麼都行,然後他回到了地球,為人類進化命運的下一次飛躍做好了準備。

《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03

庫布里克這樣告訴我們,“你可以自由的思考影片的哲學含義和寓意,這種思索足以說明影片能在較深層面成功抓住觀眾,但我不想作出註解,因為這樣會讓觀眾變得被動,從而失去自己的主見。”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無數種自己的解讀方式。你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或者隔一段時間再看,又有新的體會和心得。

那麼在這裡,我也給大家一些淺顯的小小提示,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試著理解一下這部影片。

首先是它的片名,《2001:太空漫遊》,它的英文原名是《2001 : A Space Odyssey》——太空奧德賽。

《奧德賽》是偉大的古希臘詩人荷馬創作的史詩,講述主人公海上的冒險故事,是人類第一部海洋小說。這部作品充滿了激盪人心的悲壯色彩,其最本質的特點就是自強不息,戰勝自然。

其次,就是影片最重要的配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德國作曲家理查·斯特勞斯的交響樂作品,更是來源於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尼采的散文詩著作。我們好好地聽一聽音樂、看一看著作,或許對電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

《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04

好了,回到我們剛才遺留的一個問題,庫布里克是如何未卜先知,在人類進入太空之前,就對它進行了一個非常真實地呈現的呢?

這要簡單回顧下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和前蘇聯都積極推進航天技術研究;1957年,前蘇聯率先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1961年,前蘇聯又成功發送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成為太空大主宰。這下美國坐不住了,時任總統肯尼迪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上太空,承諾預算無上線。

在《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籌備的時候,美國的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緊張地籌備登月計劃,他們給了庫布里克一大筆贊助費用,希望影片可以更多的貼近真實,以便上映的時候,給大家先科普一下登月是個什麼樣子。

《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力求真實,這也正好是庫布里克自己的要求。為此他啟動了曾經服務於NASA、具有太空飛船設計經驗的哈里·蘭格為該影片的藝術總監,並邀請曾在美國火箭學會任職的太空科學家弗雷德·奧德韋加入團隊。

所以,該影片採用的太空船和空間站的設計,基本上全部都是源自於NASA。庫布里克要求自己的電影所呈現出來的,“要像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所知道的場景一樣”

當美國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登月,並且順利地返回地球之後,親眼看過太空的宇航員感嘆,“那就跟電影一模一樣”

​這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之所以叫《2001:太空漫遊》,也是因為庫布里克導演在當時對未來的世界展開了大膽的預測。

《2001:太空漫遊》,登月50年來不可逾越的經典科幻電影

這其中,影片對未來正確的預測,包括無所不在的電腦及便攜式的平板電腦、已經常態化存在的太空站、在圍棋當中電腦有能力輕易打敗一般人類玩家、還有及時的影像對話等等。

當然,也有一些方面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沒有實現的,比如說,像太空旅行到現在也並沒有成為一種常態、月球上還沒有建立殖民地、類似影片中的強大人工智能在2001年也並沒有出現。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大家趕快去看一看這部偉大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