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營商環境滿意度77.3% 企業盼加快大灣區市場融合

珠三角營商環境滿意度77.3% 企業盼加快大灣區市場融合

珠三角營商環境滿意度77.3% 企業盼加快大灣區市場融合
珠三角營商環境滿意度77.3% 企業盼加快大灣區市場融合

開欄語

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優化營商環境。今年10月23日世界銀行公佈的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排名上升至全球31位;中國出臺首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並於2020年1月1日實施。

這一年,全國各地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改革更是走在全國前列。南方都市報、南都營商環境課題組聯合“南都治理觀察團”專家學者,走進民營企業和改革一線部門,圍繞企業獲得感和改革創新舉措等開展調研。

即日起,南方都市報陸續推出“營商環境系列報道調研篇”,通過一組報道綜合呈現調研成果。

今年9月25日,新修訂的《廣東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審議通過,新增加了“營商環境”部分。企業需要什麼樣的營商環境、面臨的堵點痛點是什麼,是每個城市在推進營商環境改革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命題。

今天南都率先推出的珠三角企業滿意度調查報道,深入剖析珠三角城市企業對營商環境的直接感受,企業當前存在的難點堵點以及對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議。

今年9月至10月期間,南都營商環境課題組開展了2019年度珠三角城市營商環境企業調查,以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瞭解企業對所在城市營商環境的評價和建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珠三角營商環境總體滿意度達到77.3%,三個城市滿意度超過八成。

問卷調查和訪談情況綜合反映出,民營企業切實享受到今年減稅降費、稅收返還等政策帶來的實惠,但仍有超過三成受訪企業認為當前稅費負擔較大,融資難依舊是老大難問題。值得關注的是,加快大灣區市場融合、統一市場規則成為企業最渴望優化營商環境的三個方面之一,表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企業在灣區市場活動增多,對各城市間的市場融合、規則對接需求提高。

前三季民企交出亮眼成績單

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並走向更加廣闊舞臺。一年過去,各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有何變化?先看今年廣東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前三季度,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24010.98億元,同比增長4.5%。民營工業保持較快增速,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7.1%,高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80.5%。

可以看出,民營經濟在廣東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取得了不錯成績。而民企要實現更好發展,還面臨著哪些問題,各城市又該如何提升自身營商環境,這成了本次營商環境調查的重點,問卷調查的樣本中私營企業數量佔68.8%,訪談則以民營企業為主。

民企營商環境滿意度74.8%

調查同時反映出,民企對營商環境的滿意度相對央企和國企要低。中央直屬企業對營商環境滿意度最高,為86.2%,國企滿意度在84.7%,港澳及外商投資企業滿意度為81.5%;而混合所有制企業和私營企業滿意度均低於八成,分別為77%和74.8%,分別比央企低8.8個百分點和11.4個百分點。民企對改善營商環境的訴求更迫切、呼聲更高。

佛山市南海區一家服裝製造企業成立超過30年,每年產值約9000萬元,有員工400多人,在行業裡有一定的口碑,但近年隨著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利潤已有所下降。“無論是降稅,還是支持成立行業聯盟幫我們打品牌,政府都有實實在在的措施。”一位企業負責人梁女士對政府部門近年來致力於改善營商環境的做法給予肯定,她同時表示,“整個製造業環境以及這個行業處在一個轉型期,我們期待有更好的營商環境,但這不應該只是政府的任務,企業也同樣要一起營造,比如在誠信競爭,注重知識產權方面。”

優惠扶持

政府扶持培育科技中小企成長 仍有半數民企沒享受優惠政策

過去兩年,廣東在支持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方面,不斷“加碼”,制定出臺了“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融資22條”、“知識產權保護8條”等措施,旨在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

訪談過程中,課題組發現中小企業對政策支持的需求顯著。廣州市越秀區一汽配外貿企業負責人張先生介紹,他所在的企業成立7年,去年的營業額約4000多萬元,汽車配件在國內和國外的銷售佔比為7:3,他有計劃擴大國外市場。“前年去國外參展過,政府有補貼,但實在是杯水車薪,希望政府對企業出外參展和擴展市場給予更多支持。”

政策好不好,關鍵看落實。民企對經濟政策知曉度如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民企對省市區三級政府出臺的民營經濟政策“非常瞭解”和“比較瞭解”的比例合計只有18.4%,“不瞭解”的比例為26.8%,其他大部分企業都選擇“一般”。調查發現,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度一定程度上和當地政府部門的宣傳強度相關。

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製造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和開發區的部門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溝通上完全暢通,有最新政策動態都能迅速掌握,開發區會定期將政策制定成冊發放至企業,點對點的告知企業政策信息。

據瞭解,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國首創“政策兌現服務”,將涉及不同部門的61項惠企政策共300個事項統一到“政策兌現窗口”辦理,兌現流程簡化到6個,最慢只需28個工作日就能辦結。截至今年10月底,黃埔區共兌現企業扶持資金2萬筆共200多億元。

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是開發製造和銷售質譜儀器的民營企業,每年獲得政府補貼和稅收返還約1500萬元-2000萬元,“補貼雖然佔企業開發投入比例30%左右,但這是來自政府的溫暖和培育,對企業是很大的鼓勵。”該企業有關負責人談到,一臺質譜儀器研發週期在5-8年,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到1億元不等,市場培育2年,如果在企業初創和研發階段沒有政府培育和扶持,中小企業很難成長起來。

此外,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5.6%的企業表示沒有享受過優惠政策等扶持及補貼,其中50.3%是民營企業。沒有享受政策優惠,多是因為申請條件多、過程繁瑣或者成本高,“優惠政策不少,但有時候申請條件多,要成本,時間又長,我們到後面就算了。”江門一家摩托車配件企業負責人鄧先生說。鄧先生的企業是高新技術企業,發現企業在有些政策優惠範圍內,但申請時發現有很多條件,還要出具很多認證證書。“認證也要花錢,加上時間成本,最後獎勵下來也沒有多少,覺得不划算就沒申請了。”鄧先生感到無奈。

減稅降費

今年減稅降費成效明顯 企業盼能更進一步減負

今年以來,全國實施較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減稅政策成效如何?29.6%的受訪企業認為“成效明顯,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但與此同時,37.4%的受訪企業認為“企業負擔的稅費仍然較高,希望進一步減輕負擔”。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2.8%的受訪企業“納稅返還”類型政策的享受度最高,16.4%的企業曾享受“科技研發補助或減稅”政策優惠。

在南都記者訪談的企業中,表示享受“納稅返還”優惠政策的企業不少。位於佛山市的一家新材料公司,在2017年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後,於2018年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少繳稅款196萬元,是實實在在的稅收福利。“稅務部門會不定期給企業做宣講,這兩年還有專人對接,很方便。”企業財務負責人說,在系列科創優惠政策和稅務部門長期宣講的助推下,企業得以增加科研投入。

當然,南都記者在訪談過程中,有企業表示仍有較大的稅費負擔。“我們有出口退稅,但很少,手續也比較麻煩,相對而言我們的稅費壓力還是很大的。”從事汽配貿易的張先生說道。他表示,如果稅費負擔能夠再降,對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

針對企業經營困難的調查顯示,企業面臨的經營問題(多選)中,30.4%的企業認為“稅費負擔重”,在各項負擔中佔比最高;認為稅費負擔重的企業類型中,民營企業比例最高,達到33.4%;廣州和中山企業認為稅費較重的比例分別為37%和38.5%,在9市中處於前兩位。

貸款融資

融資難融資貴是老問題 有企業貸款成本達20%

針對企業經營困難的調查還顯示,27.6%的受訪企業認為“融資難、融資貴”是較為顯著的問題,這也一直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障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央企選擇該項比例與混合所有制企業相當,表明受訪央企同樣感受到融資壓力。針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調查結果顯示,32.6%的企業認為“銀行貸款手續繁瑣、對抵押貸款要求高”是最主要的障礙,其次是“貸款利率高”。

企業在訪談中反映的意見印證了問卷調查結果。位於佛山南海的服裝製造企業,貸款成本最高時達到20%。“單純貸款利率沒這麼高,但比如我們做知識產權融資,評估費很高,過程也繁瑣,我們就‘打包’給貸款的銀行,請他們一同解決,算下來融資成本差不多有20%。”企業的財務負責人說道,目前,該公司一棟大樓全部抵押給銀行。“必須要有抵押物,沒有很難貸到款。”

中山一家五金家居企業負責人張先生也表示,曾嘗試向銀行貸款,但因為抵押品不夠等原因最終沒能成功。該企業是隻有三四十人的典型中小企業,受資金短缺影響,企業的技術改造也一度停滯不前。中小企業處於貸款“窪地”,課題組在一次企業座談會上做的即時調查,8家參會中小企業中只有2家從銀行獲得過貸款,2家企業中1家是上市企業、1家有廠房等固定資產抵押;沒有獲得過銀行貸款的6家企業均屬於信息科技、生物醫藥等科技研發企業,缺少資產抵押和市場規模等條件。

今年初,顏如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啟動歷時8個月的銀行融資,從支行到分行,層層審批,“該去考察的都考察了,銀行對我們都是認可的,但是最後到總行審批不通過。”顏如玉有關負責人感到無奈,“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拿到超過2000萬元的融資額度,貸款部門的經辦人員積極,但審批部門卡得很嚴。”該負責人同時表示,與銀行形成最鮮明對比的是政府的態度,政府對初創企業的發展支持是解決問題和助力推動,廣州市和從化區有關部門推動企業申請產業基金等支持。

此外,調研發現,部分民營企業信息公佈不夠公開、全面、透明,商業銀行對民營企業還貸能力難以判斷,從而也降低了民企融資成功率。

成本壓力

研發成本逐年上升 已成三大成本之一

南都記者訪談過程中,企業談得較多的是成本壓力大。近年,各地陸續出臺降成本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迅速增長的成本,比如截至今年9月底,“實體經濟十條”及修訂版的實施,已累計為企業降低成本約2208億元。但企業仍覺得近年人力、租金等成本在迅速上升。

問卷中針對企業負擔的調查(限選三項)結果顯示,73.6%的受訪企業認為人力成本最高。人力成本是當前國內企業面臨最大的經營壓力,但與此同時,企業在招聘人才、留住人才時同樣存在困難,企業的人才吸引力調查結果顯示,37.8%的受訪企業認為“人才薪酬過高”,值得注意的是“家屬子女就業配套不完善”比例同樣為37.8%。

“現在我們有些工廠已經搬到東南亞去了,有些則往內陸省份遷,人力成本不斷在增加。”佛山南海服裝企業負責人梁女士說。她表示,工廠發展30年,很多外地員工已基本在本地紮根,“子女入學也不順利,我們也一直跟政府溝通看能不能有所改善。”梁女士說。禾信儀器有關負責人也建議,人才入戶政策需要更精準,“比如高端人才在黃埔區工作、天河區居住,隨遷子女在天河區入學就存在協調難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成本第二位的是租金,32.6%受訪企業認為租金成本壓力大。值得關注的是,研發成本超過了管理成本和融資成本,上升到第三位,有15.4%的企業選擇該項成本,其中江門企業選擇率達到27%,東莞企業為21%,表明珠三角企業注重產品創新、同時也加大了研發方面的投入。

企業在反映問題的同時,也提出了期盼和建議。對於今後營商環境改善的建議(多選),44.4%的受訪企業希望“繼續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呼籲繼續降低企業稅費負擔的比例最高的是混合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和港澳及外商投資企業;在城市方面,佛山和中山的企業比例較高,均超過五成。

其次是36%的受訪企業希望“降低用工成本”,與人力成本調查結果相呼應。此外,31.6%的企業希望“加快大灣區市場融合,統一市場規則”,表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的大背景下,企業對加快灣區市場佈局的期待,也表達了企業希望市場融合和規則對接的呼聲。只有真正實現灣區內製度和規則的互通互認,企業做生意才更便利,這為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的營商環境改革指明瞭方向。

商事登記事項滿意度近90%

調查問卷也從五大類型事項調查企業的滿意度,企業評價最高的事項為商事登記,滿意度達到89.8%,接近九成企業對開辦企業、註銷和變更等事項感到滿意。第二位的事項是接入供水、供電和燃氣服務,滿意度為85.4%。而滿意度最低的是建設工程審批,只有64.2%的企業對獲得施工許可、環評、竣工驗收等事項感到滿意。

珠三角三城市滿意度超80%

從城市來看調查結果,各城市的受訪企業對該營商環境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比例,下同)均在70%以上,珠海、肇慶和深圳的受訪企業滿意度均超過八成,廣州受訪企業滿意度為76.4%,比本課題組發佈的2018年廣州營商環境企業滿意度上升1.4個百分點,表明廣州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改善滿意度在穩步提升。

調查說明

在企業問卷調查方面,課題組依託企業數據庫,從珠三角9個城市超過8萬的企業名單中抽樣500家進行電話訪問,按照城市級別和經濟實力分配樣本數,企業類型涵蓋中央直屬企業、國有獨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港澳臺及外商投資企業等主要企業類型,其中私營企業樣本數量佔68.8%,本調查傾向於收集民企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調查方向涵蓋企業商事登記、建設項目審批、獲得供水、供電、燃氣服務、知識產權保護和跨境貿易(含進出口檢驗檢疫)等五大類型事項的手續、時間及成本。

在企業訪談方面,課題組邀請30家企業負責人參與優化營商環境的訪談,訪談對象均是民營企業,且不少是中小企業的代表,著重瞭解他們對營商環境改革的需求和建議。(問卷調查完整內容敬請期待南都大數據研究院12月初發布的《2019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調研報告》)

策劃:南都記者 尹來

統籌:南都記者 趙安然

採寫:南都記者 蔣臻

趙安然 實習生 郝瑩

佟彤 甄旭

企業調查支持單位:廣州方舟市場研究諮詢有限公司、天眼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