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追夢的劉軍:用西方芭蕾抒發中國民族情懷

足尖追夢的劉軍:用西方芭蕾抒發中國民族情懷

10歲離開家鄉重慶到北京參軍學習舞蹈,15歲赴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學習古典芭蕾,17歲獲瑞士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銀獎,20歲從戰友文工團退伍赴德留學,23歲成為德國柏林國家芭蕾舞團250年曆史上首個亞洲籍演員......劉軍的人生充滿傳奇,闊別家鄉33年之後,她又回到了生育她的這片故土,成立了西部地區首個芭蕾舞團。用足尖追夢,她用西方的芭蕾舞蹈語言抒發中國的民族情懷。

1969年,劉軍出生於重慶市渝中區,當中學教師的父親一直對部隊有著特殊的情結,給她取名劉軍。看著女兒從小就喜歡舞蹈,1979年,在全家人的商量下,父親賣掉了自己的手錶,又向家裡親戚借了5塊錢,帶著僅有10歲的劉軍乘坐48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到北京參軍學習舞蹈。

那個時候,別說跳芭蕾,能去北京跳舞,能考上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當一名文藝女兵,在年僅10歲的劉軍心中是一輩子值得驕傲的事。她就像電影《芳華》裡的文藝女兵一樣,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裡,正值芳華年少,用舞蹈譜寫著自己的人生。

部隊的改革需要文藝戰士學習專業化的知識並接受專業的舞蹈訓練,幾年後,劉軍離開了她的那些“芳華”戰友,被部隊選派到北京舞蹈學院附中學習古典芭蕾。

足尖追梦的刘军:用西方芭蕾抒发中国民族情怀

15歲那年,附中還沒有畢業,她就已經被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挑上,16歲學完回國,17歲作為北京舞蹈學院第一屆芭蕾舞專業的大學生,代表中國參加了瑞士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拿到了銀獎。20歲,劉軍從戰友文工團退伍,去德國法蘭克福音樂和藝術大學學習,23歲考入了德國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她成為該團250年曆史上聘用的首位亞洲籍演員。

在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跳了12年,劉軍在專業上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和提升,可是在那個年代,她卻經歷了相當難的一個心理歷程。

“你學芭蕾的,你不瞭解歐洲的歷史,不瞭解它的風土人情,不瞭解它的文化,那麼你真的很難把芭蕾跳得這麼好。在西方的這種藝術氛圍裡我確實覺得我學到了很多專業上的東西,但是融入在那樣一種藝術氛圍裡又會發現,別人對你的接受其實是有限度的。”劉軍說,能在柏林國家芭蕾舞團跳舞,是歐洲劇團對中國演員專業上的認可,但對她作為一箇中國人來說,德國人對她和中國的接受卻是有限的。

“那個時候的德國人不瞭解我們中國,也不瞭解中國人,他們對中國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所以我在裡面總顯得很特殊,他們只把你當成一個很優秀的個體來尊重。”劉軍說,現在再看過去的那段歷史,她就特別能感受到國家改革開放,國家變強大後對每個中國人個體的影響。

“你在那裡瞭解了很多風土人情,你會刻畫很多歐洲故事裡的那些人物,但因為你是唯一一個亞洲面孔,你就會問自己,我的價值在哪裡?我這個個體屬於哪裡?”劉軍說,在德國跳舞的那些年,她對自己的母體文化特別渴望,她不甘於自己就是一個跳芭蕾舞的工具。

“我把天鵝湖裡的天鵝跳到極致,跳得跟歐洲人一樣優秀,可這也只是專業上的追求。我們中國的價值觀,我們中國人的情感,這些精神價值才是最高的追求。”在德國待得越久,劉軍對這樣地思考就越多。

在德國期間,剛好有這樣的機會讓她用西方芭蕾的舞蹈語言,向歐洲講述了中國的情感故事。

她參與編導了當時廣州軍區戰友雜技團的雜技芭蕾《天鵝湖》,這場劇後來獲得了雜技界的最高獎蒙特卡洛金小丑獎,後來又參與編導了芭蕾舞劇《紅樓夢》,這些舞劇在歐洲的巡演,讓歐洲的觀眾不僅對中國演員的功底為之驚歎,更是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

“有中國元素的芭蕾劇在國外演出,能這麼受歡迎,我看到了這種藝術創作的價值,它會通過芭蕾這種橋樑,讓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劉軍發現,從事芭蕾藝術可以讓她做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一個使者,更有意義的是自己可以紮根於中國,創造出更多的輸出中國價值觀的文藝作品。

2012年,中國西部唯一的芭蕾舞團——重慶芭蕾舞團成立,劉軍回到重慶擔任團長及藝術總監。重慶芭蕾舞團的成立結束了中國西部沒有專業的芭蕾舞表演團體的歷史,填補了芭蕾舞這一國際高雅藝術在重慶的空白。

重慶芭蕾舞團成立後,劉軍編導的第一部原創劇《追尋香格里拉》便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這部劇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作家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為創作靈感,講述了一個享盡世間繁華但又飽受現實生活壓力的青年畫家丹青,追尋香格里拉這一象徵寧靜和安詳的精神高地的動人故事。

該劇曾入選201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原創劇目,獲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2015年赴西班牙及法國數個城市商業巡演近30場,2016年赴京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劇目銀獎,2017年7月赴西班牙巡演16場。獲得業界“一白《白毛女》一紅《紅色娘子軍》一香《追尋香格里拉》”的美譽。

熱巴鼓舞、弦子舞、果諧、果卓等獨具特色的藏族舞蹈,扎木聶、牛角胡、巴郎鼓等藏族彈撥、弓弦、打擊樂器……這些民族元素都在《追尋香格里拉》中完美體現。

一邊是西方舶來的芭蕾,一邊是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兩者相遇綻放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光彩,“芭蕾藝術需要新鮮血液,而我們的民族文化裡有這種獨特的造血元素來呈現芭蕾的中國風格和東方審美。”劉軍認為,中國的芭蕾編導要敢於嘗試,而不是不自信地怕別人認為我們不是在跳芭蕾,特別是一沾上民族舞或者雜技就覺得土。

“我們自己專業過硬,我們又有5000年文明的這種母體文化作為強大後盾,我們怎麼能不自信?”劉軍說,要做到文化自信,自己在芭蕾舞劇的創作上就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果只注重芭蕾外在的美,而這種氣質裡沒有歷史與文化的沉澱,沒有獨具張力的靈魂賦予,就不會塑造出活生生的舞臺形象,不會直擊人心”。

這幾年,重慶芭蕾舞團的《死水微瀾》、《山水重慶四部曲》等原創芭蕾舞劇也在國內外受到了一致好評。

“我曾經享受了國家提供的最好的資源去學習芭蕾,現在所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反哺社會。”劉軍不僅用國際性舞蹈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她還辦講座、進校園、做培訓,致力高雅藝術普及,並連續承辦“以色列現代舞編導大師班”,被以色列總領事館評價為中以文化交流合作伙伴成功典範。

在重慶芭蕾舞團成立後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下,如今芭蕾舞培訓機構在重慶遍地開花,更多的重慶市民對芭蕾有了新的認知。

“我看到這些很熱愛藝術的孩子們,我真的就能看到我的小時候。然後我就會覺得他們現在很幸福,我還可以把芭蕾普及做得更好一些,讓他們更幸福。”劉軍回想起當年要坐48個小時火車去北京學習芭蕾,如今重慶的孩子們有芭蕾夢想,再也不會像當年她那樣,她覺得為普及芭蕾舞藝術所作的一切就特別值。

在未來中國芭蕾舞的發展上,劉軍堅信,中國芭蕾藝術要以民族化、群眾化為基礎,創作出更加適應中國國情,滿足中國人民大眾審美需求的原創作品,用西方古典藝術芭蕾詮釋本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同時,用西方觀眾所熟悉的芭蕾審美,向西方觀眾傳遞具有東方特質、美感、價值觀的中國故事,讓西方更多地瞭解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