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育天地的良辰美景——《追夢》讀後聯想


打造教育天地的良辰美景——《追夢》讀後聯想

  2009年夏天,我為齊劍君的處女作《放飛》寫過評論文章。僅僅過了兩年多,它的姊妹篇《追夢》又擺上我的案頭。真有些不可思議:一位尚在一線崗位的業餘作者,短短3年時間,推出兩部厚重的、優秀的長篇小說,而且閱歷這樣寬廣,思考如此深遠,構思恁地精巧,在我的視聽範圍之內,實在難以找出第二例來。

  《追夢》開頭的“題記”裡說:“也許是因為孟子被世人稱為一代宗師的緣故,‘孟母之遷’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備受推崇。然而,隨著歷史的沉浮,曾幾何時,數不清的孟母的夢想卻化為泡影。但是,大千世界,也有無數的人在為他們的夢想歸真而不懈地努力追尋著……”

  名為《北京歡迎你》的奧運歌曲中唱道:“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勇氣才能有奇蹟”,《追夢》的主人公陸景春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有夢想才會有追求,有追求才會有決心,有決心才會有成功”這是這位教育“科班”經歷了多年教育、教改實踐後的精闢總結。

  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應當同步,最好適當超前。然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教育事業的整體提升,必須有大量的財力投入,一大批有志者鍥而不捨的心血付出和整個社會方方面面持久的合力。以鄂爾多斯為例,世紀之交,當經濟發展已經步入全自治區的“快車道”時,教育水準仍處於全區倒數第二的落後狀態。從那時起,不,在那之前,市黨政領導、教育主管部門,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就決心勵精圖治,迎頭趕上;千千萬萬城鄉居民更是時時巴望迅速開發教育資源,創造一流的教育環境,讓子女個個成龍成鳳。作者筆下的杏園市在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經歷了曲折、陣痛、甚至付出相當的代價後,終於“追尋”到了“夢境”,探索出一條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路,昭示著社會主義文化(教育是基礎與核心)大發展大繁榮的美好前景。

  人間正道是滄桑。陸景春說得好:改也難,不改更難哪!沿著老路,按部就班,等待國家及地方財政逐年有新增加的財力投入去推動教育提升和突破,不僅很難,而且很慢,某些固有的矛盾還可能激化。杏園市的教育改革,有著深厚的基礎、強勁的動力:經濟飛速發展,教育需求迅猛增強,有一支多年培育而成的優秀教師隊伍,有一個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所欠缺的只是選準一個突破口,找出一個或若干個敢吃螃蟹的人。時勢造英雄,杏園市快速成長起一大批草根出身,志在振興家鄉教育,有著強烈使命感與改革慾望的教育界的泰斗,時代的弄潮兒。如普通教師提升為中學校長、接著成為市教育局局長的陸景春;改革的闖將和先行者、第一個站出來承包一所中學的邢志標;醉心於教育、寧肯“沒多少利潤”也要投資辦學、報效桑梓的實業家沈時發;想以自家財力把三中“買下來”以激發教育活力,為百姓造福的王校長;把大半生累積的教學經驗、總結的創新理念成功推廣應用於民辦的第十八小學的常校長,還有許許多多的優秀教師、教育部門的官員,都為杏園市的教育改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作者在主人公陸景春身上著墨不是太多,但是讀者卻能體察出來,因為早就走上了領導崗位,他對黨、政府的相關政策、改革理念有著深刻的理解;因為來自民間,一直同各階層芸芸眾生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他洞悉大眾呼聲,百姓訴求。書中描述了他到醫院、菜市場聽到的群眾意見,特別是回到故鄉農村會見鄉親時掌握的最基層的農民對下一代的殷切渴望。因為接地氣、體民意,所以才能強責任,創奇蹟。陸景春是敬業的、傑出的,但也是明智的、幸運的。這一高大形象,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也是教育戰線的主心骨。基本上是順暢的、成功的。作者深諳杏園市的社會現實,以人物活動,故事脈絡,反映教育殿堂大好局面的同時,也如實記錄了客觀存在的陰影和雜音、諸如內弟王罕的干擾。市領導在基建款撥付上的作梗,都沒能從大局上阻滯改革的腳步。邪不壓正,教育改革的洪流浩蕩向前,不僅將迎來本地區人才輩出、群星璀燦的美好景象,而且會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強勁的動力。在我國,一度提出過“教育產業化”這一命題,但實踐證明,教育與文化的屬性有所不同,過度強烈的功利色彩,將“產業”置於“事業”之上,不僅會扭曲教改正道,損害教育公平,而且將從古代先師倡導的“有教無類”的理念上大幅度退卻,使廣大人民無法從子女成長、成材這一特定角度上平等地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杏園市教育改革之所以成功,並且成為試點地段,主要是因為這裡確立了一種政策和機制:讓民間資本與公共資源密切攜手,無縫對接,而始終以視事業為生命的優秀教師、教管工作者群體為主導,大膽試驗,摸索出一條“公投民辦”的獨特辦學之路,輔之以與改革主旨相配套的規定、措施,使整個教育天地面貌為之一新:擇校問題解決了;教師們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實現了優教優酬;青少年學子則如魚得水,在自由開放的環境裡快樂成長;就連各界普遍擔憂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如期如願,結出鮮豔而豐碩的果實。這樣的良辰美景、企不正是上下各方努力追尋的夢境!

  小說中幾位主要人物性格突出,抱負高遠,形象豐滿。語言,不管是白描,還是對話,都饒有時代氣息,好多地方還不乏幽默感。書中的幾個“插曲”,如教育局組織的各校校長假期外出學習觀摩;多位教育工作者借回鄉“搭禮”與小時候的同學、玩伴的重逢與情感交集;每逢重大事件前後在酒店的若干次餐敘,都寫得活靈活現,合情入理,對全篇故事起到了穿針引線,起承轉合的作用,顯示了作者駕馭全局、拿捏火候的功力。全書超過30萬字,共103章。論時空跨度,都不算大,主要人物也就是那麼十幾個,讀起來脈絡清晰,主次分明,讀者總能知道故事的主線,人群的核心,甚至明白事件的因果,改革的走向。這當中的剪裁,取捨雖不能說件件恰到好處,但也做得相當妥貼,不曾在無謂處空耗筆墨,也沒有漏掉讀者最關心的細節。我還注意到,兩部長篇的標題只有4個字:放、飛、追、夢,都是動詞,而兩部作品從頭至尾也充滿動感。

  嚴格要求,《追夢》與《放飛》有個通病,邏輯思維嚴密,而形象描寫偏弱。好多場景,於人物活動、對話之餘,以形象生動的語言適當寫景狀物,交代神態、心態,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陸景春這個人物,塑造得較為成功,沒把他搞成“高、大、全”,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所以讀來有親切感、可信度。但結尾處作者“安排”他去中青年領導幹部培訓班脫產學習,本人覺得,這樣的處理,屬於敗筆。一方面,這不應該成為對一位改革者恰當的獎賞,另一方面,人們會對他可能離開教育系統而無限惋惜。他本人呢,難道甘心與壯志初酬,來路尚遠的教改大業說再見嗎?

  我願向萬千讀者推薦這部意境高遠,流韻無盡的美好故事。不光是學校的老師、學生,教育系統的領導,工作人員;還包括所有的家長、社區工作者、工人、農民。

  (本文作者潘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