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和中國中車在長沙成功舉辦中國工程科技論壇 聚焦運載裝備前沿技術

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訊(記者 李永華)11月13日,中國工程院和中國中車聯合主辦的“第30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運載裝備前沿技術發展論壇”在湖南長沙召開。中國工程院鍾志華院士、丁榮軍院士、劉友梅院士等14名院士在內的國內頂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我國裝備製造前沿技術。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鍾志華院士在致辭中表示,“不斷提升裝備智能化、集成化和數字化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是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工業體系的重要途徑。”其中,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十個重點領域,被給予了很高的重視,也是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戰略必爭之地。

北京交通大學賈利民教授認為,中國高鐵革命,導致了全球軌道交通的重新復甦,但是,要實現中國軌道交通引領全球,就要補足現在的短板,提高創新能力,提高保障能力。未來,能源、信息和材料領域與軌道交通的深度結合會導致整個行業的巨大變化。“沒有和材料、能源、信息領域的深度融合,軌道交通不可能有所發展”。賈利民說。

中國中車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目前已擁有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製造平臺,其一級子公司中車株洲所更是我國運載裝備製造業的重要成員,特別是在先進軌道交通核心技術研發領域方面保持領先地位。

中車株洲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馮江華介紹,2018年,株洲所自主研發的永磁牽引系統,完成30萬公里裝車運營考核,標誌著中國高鐵的永磁時代即將到來。與此同時,株洲所以軌道交通主業為依託,實施“同心多元”戰略,將核心技術延伸至新能源裝備、海洋船舶、深海機器人和特種裝備領域,結合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讓高端運載裝備更安全、更節能、更智能,助力中國運載裝備製造走向全球。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飛香在演講中提出,地下工程裝備是地下工程施工的關鍵,智能建造是發展方向,就是要實現地下工程建設的無人化施工、無人化建設。現在是朝著少人化在鐵路、公路隧道建設裡面,已經實現了少人化。不僅要智能,而且還要互聯,所謂智能就是要像一個機器人,互聯是每一個設備之間都要互聯互通,設備與人都要互聯互通。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易佳良、中國中車副總裁王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宋曉剛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