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的基礎教育,卻支撐起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美國怎麼做到的?

說到教育,往往會想到美國一流的大學高校,也會想到中國令人膽顫的高考制度。而談到中美教育的差異,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中國的少年們靠著超乎尋常的能力,特別在數學和統計方面,在國際大賽上頻頻摘取桂冠;而美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在各種測試中的成績常常低於平均值;

但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存在感不高,最近一份全球頂尖的100位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在網上流傳,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有那麼多華人科學家,但大部分留在了美國;而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獨步全球,美國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始終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

低水平的基礎教育,卻支撐起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美國怎麼做到的?

這不得不讓人發問,為什麼美國沒有中國這麼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卻能夠支撐起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吸引其他國家的優秀人才都去美進修工作?

美國的教育,有一點和中國不同的就是,美國教育,把教育背後的功利性目的掩藏的很好。不像中國很多家長和老師會很明確的表示,你現在好好讀書就是為了以後能夠找一份不用風出日曬,收入頗豐的工作。

美國的教育機構,會將其功利性放在教育背後,他們不會告訴學生你要學什麼,而是告訴他們怎樣去學,為什麼要去學。美國之所以基礎教育非常差,是因為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給予的教育主要是在引導和幫助孩子挖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點。

因此,為了挖掘和引導,在美國課堂裡,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老師很少給學生講解知識點,而是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低水平的基礎教育,卻支撐起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美國怎麼做到的?

這就意味著,美國的教育是一個觀察、發現、思考、辯論、體驗和領悟的過程,學生在這樣長時間的過程中,就能夠逐步掌握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尋找資料、得出結論的技巧和知識。

而在中國,這樣的學習方法是到上了大學才會有老師引導和教導的。這樣一比較,是不是覺得中國比美國,在學習方法教育上,慢了五到十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美國的孩子能夠很好地形成一種學習技巧和思維方式,而中國的孩子,大部分的,都是在老師一筆一劃的教導下,為了高考而努力刷題,也許記住的,只是單一題型的解決辦法。

低水平的基礎教育,卻支撐起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美國怎麼做到的?

這樣單純的知識記憶,也許能夠給孩子帶來紮實的基礎,但同樣也因此束縛了思想和思維,喪失了培養創新意識的機會。這很難靠大學四年來解決思維方式不夠靈活等問題,也讓很多中國學生喪失了對未知和科學探索的機會。

我們也許需要讓孩子更早的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將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用這個作為他們為之努力的動力,這樣中國科學領域的未來,才會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