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的視角(修改稿)

課堂觀察的視角(修改稿)

2018年10月8日 修改版

  一、教什麼

  1.教學目標:是否明確而恰當?

  2.核心知識:教師是否準確的把握了最有價值的核心知識和教學重點?

  3.內在聯繫:是否注意建立知識橫向或縱向聯繫,與生活聯繫?

  4.學科特點:是否體現了學科特點與本質?

  5.詳略得當: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講或不講、易混的細講並辨析?

  6.教學資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內外教學資源?

  7.學法指導:是否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

  二、怎麼教

  1.先學後教:能否通過預學,暴露學習中的問題?然後針對學生的問題有效教學?

  2.呈現方式:對於一個特定的教學內容是如何呈現給不同學生的?

  3.課堂提問:啟發式提問的次數,無效提問的次數?(填空式問答有多少?)

  4.示範操作:教師能否示範高水平操作行為?

  5.變式訓練:能否分層設計變式訓練題?

  6.當堂檢測:能否當堂檢測學習效果,及時反饋回授?

  7.平衡教學:能否將探究式教學與有意義接受式教學相結合?

  三、怎麼學

  1.指導預習:是否佈置學生預習和思考練習,從中發現學生的問題?

  2.學思結合:是否引導學生思考教學內容,並主動發現、提出問題?

  3.合作學習:形式、次數,是否有效組織、彙報交流、點撥指導?

  4.聆聽心聲:教師能否細心聆聽學生不同意見,靈活積極地回應?(動態生成新資源?)

  5.情境導入:是否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6.活動作業:學生活動、作業時間、內容、效果,活動的交流與指導。

  7.學法指導:

學生用工具、記筆記、抓要領、做小結、做對比等情況。

  四、學得如何

  1.目標達成:通過當堂檢測,檢查預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2.各有所得:全班不同水平的學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是否能瞭解、滿足學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4.時間空間:是否給學生創設必要的時空、進行獨立思考與實踐?

  5.問題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

  6.作業完成:老師分層佈置的作業,學生完成的程度。

  7.相異思維:

學生對同一問題有無獨特的思考和創見?

  五、信息技術運用

  1.豐富情境:是否創造了更豐富的教學情境,點燃學生的求知慾?

  2.促進理解:是否將知識形象化、動態化和可視化,促進學生理解?

  3.互補合理:技術與黑板互補,增大了學習的容量和空間?

  4.教師的教:是否恰當的運用技術提升了教學的效果?

  5.學生的學:依託技術是否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6.整合教材:利用技術是否對教材內容及資源實現有效整合、重組和再造?

  

7.拓寬邊界:使用技術是否實現學習的前置和課後的延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