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鏵山位於東平縣舊縣鄉東北方向,與平陰縣東阿鎮相鄰。是東平和平陰的分界線。尹村的秦氏節孝坊和楚霸王墓就在山下。

朝陽洞是鄉土東原之旅中迄今為止最難尋找的一處文保遺蹟,附近的村民對朝陽洞很熟悉,都能指出大體位置,但都很難說清上山的道路。經過多方打聽和詢問,終於確定了鏵山的具體位置。上山的路異常難走,多次掉頭往返,幾近放棄,但最終憑著直覺來到了鏵山腳下。朝陽洞在山北側,而我和朋友卻把車開到了山南側,沒辦法,只能多爬一段山路。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圖中右側的山就是鏵山。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迂迴到山北側,看到主峰面朝北的方向有一崖壁,朝陽洞或許就在這個崖壁上。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山谷裡的梯田。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在山的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直到看見崖壁下方由磚石壘起的平臺我才鬆了一口氣,沒有走錯方向。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平臺大概有百餘平米。幾個洞口赫然出現在眼前。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旗杆窩和建築遺蹟,可見當年這裡香火旺盛。

崖壁上共有三個洞穴,均為天然形成,中間為朝陽洞,左右兩側各一洞口,均與朝陽洞相連。

根據洞內三通石碑的記載,朝陽洞開鑿於萬曆年間,歷經幾百年不斷翻修,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鏵山主峰,我們可以南望東平湖,西望黃河,東望大寨山,雲翠山,北望東阿古城和新城。只可惜冬日霧霾嚴重,未能將美景盡收眼底。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朝陽洞為楷書,洞口剛剛被修繕過,洞口西側的石碑記載著捐款者的姓名。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與窄小的洞口相比,朝陽洞內部高大幽深,寬敞明亮。觀音像西側有一輔洞,可容納一人通過,但越往裡越窄,無法得知最終能達到什麼地方。

洞內有造像兩尊,根據洞內碑文記載,一為白衣大士觀音像,一為護法韋馱像。兩造像為明萬曆年間所雕,造像細膩逼真,栩栩如生。洞內還有明清所立的碑刻3方,一為“開山碑記”,二為“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鏵山朝陽洞白衣觀音記”,三為“阿邑鏵山佛洞碑記”。其它兩洞內無造像和碑記。1996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觀音像被塗了銀粉漆,韋馱像重新修復了頭部,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實在是遺憾。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觀音像為坐式,面北,右手撫膝,左手撫椅肘;頭戴巾,身披斜交大衣;面部上寬下窄。像高1.2米,寬0.75米。不知哪位好心人把觀音像塗了一層銀粉漆,是怕造像生鏽嗎?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韋馱像,面東,本無首,現頭部由後人拼接,結跏趺座,右手撫於凸腹上,左手握一物置於左膝上,領下垂佛珠,像高0.8米,寬0.46米。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從東側的山洞裡看韋馱像。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朝陽洞記》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開山碑記》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朝陽洞的頂部和造像上方均有開鑿加工的痕跡。

洞內散落著幾個柱礎石,可見當年這裡是被當做寺廟使用,和梯門溝壩村的華嚴洞是一樣的,具體可參見筆者的鄉土東原之華嚴洞造像。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洞口和上方開鑿的窗口,主要用來通風和採光。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朝陽洞左右兩側的山洞縱深較小,不適合開鑿和使用,所以並沒有其他的造像和石碑。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左側的輔洞與朝陽洞相連,一人彎腰可通過。

山南有碧霞元君祠,也是由天然石洞加工而成,洞口砌牆有門,洞前部較大,向內漸漸狹窄。前部高3米,向北深約20米。洞內有神臺,上供元君像,高1.7米,面目慈祥,端莊靜雅.除此之外,還有碑刻4方,最早為大清宣統四年“善士題名碑”。由於時間關係未到山南側的碧霞元君祠進行拍攝,希望下次能彌補遺憾。

中國古代民間典型的石窟寺,鏵山朝陽洞

回顧鄉土之旅,栲栳寺最後的看守人是個道士,司裡山摩崖造像有孔子和老子的造像,白佛山有三教寺,華嚴洞巖壁上題刻的“前藏合三教洞”。儒釋道在千百年的時間裡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傳播和發展,並滲透到民間文化的各個角落。這是中華文明兼容幷包的體現,這是大國襟懷,也是漢唐文明曾經影響全世界的根源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