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学校信息化的领导力

如何有效提升学校信息化的领导力

  一、正确理解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前提

  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深层次应用。通过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解,个人认为校长在学校应该扮演三个角色。

  ⑴教育信息化的践行者。校长要身体力行地运用信息化手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教师。

  ⑵教育信息化的评估者。校长要对学校的教育技术规划和评估进行考量,要对学校信息化投资进行系统思考,要将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考虑,要将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衔接。

  ⑶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热潮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关键,校长的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层次应用。

  此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还表现为敏锐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校实际管理中自觉修炼、积极践行的结果。提升领导力,贵在自觉,重在行动,在践行中反思。

  二、发挥个人及团队的影响力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

  一个好校长应该是一个睿智的学者,是一个有魄力和魅力的优秀者,是老师们学习的典范。除此之外,校长更需要将人们团结起来,将个人的才能、创造力和精力投注到团队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绝大多数校长处于相同的一个发展平台,但因硬件、软件的不断变革,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促使校长一个人无法应付和应对所出现的新状况。这时,就必须让自己去发挥个人的魅力去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让这支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去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帮助团队成员掌握教育信息化工作战略和方向,提高团队成员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胜任程度,使校长团队成员不偏离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以达到信息化的正常化开展。

  三、创新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保证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制度的创新。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现象依然存在,还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统筹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同时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很多教师还不适应这种变化,也不是很乐意地接收并付诸于行动。这就需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来进行约束和管理,才能使学校在实施信息化上既有目标,又有要求,既有检查,又有落实。校长要做好制度制定的策划者和谋略者,机制的建立既要有利于信息化的愿景的实现,又要有利于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机制应该是对实施过程的一种动态的管理,同时也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构建多种机制:“培训机制、评估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从实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使老师们在实施的过程体验成功感、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