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因一道美食,4000斤山茶籽剝殼無需花錢請人,全村人會搶著幫忙


近些天一直晴天,巖前村的村民戴喜榮忙著在山上採茶籽和曬茶籽果,鄰居和親戚都來幫戴喜榮家義務剝茶籽,100多袋的4000斤茶籽5天就給村民們剝完了,戴喜榮不需要支付村民任何費用,誰剝的茶籽殼歸誰就可以了,這是婺源的一道傳統美食有關。

巖前村位於江西省婺源縣賦春鎮,位於村莊南面的翀山有幾百畝的山茶林,因為山茶林有300年曆史了,產量一直不高,被荒廢了很多年,一些勤勞的村民就開荒這片山茶林,茶籽可以榨油,茶籽殼確是婺源一種傳統小吃灰汁果的重要製作材料,村民搶著義務剝殼的歷史也在300年以上。

在婺源農村每家每戶都會做灰汁果,灰汁果使用大米浸泡草木灰的汁水做成的婺源傳統小吃,茶籽殼就是草木灰的重要材料,這就需要每家都得儲備茶籽殼,去有山茶的人家義務剝殼就成了婺源一帶的鄉俗,這也給有山茶油的人家省去了很多人力。


近些天一直晴天,巖前村的村民戴喜榮忙著在山上採茶籽和曬茶籽果,鄰居和親戚都來幫戴喜榮家義務剝茶籽,100多袋的茶籽5天就給村民們剝完了,戴喜榮不需要支付村民任何費用,誰剝的茶籽殼歸誰就可以了,這是婺源的一個傳統。

11月份,只要天晴,在巖前村就可以看到自己提著籃子和袋子上門問需要剝茶籽的村民,一群人坐在太陽底下一邊聊天,一邊剝茶籽,每個人都會準備幾個袋子,剝的越多第二年灰汁果的這道小吃就可以多做幾次。

剝完的茶籽殼各自拿回家,有茶籽的村民也不用付工資給村民。

近些年,年輕人外出,山茶籽很多都荒在了山上,上山摘茶籽的人家越來越少,上門剝茶籽殼的人越來越多,戴喜榮的茶籽還沒曬裂,村民就上門問:"還有茶籽剝殼嗎?兒子過幾天回來想吃灰汁果。"灰汁果成了很多年輕人回家想吃的家鄉味道,村民只有抓緊挨家挨戶的問哪家有山茶籽可以剝。

"村裡的茶樹越來越少了,剝茶籽的人越拉越老,以後這樣的習俗也會慢慢消失。"戴喜榮感嘆,今天他在20多天摘了4000多斤茶籽,應該可以榨400斤油,只是村裡的茶樹普遍都三四米高了,以後要摘只能越爬越高,但是那時年紀也滿60了,怕是摘不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