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東漢末年自邢臺鉅鹿的黃巾三雄張角、張梁、張寶發起黃巾起義後,天下數定三國,烽火連天英雄輩出。

這個時期的邢臺人繼續在歷史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文采武略,黃巾集團、袁紹集團、曹魏集團中都留下了邢臺人的身影。從公侯到皇后,從將軍到謀士、名士、儒士,均不乏其人。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1、黃巾英雄集團(太平七張+一倉)

張角、張梁、張寶、張燕、張雷公、張牛角、張白騎、周倉

黃巾三雄

天公將軍--張角

鉅鹿人,黃巾起義的領導者、太平道教的創立者。中平元年(184),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震撼了東漢王朝的根基,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進而演變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時,它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領導的農民起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也奠定了道教今後主要在社會下層傳播、發展的歷史格局。

張角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人公將軍--張梁

鉅鹿(治今邢臺平鄉)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首領之一,張角的弟弟。中平元年(184)隨兄起義,號稱“人公將軍”。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將皇甫嵩進攻時,他率軍在廣宗(今邢臺威縣)進行反擊。後因警戒疏忽,遭到漢軍夜襲,兵敗身亡。

張梁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地公將軍--張寶

張寶(?-184),鉅鹿(治今邢臺平鄉)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首領之一,張角的弟弟。中平元年(184)隨兄張角起義,號稱“地公將軍”。後來張寶在曲陽(今河北晉州)被皇甫嵩、郭典擊敗,被殺。黃巾起義的據點在邢臺凌霄山,今遺址猶存,為河北省重點文物單位。

張寶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黑山英雄

黃巾軍主力被鎮壓後,河北各地農民仍紛紛響應,自立名號反抗朝廷,其中聚集在邢臺西部太行山區的黑山軍勢力最為強大,黑山又名青山,在邢臺市城西二十里,北朝時改名青山,黑山軍以邢臺為根據地,活動於癭陶、中丘、柏人、房子等地,堅持戰鬥20餘年,後被曹操收編。

張燕

黃巾軍的一支黑山軍的首領,原名褚燕,黑山軍駐地在今邢臺市青山(古名黑山),活動在太行山一帶,後投降曹操,被封平北將軍。黃巾起義期間,張燕聚合少年成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戰,後回到真定,部眾達到萬餘人。博陵人張牛角也率眾起事,自稱將兵從事,與張燕會合。張燕推舉張牛角為主帥,一起進攻癭陶。張牛角被弓箭射中,受傷而死,臨死前讓他的部下跟隨張燕,說:“一定要讓褚燕為主帥。”張牛角死後,大家一起擁戴張燕,於是他改姓張。張燕剽捍,敏捷過人,所以軍中稱他為飛燕。後來,他們的人漸漸增多,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各山谷都取得了聯繫,這一帶的小頭領孫輕、王當等,都帶著部眾加入張燕,部隊達到百萬,號稱黑山軍。漢靈帝無力征討,河北諸郡都遭受他們的侵擾。後來,張燕派人到京都投降,朝廷拜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今邢臺市內丘縣有張燕墓,為河北省重點文物單位。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張牛角

本名叫張焉,字品樸。鉅鹿張角的得意門徒,太平道36方渠帥之一。年輕時曾經販過私鹽,做過山賊,武功出眾,好抱打不平,為人豪爽講義氣。因為他販私鹽時總是帶著一個牛角號,一有情況就隨時用它通知自己的夥伴,所以大家都叫他張牛角,反而把他的本名忘了。他早年就參加了太平道,是教中三十六方大渠帥之一,也是太平道教主大賢良師張角的得意門徒。黑山軍的領袖之一。與當時乘黃巾之亂而起的褚燕聚眾起事,被褚燕推舉為首領,後來張牛角在攻擊癭陶(邢臺寧晉)的戰場上被箭射傷,不治身亡,臨死前召集部下,要求以褚燕為新領袖。後褚燕改姓張,即張燕。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張雷公,黑山軍首領之一,因聲大而為張雷公,張雷公率領的一支義軍駐紮在邢臺雷公山,今邢臺市黃寺鎮青山(黑山)附近有雷公廟紀念。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張白騎,黑山軍首領之一,本名張晟。因騎白馬,謂之為張白騎。白騎叛於弘農,馬騰校尉龐德隨騰徵之,破白騎於兩餚間。今邢臺市有白馬河傳說是為之紀念。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天下第一忠心之人--周倉

周倉,寓居邢臺市柏人縣(隆堯縣)堯山,黃巾起義時揭竿而起,為黃巾軍“地公將軍”張寶的部將,張寶死後,周倉和同是黃巾軍的裴元紹率部嘯聚山林。後來率部投奔關公,從此,周倉對關公忠心不二,矢志不移,跟隨關公南征北戰,屢立功勳,直到後來為關公殉節自盡,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忠心之人”,並被追諡“武烈候”、“忠義勇公”等。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2、河北袁紹集團中的邢臺三雄

田豐、文丑、顏良

勇冠三軍---文丑

文丑(?-200年),冀州南宮(邢臺南宮)人,中國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延津。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此段歷史描寫關羽斬文丑的故事,雖然並非歷史真相,卻廣泛流傳於後世。文丑的武力在三國眾將中排名前二十以內。

演義傳記

汜水關之戰時,顏良、文丑催軍未回,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嘆息[1]。孫堅私藏玉璽被袁紹識破,顏良、文丑與程普、黃蓋、韓當拔劍掣刀相對[2]。袁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關純欲行刺,文丑斬之。磐河一戰,文丑連敗數將,差點擒獲公孫瓚,與趙雲大戰60回合不分勝負[3],隨後與顏良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曹袁交兵,先鋒顏良攻白馬被斬,文丑領軍為其報仇,據延津挑戰曹操,卻中餌敵之計而軍亂,文丑挺身獨戰,射退張遼,與徐晃大戰三十合不分勝敗,追擊中正遇關羽,戰不三合,心怯欲走,被關羽趕上斬於馬下

歷史評價

孔融:“顏良、文丑,勇冠三軍。”

荀彧:“顏良、文丑,匹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也。”

陸游:“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勇冠三軍--顏良

顏良(?-200年),冀州堂陽(邢臺新河)閆仙莊人,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199),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精卒十萬,準備攻許(今河南許昌);次年(200)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被關羽擊斬。顏良武力在三國時代排名前二十以內。

評價:

孔融:“顏良、文丑,勇冠三軍。”

荀彧:“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也。”

沮授:“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

顏之推:“齊有顏涿聚,趙有顏最,漢末有顏良,宋有顏延之,並處將軍之任,竟以顛覆。”

陸游:“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河北謀士--田豐

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今邢臺鉅鹿一帶)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後,田豐被袁紹殺害。專家評價田豐智謀在三國時代排名第六。

評價:

曹操:“向使紹用田別駕計,尚未可知也。 ”

孔融:“田豐、許攸,智言之士也,為之謀。”

荀彧:“田豐剛而犯上。”

孫盛:“觀田豐、沮授之謀,雖良、平何以過之?故君貴審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則伯王之業隆;臣奉暗後,則覆亡之禍至。存亡榮辱,常必由茲。豐知紹將敗,敗則己必死,甘冒虎口,以盡忠規。烈士之於所事,慮不存己。夫諸侯之臣,義有去就。況豐與紹非純臣乎?《詩》雲:‘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言去邦,就有道可也。”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遊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羅貫中:

鉅鹿田元皓,天姿邁等倫。周朝齊八士,殷室配三仁。

直諫幹袁紹,忠心救兆民。堪嗟牢內死,黃土蓋麒麟。

昨朝沮授軍中失,今日田豐獄內亡。

河北棟樑皆折斷,本初焉不喪家邦!

誠如羅貫中所言,袁紹賴以為命的邢臺三雄田豐、文丑、顏良由於袁紹自己的失誤皆被送命,也註定了袁紹河北集團的覆滅,“河北棟樑皆折斷,本初焉不喪家邦!”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3、曹魏集團中的邢臺精英

陽平太守---李孚

李孚,字子憲,鉅鹿郡(邢臺鉅鹿)人,建安中,袁尚領冀州,以孚為主簿。太祖進攻譚,譚戰死。孚還城,城中雖必降,尚擾亂未安。孚權宜欲得見太祖,乃騎詣牙門,稱冀州主簿李孚欲口白密事。太祖見之,孚叩頭謝。太祖問其所白,孚言“今城中強弱相陵,心皆不定,以為宜令新降為內所識信者宣傳明教。”公謂孚曰:“卿便還宣之。”孚跪請教,公曰:“便以卿意宣也。”孚還入城,宣教“各安故業,不得相侵陵。”城中以安,乃還報命,公以孚為良足用也。會為所間,裁署冗散。出守解長,名為嚴能。

於魏武攻陷南皮時,投誠,入城宣教。稍遷至司隸校尉,時年七十餘矣,終於陽平太守。

歷史評價:

《魏略》:其於精斷無衰,而術略不損於故。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文武全才--崔琰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邢臺清河縣東北)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對他也很敬畏。建安二十一年(216),崔琰在給楊訓的書信中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曹操認為此句有不遜之意,因而將崔琰下獄,不久崔琰即被曹操賜死。

歷史評價

曹操:“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

陳壽:“崔琰高格最優,鮑勳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溫,自非兼才,疇克備諸!”

袁宏:“崔生高朗,折而不撓,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後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璽,君臣易位,則崔生所以不與,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賢玉摧於前,來哲攘袂於後,豈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嚴從:“崔子矯然,植青松之操,鯁詞直對,則左右失容,捐生取義,千載稱美,雖遇讒譖,藎亦其素志矣。”《先賢行狀》:“琰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載,委授銓衡,總齊清議,十有餘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歸高,天下稱平。 ”

《魏略》:明帝時,崔林嘗與司空陳群共論冀州人士,稱琰為首。群以“智不存身”貶之。林曰:“大丈夫為有邂逅耳,即如卿諸人,良足貴乎!”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曹魏司空--崔林

崔林(?-244)字德儒,清河東武(今邢臺清河縣東北)人。崔琰從弟。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為塢長,後來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時,為幽州刺史、大鴻臚、司隸校尉。魏明帝時,升任司空,封安陽亭侯,後進封安陽鄉侯。正始五年(244)卒,諡孝侯。

歷史評價

孟康:“竊見司隸校尉崔林,稟自然之正性,體高雅之弘量。論其所長以比古人,忠直不回則史魚之儔,清儉守約則季文之匹也。牧守州郡,所在而治,及為外司,萬里肅齊,誠臺輔之妙器,袞職之良才也。”

《三國志·崔林傳》:“林為政推誠,簡存大體,是以去後每輒見思”、“崔林簡樸知能。”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司空長史--房景伯

房景伯,字良暉,房法壽族子,清河東武城人(今邢臺市清河縣)也。祖元慶,仕宋。歷七郡太守,後為沈文秀青州建威府司馬。景伯生於桑乾,少喪父,以孝聞。家貧,傭書自給,養母甚謹。尚書盧陽烏稱之於李衝。衝時典選,拔為奉朝請。累遷齊州輔國長史。會刺史亡,敕行州事。政存寬簡,百姓安之。後除清河太守。郡人劉簡武曾失禮於景伯,聞其臨郡,闔家逃亡。景伯督切屬縣,追捕禽之。即署其子為西曹掾,令喻山賊。賊以景伯不念舊惡,一時俱下,論者稱之。舊制,守令六年為限。限滿將代,郡人韓靈和等三百餘人表訴乞留,復加二載。後為司空長史,以母疾去官。

景伯性復淳和。涉獵經史,諸弟宗之,如事嚴親。及弟亡,蔬食終喪,期不內御,憂毀之容,有如居重。其次弟景先亡,其幼弟景遠期年哭臨,亦不內寢。鄉里為之語曰:“有義有禮,房家兄弟。”廷尉卿崔光韶好標榜人物,無所推尚,每雲景伯有士大夫之行業。及母亡,景伯居喪,不食鹽菜。因此遂為水病,積年不愈。卒於家,贈左將軍、齊州刺史。

房景伯教育不孝子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廣陵亭侯--孟康

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今邢臺市廣宗縣)人,孟康為三國曹魏時著名學者,精通地理、天文、小學,黃初中為散騎侍郎,正始中出為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入為中書令,轉中書監,封廣陵亭侯。有《漢書音義》若干卷,《老子注》二卷。

魏文帝黃初(200~226)年間為散騎侍郎。魏齊王正始(240~249)年間出任弘農郡典農校尉,到任後,廉潔奉公,揚善惜弱,平息獄訴,順從民意,為民謀利。每逢春季,常把二百多郡吏的四分之一遣休。他答應過的事從不過夜,常出巡,但從不擾民。出行時常令吏卒帶上鐮刀割草餵馬,不住驛站,而露宿樹下。若遇舊友來訪問,花費自出。如此恩澤治理,吏民無不讚揚歌頌者。魏齊王嘉平(249~254)末年,調任渤海太守,不久調回朝廷任中書令,後轉作中書監,封為廣陵亭侯。著有《漢書音義》九卷,《老子孟氏注》二卷,均收入《隋書

·經籍志》。

曹魏名將、高唐亭侯---朱靈

朱靈(?—220年),字文博,冀州清河(今邢臺清河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初為袁紹部將,曹操徵陶謙時,袁紹使朱靈都督三營軍隊以助曹操,搏戰有功。戰後袁紹所遣之諸將各各罷歸,惟有朱靈道:「我觀人可謂多矣,無一人能比曹公,這才是真明主啊。今既已相遇,我還要求甚麼呢?」於是留而不返。他所帶領的士卒俱傾慕曹操,亦隨朱靈留下。朱靈後為良將,與劉備、路昭邀擊袁術於下邳北;從征馬超、韓遂、張魯、孫權,多有功勳。其名僅亞於徐晃等,官至後將軍,封高唐亭侯。死後諡曰威侯。

歷史評價

陳壽:“靈後遂為好將,名亞晃等。”

曹丕:“將軍佐命先帝,典兵歷年,威過方、邵,功逾絳、灌。圖籍所美,何以加焉?”

王歆:“觀靈之所為,設非好將,亦仁人志士,可為之拍案一讚。而於禁傳中,說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不識何故,或彼朱靈非此朱靈耶?文帝衣錦夜行語,是愛將之道也。”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曹魏尚書--王經

王經,字彥緯,冀州清河郡人,三國時代曹魏大臣。農民出身,因得到同鄉崔林的賞識,被提拔任官。其母說他太快出頭會不吉利,但他平步青雲,歷任江夏太守、雍州刺史。255年,蜀將姜維攻入隴西郡時,他率軍出狄道城迎擊蜀軍,卻被擊敗。被包圍在城中,陷入窮途末路的境況。幸虧得到大將陳泰和鄧艾的援助,合力擊破姜維,才脫險。此後,他被朝廷召回。不久遷司隸校尉、尚書。260年,魏帝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提出進討司馬昭的計劃。王經進諫,但曹髦不聽。曹髦被殺之日,王經因為沒向司馬昭告急,而和其母一同被逮捕並被處死。

人物評價

袁宏:“烈烈王生,知死不撓。求仁不遠,期在忠孝。”

李冶:“沈、業以洩謀為奸賊,則王經之不洩,信為有魏之忠臣矣。昭是以恨經而殺之,則是賊殺魏之忠臣也,夫忠臣之死於賊,則死於王事者也。於斯時也,魏之國如綴旒,魏之主如委裘,誠不暇於甄錄已死之人也,然其秉董狐之筆者,可不特為一傳,以勸後世人乎?或謂經之行跡不多見,自不足以立傳,曰:‘君子之為己為人為天下,必待世閒之可稱美者,載諸一身而無孑遺,然後為得哉,雖聖人亦不能爾,而謂君子者能之耶,觀專車之骨,則防風氏之長為可知。’魏史不為經傳,過矣!雖然魏史不傳王經,晉史為傳沈等,而千載而下,終不能廢經之美,而沈等之臭惡,借東海之波,亦莫得而濯之。”

羅貫中:“漢初誇伏劍,漢末見王經:真烈心無異,堅剛志更清。節如泰華重,命似鴻毛輕。母子聲名在,應同天地傾。”

蔡東藩:“惟王經見危授命,始則進諫,繼則抗逆,身雖被戮,名獨流芳,而經母亦含笑就刑,賢母忠臣,並傳千古,以視成濟之為虎作倀,亦夷三族。其相去為何如乎?”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曹魏博士--張揖

張揖,古漢語訓詁學者,字稚讓,東漢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人。曹魏明帝太和年間,官至博士。所著《廣雅》十卷,共一萬八千一百五十字,體例篇目依照《爾雅》,字按意義分類相聚,釋義多用同義相釋的方法。因博採經書箋註及《三蒼》、《方言》、《說文解字》等書增廣補充,故名《廣雅》,是研究古代漢語詞彙和訓詁的重要著作,《廣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所著《埤蒼》三卷,是研究古代語言文字的專著。還著有《古今字詁》。《隋書·舊唐書·經籍志》並稱三卷。《埤蒼》和《古今字詁》均已亡佚。還著有《司馬相如注》一卷、《錯誤字諟》一卷、《難字》一卷。傳附《魏書·江式傳》。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三國隱士--張臶

張臶,字子明,三國時期鉅鹿人,漢魏間隱士。少遊太學,通訓詁、讖諱之學。後歸鄉里。漢獻帝即位,數闢之,不應。建安中,移居上黨,幷州牧高幹奏授樂平令,不就而遁,居常山講學,又遷居任縣。曹操為丞相,闢之,亦不應。魏明帝太和中,詔求隱學之士,郡中屢舉,以老病不行。齊王芳正始元年(240),援琴而歌,作詩二篇,旬日而卒。年一百五歲。次年,王肅為廣平太守,下教遣吏存問其家。其詩佚。他活了105歲,是有可靠記載的三國時期最長壽的人。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無私清官--時苗

時苗(150-220年),字德胄,東漢末年河北鉅鹿(今河北邢臺平鄉)人。據《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他少清白,為人疾惡。建安中,入丞相府,被曹操任為壽春令。他為政令行風靡,不事權貴,與常林、吉茂和沐並四人以清介聞名。

當初,時苗為官上任時,乘坐一輛牛車來壽春。一年過後,母牛生一小犢。卸任後,群吏說:“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力勸將牛犢帶走。但他卻說:“令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當地民眾父老雖“攀轅臥轍”,時苗還是執意留犢而去。當時,人們都認為他偏激,然而,時苗卻因此而聞名天下。後任太官令,為令數年,不肅而治,官至典農中郎將。後因不滿曹操專權朝政,棄官歸隱,正始年間病卒,年70餘。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時苗為官清廉,亦把小牛飲水之池取名為“留犢池”,又在牛犢棲身地建起“留犢坊”。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知州趙宗順從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時公,因稱時公祠或“留犢祠”,池、祠之間的街巷曰“留犢祠巷”。

蘇軾、張軏、湯鼐和王九思等也都為時苗留下讚美詩句。明張軏《留犢池詩》雲:“來一牛來去一牛,清風高節至今留。”湯鼐《留犢池》詩曰:“漫說池湮不記年,開池今見郡候賢。愛民政高向時著,留犢名從去後傳。”尤其是明壽州主事董豫所作的《留犢池》一詩,讀來令人深思。

“去任無慚到任時,獨留一犢飲斯池。

廉名不持當時重,遺愛能令去後思。

千載清風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

停驂幾度池邊立,漫剔蒼苔誦勒詩。”

壽春令時苗為官司時“有私牛於官舍產犢,及遷而留之”,為後人留下了為官清廉的千古佳話,其“來時本無此犢,犢為淮南所生有也”的無私品質,實為居官知恥的典範。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文德皇后--郭女王

郭女王(184年4月8日-235年3月14日),即文德郭皇后,字女王,有智數,性儉約,魏文帝曹丕的夫人,曹魏王朝第一位皇后,

郭女王是安平廣宗(今邢臺市廣宗縣)人,祖上世代為長吏,她的父親郭永在東漢末年官至南郡太守,母親董氏,即堂陽君,長兄郭浮為高唐令。郭女王出生於漢中平元年三月初十(公元184年4月8日),其生而有異象。據說她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言談舉止,因此父親很是看重,曾感嘆道:“此乃吾女中王也。”說她有“女中王”的氣度,便在閨名之外,為她取字為“女王”。

郭氏少年時父母雙亡,喪亂流離,29歲時被比她小3歲的曹丕納為妾,深得寵遇,然而始終沒有生下子女。後來曹丕即位魏王,冊封郭氏為魏王夫人。曹魏建立,拜為貴嬪,位次皇后。

黃初三年九月初九,曹丕在許昌立她為後。郭女王做了四年的皇后,後曹丕病篤駕崩,由太子曹睿繼位,郭女王成為皇太后。八年後逝世,諡曰“文德皇后”,葬於魏文帝首陽陵西側。

歷史評價曹睿:“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嬪周,聖善彌光,既多受祉,享國延長。哀哀慈妣,興化閏房,龍飛紫極,作合聖皇,不虞中年,暴罹災殃。愍予小子,煢煢摧傷,魂雖永逝,定省曷望?嗚呼哀哉!”

《魏書》:“性儉約,不好音樂,常慕漢明德馬後之為人。”

《三國志》:“魏后妃之家,雖雲富貴,未有若衰漢乘非其據,宰割朝政者也。鑑往易軌,於斯為美。追觀陳群之議,棧潛之論,適足以為百王之規典,垂憲範乎後葉矣。”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觀津千戶侯--郭表

郭表,郭女王將堂兄郭表,繼為父親的嗣子,並封郭表為奉車都尉。後封觀津千戶侯。

順平侯--趙雲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郡治元氏)人。一說為臨城縣人,一說為正定縣人,兩縣均屬於常山郡,姑妄存之待考,《三國演義》小說中說其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然而歷史上的趙雲並非五虎上將。

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諡趙雲,姜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諡趙雲為順平侯。四川重慶知府和正定總兵聯手鐫立的《順平侯趙雲故里》石碑,刻立於邢臺市臨城縣。

三國時代的邢臺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