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堡縣張家墕村:深山土雞“叫得響”

吳堡縣張家墕村:深山土雞“叫得響”

地處307國道兩側的吳堡縣宋家川街道辦事處張家墕村,是該縣66個貧困村之一。在過去,村民們大多以種植鐵桿莊稼為生,在人均耕地不足7.1畝、低效農作物佔比大的窘境下,對土地無比依戀的張家墕村人,卻長期難以得到土地的饋贈,只能紛紛外出打工。

2018年3月,榆林市委辦公室駐村工作隊來到了張家墕村。只有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駐村工作隊思路清晰:必須增強村集體經濟益貧帶貧作用。

吳堡縣張家墕村:深山土雞“叫得響”

駐村工作隊和村民現場考察被流轉土地狀況

此時,發展什麼最合適,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村集體剛好有一片35畝的撂荒土地,又離農戶的聚集區比較遠,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張家墕村黨支部書記張丕高坦言,村裡之所以窮,產業不興,經濟沒有支撐是主要原因。

儘管窮,可張家墕村一直就有養雞的傳統,於是大家一拍即合,選準了生態效益好、市場前景可觀的散養土雞產業。同年4月,市委辦駐村工作隊赴延安市延長縣“二海”養殖合作社取經歸來後,與縣畜牧局對接項目。

吳堡縣張家墕村:深山土雞“叫得響”

張家墕村散養土雞場一角

很快,佔地16畝、發電量為200kW的光伏發電站在陽光下熠熠生光,一座總投資70萬元的散養土雞場在張家墕村的山頭建起,養殖土雞2200只。

藍天白雲下,山峁溝壑間,44座白牆藍頂的現代化雞舍整齊分佈,三五成群的土雞在樹林裡自由行走、覓食。和村裡的貧困戶張方成、張丙申一樣,駐村工作隊員高鑫鑫也當起了“雞倌”,不過,他還是市委辦的“技術特派員”。

吳堡縣張家墕村:深山土雞“叫得響”

駐村隊員高鑫鑫在整理加工好的飼料

套上雨靴、踩著泥濘鑽進低矮的雞棚,高鑫鑫將事先準備好的穀物、玉米,在雞場拋灑;給雞的飲用水、圈舍、料槽消毒……儘管已進初冬,但一番忙碌下來,他的額頭仍綴滿了細密的汗珠。

一年多的駐村經歷,讓高鑫鑫變身養殖肉雞的土專家。“這個季節正是雞苗是最脆弱的時候,最怕下雨、變天氣,我得很早就要起來給它們測溫度、做防疫、上飼料。最近天氣漸冷,我們在雞場裡面安裝了取暖燈泡,每天照射兩三個小時。”高鑫鑫說,為解決技術難題,他一方面向保種場、防疫部門請教,一方面買回相關書籍和音像資料學習,自己琢磨透以後再給養雞戶傳授。

吳堡縣張家墕村:深山土雞“叫得響”

貧困村民在養雞場掙上工資

49歲的張周平是村裡的6戶養雞戶之一。“去年10月,聽說村裡給貧困戶免費修雞舍、送雞苗,我就積極響應工作隊的號召,將家裡的一處荒廢老宅子利用起來養了50只雞,每天只要喂兩次純糧食飼料,還不影響種地,通過養雞,我已經增收了5000多元。”張周平樂滋滋地說。

為了保障土雞、雞蛋的品質,駐村工作隊將從村民處收購回來的玉米、黑豆、紅棗、麩皮等加工成飼料進行餵養。由於精細化飼養,加上環境無汙染、雞苗成活率高,肉雞和雞蛋品質較好,產品銷售供不應求。截至目前,雞場已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5萬元,其中收入的70%面向全村70戶127名貧困戶固定分紅。

吳堡縣張家墕村:深山土雞“叫得響”

駐村工作隊為縣敬老院送土雞

就在上個月,駐村工作隊同村四支隊伍為縣敬老院的38名五保、孤寡老人送上了土雞肉,以此鼓勵社會各類主體參與養老扶貧。

集體經濟厚實了,脫貧底氣上來了。2019年, 張家墕村與吳堡縣一道“脫貧摘帽”,散養土雞場在全村脫貧中貢獻的力量超過了“半壁江山”。下一步,工作隊還將繼續圍繞產業“做文章”,種植300至500畝的花椒,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選準產業、做實產業,就不愁富不了。”如今, 張家墕村幹部和群眾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