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东*百姓民居

老门东*百姓民居


南京的老门东是最近几年开发的旅游景点,把中华门城墙里面的一片民居拆掉一些,留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江南明清房子,然后加以改造,整体规划,就成了新的开发区,商业区。彩色的灯光映衬出古色古香的房子,装饰纹样,游人如织,商店生意极佳,尹氏汤包都比城里贵三块钱,外地人看热闹,一把头的生意,鸭油酥烧饼排长队。

有一天我在钓鱼台下车,专门找一米多宽的小巷当转,整个南京城,这样的原生态民居已经只剩下这一小片了,让我好一阵子高兴,我终于看到这里的老南京人,依旧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照样遛鸟,照样聚在一起说南京白局,照样养猫养狗,种花种菜,活的有滋有味,多大的事都烦不了。

老门东*百姓民居

从大百花巷进去,就看见有一处古建筑正在整修,院子里堆着不少拆下来的木料,老电线像蜘蛛网一样乱拉,对于这样的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防火是最重要的,虽然夫子庙的房子都有马头墙隔离,但是这里太拥挤了,所以要整修。我出于职业的兴趣,进去看他们如何整修,忍不住也插上两句话。大梁和立柱都已经腐朽了,虽然窗棂格可以拿杉木做新的,可承重的部分仍然需要加固,这种房子有很多都有白蚂蚁,估计要偷梁换柱,动大手术,才能保存住原来的结构和外观,古建筑的翻新,要修旧如旧,要动不少脑筋。

老门东*百姓民居

再往前面走,就是安徽泾县会所,门头上面的砖雕很精美,旁边放着一对石鼓,石水槽可以饮马。门旁边有一棵水杉树,好粗,估计有百年历史。夫子庙是闹市区,安徽人在南京一直很有势力,其实我们南京话和皖南话很相似,当年朱洪武打到南京来带来不少人,影响到南京的方言,所以南京虽然是江南古都,可语言不属于吴语系,苏北隔了一条江,发音系统语言结构也和南京不一样。就是现在,很多安徽人都喜欢到南京来买房,芜湖,马鞍山到南京都很方便,他们情愿在南京买一个小套房也不愿意在合肥买大套,南京有凝聚力。

老门东*百姓民居

小巷当七拐八拐,眼看就要没路可走了,我随口问了坐在门口闲聊的老杆子,“阿走的通啊?”他们马上就说;“当然通啊,条条道路通罗马”看看,南京土人也懂国际地理。

我喜欢到人家院子里看,反正院门是开着的,结果看到里面有一口井,里面有水,很清,南京的地下水位比较高,不到两米就出水了,旁边有一排水池,估计是几家人合用,分开来算水费。那口井现在仍然在使用,要省不少水费,南京的水质很好,井里的的水是可以饮用。

老门东*百姓民居

明清江南民居是尖顶,木椽子上面铺旺砖,然后再盖瓦。东暖夏凉,地上铺的地砖,防滑吸潮,天井里可以种花养鸟,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我有个同学住在城南,结婚的时候想吊个天花,就拿铅丝打格子,然后糊白纸,就蛮好看了。

走这样的小巷当,和他们老南京人聊天也是一大乐趣,看见人家门口蹬着个猫,忍不住就上去玩猫,和猫主人聊天。讲述我家的虎皮猫,身上长跳蚤,搞得我一家腿上全是红包。看见人家用泡沫盒种葱,蒜,韭菜,菊花脑,就和人家十里八搭的夸人家有生活趣味。这样的人文环境,只有在那种小巷当里才有的亲热劲。

老门东*百姓民居

穿过小百花巷,到了旋子巷,路过煤灰堆,到糖坊廊转了一圈,然后过朱雀桥,来到老门东,今天是周六,天气凉爽,很多小情侣,外地人,旅行团到老门东,熙熙攘攘,真热闹。

不可否认,老门东的创意和运作是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分散了夫子庙的人流,也让外地人和江南民居有亲密接触,可以肯定的说,随着商业利益的驱动,很快钓鱼台这带也将被改造,拆迁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多少年来城南老原住民就会给扫地出门,和谐安定的居住环境就会彻底消失。房子很容易就盖起来了,而人文景观是最难保护的,老房子,老院子没有了,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失去了依托。非物质文化不是让剪纸艺人现场表演,扎灯的家庭保留传统的工艺,而是一个整体环境,,人文景观是最难保护的,北京不许再拆四合院了,上海也给民国别墅编档案,南京的民居历史更加悠久,要好好珍惜,这是南京的灵魂。

老门东*百姓民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