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脫貧致富“連心橋”——廣東幫扶廣西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紀實

同飲珠江水,兩廣一家親。

  按照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部署,廣東省對口幫扶廣西百色、河池等貧困地區。近年來,兩省區按照“廣西所需、廣東所能”原則,積極探索創新“縣縣、鄉鄉、村村和村企”等結對幫扶模式,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架起一座座脫貧致富“連心橋”。

產業幫扶“摘窮帽”

  深秋時節,百色市田林縣潞城瑤族鄉旺吉村良種油茶產業示範基地裡,滿山油茶碩果累累。“油茶明年將迎來盛產期,預計年利潤達700多萬元。”潞城瑤族鄉鄉長鄧雲華說。

  田林是廣西油茶重點產區,以前因油茶品種差,掛果週期長產量低,經濟效益不高。2017年,深圳市光明區支持1000萬元,推進田林油茶品改,建設2600畝良種油茶產業示範基地,在山區建起了“綠色銀行”。

  在百色市凌雲縣下甲鎮加西村,村民把土地都種上了桑葉,整齊劃一的大蠶房立在田間地頭。得益於深圳市鹽田區幫扶,“種桑養蠶能致富”成為村民的共識。“今年大家收益都不錯,期待明年有更好的收成。”加西村村委副主任勞守凡一邊打理蠶房一邊說。

  “凌雲脫貧‘產業經’,概括為‘三張葉子一隻雞’,桑葉便是‘三張葉子’之一。”凌雲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縣長黃鳳萍告訴記者,2017年以來,鹽田區投入2130萬元,為凌雲建起532間標準蠶房,助力5863戶蠶農甩掉“窮帽子”。如今,凌雲縣桑蠶產值達2.14億元。

  “‘圳’在扶貧惠河池,天峨有李出深山。”在深圳市舉辦的河池市天峨縣龍灘珍珠李專場推介會上,天峨縣14家龍灘珍珠李合作社、家庭農場及企業參加推介,現場成交420萬元,另達成多項長期收購協議。

  遠在深山如何發展產業?通過“基地+農戶+電商+物流”形式,充分發揮市場、技術優勢,盤活天峨產業資源,牽引當地大批特色農產品到深圳進行推介,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產業扶貧協作,帶動天峨產業成特色、上規模。

  廣東省東莞市投入1300多萬元,幫扶天峨縣教育事業、產業開發、勞務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談起廣東幫扶帶來的變化,向陽鎮燕來村村委委員李運算如數家珍:“50戶整體立面裝修,1000多米河道改造,旅遊景點、步道硬化……如今,家家戶戶吃上了‘旅遊飯’。”

  深圳市依託巴馬瑤族自治縣生態長壽資源,結合深圳健康產業發展優勢,建設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圍繞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三個核心業態,發展天然飲用水、長壽食品、健康醫養、生物科技、特色醫藥等七大產業,為巴馬縣脫貧攻堅注入新動力。

就業幫扶“富口袋”

  “工廠就在家門口,來這裡工作方便多了。”河池市東蘭縣三石鎮弄美村彭秀勤搬到向陽新城後,到附近一家電子公司上班,每天朝九晚五,收入穩定,往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轉身成為城裡人。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曾是地處大石山區的東蘭縣易地扶貧搬遷村落的寫照。為讓群眾搬出深山、擺脫貧困,東蘭縣投入6.98億元,建設2.1平方公里的向陽新城,安置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腳下泥土的厚度,就是心中真情的深度。”2017年初,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幹部陳毅強到東蘭縣掛職。他用半年時間跑遍14個鄉鎮73個貧困村,探索出“字母扶貧車間”模式,形成“1+13N+2”架構。在龍華區幫扶下,向陽新城易地搬遷安置點“扶貧大車間”建成,安排500人就業。

  學會一種技能,帶富一個家庭。深圳市光明區發揮田林縣勞動力優勢,在田林開辦兩家企業和11個“扶貧車間”,吸納235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如今大部分已脫貧摘帽。

  雷玉天家住田林縣樂裡鎮弄平村,“扶貧車間”的工作令他“非常滿意”。“農忙時在家幹活,農閒時就過來做工,計件領工資,每月能掙1000多元補貼。”雷玉天說,上班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孩子,一舉多得。

  留守兒童有陪伴,空巢老人有依靠,留守婦女有工作,扶貧產業有發展……百色、河池等貧困山區的“扶貧車間”如一列列火車,載著群眾在脫貧致富道路上奔馳向前。

健康幫扶“輸血液”

  “檢查、診斷,不用來回跑幾個部門。不住院也可以報銷醫藥費,方便實惠。”近日,凌雲縣玉洪瑤族鄉貧困戶張大爺拿到慢性病卡後,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為預防群眾因病致貧,深圳市鹽田區著力援助凌雲縣健康醫療脫貧。鹽田區人民醫院、深圳兒童醫院派出8名專家,到凌雲縣人民醫院幫扶醫院建設,開展集中門診和特殊慢性病義診,向群眾普及醫學常識。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巴馬縣因病致貧、返貧比例高達14%。深圳市投資830萬元,在巴馬實施高發疾病遺傳病出生缺陷防治項目、兒童精準營養改善項目和地方遺傳病防治項目,共完成6萬名青少年地中海貧血篩查,為1.7萬名嬰幼兒發放“營養包”,阻斷“因病致貧”代際相傳。

  深圳市大鵬新區在巴馬建設華大健康長壽研究院,為巴馬建設地中海貧血防治在線數據庫,並在大鵬國家基因庫單獨設立“巴馬地貧樣本庫”,實現巴馬地中海貧血防控數字化管理。

  2017年9月,深圳市龍華區中心醫院主任醫師冷有旭,作為第一批醫療隊員駐點東蘭,幫扶東蘭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建設。冷有旭堅持每天巡查病房,碰到重大手術親自上臺,手把手指導科室醫生。如今,東蘭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成功開展了17項新手術,科室診療水平大幅提高。

  龍華區中心醫院還採用“導師制”模式,通過手術示教、疑難病例討論、提供進修機會等方式,開展智慧醫療幫扶和骨幹人才培養,為東蘭縣打造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教育幫扶“斬窮根”

  兩棟嶄新的4層教學樓,運動場地面紅綠相間,校園道路乾淨整潔,每層樓的“植物角”養著各種花草和蔬菜……田林縣光明幼兒園內,環境溫馨宜人。

  光明幼兒園是深圳市光明區幫扶提升田林縣幼兒教育力量的一個縮影。2017年至今,深圳共投資2418萬元,在田林實施9個教育工程項目,解決8個鄉鎮8個易地搬遷安置點2195戶家庭適齡兒童的教育保障問題。

  “以前農村孩子基本沒幼兒園可上,現在我們大山裡也有幼兒園了!”說起村裡新建設的幼兒園,凌雲縣朝裡鄉六作村村民黃大生激動不已。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深圳市鹽田區幫扶凌雲縣新建了4所幼兒園,移民搬遷戶和周邊居民子女就近入學問題迎刃而解。

  今年9月,東蘭縣龍華高科技產業園旁的東蘭深圳小學正式招生。作為“扶貧車間”配套項目,這所小學全面投入使用後可提供1620個學位,有效緩解73個貧困村孩子“上學難”問題。

  “窮不讀書,窮根難除;富不讀書,富不長久。”東蘭縣縣委書記黃賢昌說,長期以來,大山裡的孩子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廣東教育幫扶帶來的實惠,為山區貧困兒童帶來了希望之光。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