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爺為啥不待見英使馬戛爾尼?

溫永徵


在1793年,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訪問,出訪的名義是給大清乾隆皇帝祝壽,實際更深層的目的是與清政府談判通商,並尋求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但這次的訪問並未讓兩國建立通商,可以說是以失敗而告終。而且乾隆皇帝對以馬戛爾尼為首的英國使團並沒有什麼好感,那他們這次的訪問為什麼會失敗呢,乾隆皇帝又為何不待見馬戛爾尼使團的一行人?

馬戛爾尼訪華的原因

大海航時代到來後,歐洲很多國家爭先恐後的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到了18世紀末,歐洲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就非英國莫屬了。英國當時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英國也是最早一個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經濟飛速發展,在全球的貿易也擴張很快。為了增加新的商品市場,提高貿易量,於是英國人就把目光投向了身處遙遠東方的中國。

當時的歐洲人還對東方的中國充滿美好幻想,他們認為中國還是馬可波羅筆下那個發達和繁華的國度,是一個理性和文明的國家。所以,英國人很希望來中國並與之建立貿易關係。

乾隆為何不待見馬戛爾尼使團,馬戛爾尼此次訪華為何會失敗

首先是禮儀之爭

馬戛爾尼一行人在1973年來到大清的時候,當時的大清還是以“天朝上國”自居,將其他國家的使團都認為是來華進貢的朝貢小國。遠在天涯海角的英國人,當然也肯定被認為是朝貢國之一了。

所以,大清官員要求馬戛爾尼在見到乾隆皇帝時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但馬戛爾尼認為這是一種屈辱而堅決拒絕。中英兩國的外交接觸尚未開始,便已經產生了禮節衝突。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並下令降低接待使團規格。雙方經過多次協商,最終達成一個折中的方法,就是馬戛爾尼對乾隆單膝跪地,就像對自己國王一樣。

其次,馬戛爾尼提出談判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馬戛爾尼此次訪華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建立通商,為此他也準備了一些英國的工業產品來給皇帝展示。在見過乾隆後,馬戛爾尼就準備向皇帝和官員們展示他們帶來的“禮物”。這些物品中有先進的火炮、步槍之類的先進武器,也有天體運行儀和光學器械等,還有蒸汽機、織布機這樣的工業設備。甚至還有數量眾多的學者、技師、醫師等一行人。

但令馬戛爾尼意想不到的是,清朝的大臣門對這些產品毫無興趣。在祝壽結束後,清政府認為馬戛爾尼的“進貢”任務已完成,可以打道回府了。但馬戛爾尼最重要的目的是來建立兩國通商,擴大貿易規模的,之後他就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項要求:

1、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
2、准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
3、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4、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
5、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
6、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徵

在這些要求中,有些是正常貿易通商請求,但有些就屬於非正常要求了。比如割讓島嶼,就帶有殖民主義侵略性。這些要求自然被清政府拒絕了,並將馬戛爾尼的六項要求斥為“非分要求”。自此,他們的訪華就徹底失敗了。

馬戛爾尼這次訪華,從禮儀之爭,到提出通商要求,都與清朝的思想文化和處事邏輯相違背,訪華失敗也是必然的,這也就讓乾隆對馬戛爾尼沒有什麼好感。

但這次馬戛爾尼華失敗,對大清之後的發展而言,也是影響很大,清朝失去了加入工業革命大潮的絕好機會。其實在馬戛爾尼訪華之前,在乾隆晚期清朝就已經出現了落後的跡象,在盛世的表面下存在著很多問題。乾隆時期沒有抓住機會,未能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也讓清朝逐漸落後於西方世界。最終在大約半個世紀後,英國人用武力發動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文化歷史那些事


清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皇帝,比如康熙乾隆,康熙乾隆在位時期打造了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清朝經濟貿易最繁榮的時期,在乾隆皇帝在位時,康乾盛世已經走到晚期,繁榮的經濟貿易下掩蓋的是腐敗的統治和落後的思想。乾隆皇帝在1794年有一個可以改變歷史的機會,但是乾隆皇帝沒有抓住,如果他抓到這個機會可能就會改變清朝的命運,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1794年,英國派遣三艘軍艦出使中國,這三艘軍艦帶來了強大的物資,這些物資是英國蒸汽時代的產物,我這些技術在大清的地盤上是沒有出現的。不僅有這些物資而且在軍艦上還有英國派來的外交官,新年貴族,學者,畫家,樂師技師等,總共700多人,可見英國想要與大清建交的誠意。可是乾隆皇帝把他們當成來貢獻的使團,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這是乾隆皇帝對外來使者的態度,讓英國使團對乾隆皇帝非常失望。

乾隆皇帝雖然在管理朝政的時候很厲害,但是他的思想非常落後。英國使團向他們展示了蒸汽機、棉紡織機、織布機、戰艦模型、榴彈炮等大清沒有的技術產物,可是乾隆皇帝對此不屑一顧,乾隆皇帝認為大清土地遼闊,物產豐富。

英國使團向乾隆皇帝提出了想要互通經濟的想法,可是乾隆皇帝認為自己可以自給自足,於是乾隆皇帝收下了英國使團帶來的禮物。還賞賜了他們許多本土的物產,沒有同意他們互通經濟的提議。而且乾隆皇帝在給喬治三世的回信中表現了自己的高傲“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一通有無”,這更讓英國決定不和大清合作。

英國使團在1794年來訪本是可以改變歷史的,可是乾隆皇帝沒有抓住這次機會,乾隆皇帝後的皇帝更是思想落後不積極改進,慢慢的在軍事和經濟上都不如其他國家,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還曾在國庫中看到當年英國向乾隆皇帝進貢的連發槍等先進的武器,這讓英國人看到很是嗤鼻。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要積極和其他國家進行交流,不要閉關鎖國自立門戶,不然等別人打到家門口的時候就壞了。






歷史的平方


1792年,英國人馬戈爾尼帶領使團來拜訪中國,希望兩國能夠交往和通商,並希望展示英國經過工業革命以後的科技實力。

使團乘坐的“獅子號”炮艦,裝有64門大炮,是當時英國的第一流軍艦。英王還特意贈送了當時英國規模最大併兼備110門大炮的“君主號”戰艦模型。英國人在禮單中還專門提到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希望能夠引起中國的興趣,以便帶來兩國貿易。英國使團還帶來了一些精美的儀器,比如地球儀,上面標示著各大洲、海洋和島嶼,可以看到各國的領土、首都以及最大的山脈,並畫出了所有這些遠航的航海路線。

馬戈爾尼還帶來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給乾隆寫的非常友好、包含祝願、交往和商意願的國書。

但是此次交流並不愉快,首先磕頭禮儀問題產生了矛盾。而後乾隆皇帝宣稱中國物產豐富,不需要通商,但是念在你們大老遠跑過來,走了快一年的路程,禮物就收下了,並且送給了馬戈爾尼一些土特產。英國人最關心的貿易問題,並沒有達成任何成果。

其實皇帝比一般百姓聰明的多,見得多了。他可能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如果康乾盛世比得過唐朝,為什麼還要閉關鎖國,嚴防洋人呢。

首先一點乾隆明白,自己國家並沒有說的那麼美好,其二一點,乾隆未必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變化了,很多洋玩意早就流落到了皇宮。但是懶,不想面對,真的有事留給子孫,其三一點就是滿清是憑著當年的軍事實力打下的天下,也有一定的因緣際會,如果如今世界產生了變化把外國的東西引入中國,對清朝來講,會不會是危險的,漢人人數眾多,意味著能人也多,而且本來漢文化和科技就先進於滿蒙,兩者碰撞,會不會影響清朝的統治,所以他選擇了保持現狀。

所以說清朝統治者從根本上,還是有民族觀念,否則在皇帝選妃上也不會以滿蒙為貴來保持血統。製造文字獄,修改史書,美化統治,種種都把精力放在了治內上面,面對對於外來先進事物,首先當作對自己統治的威脅。

其實也不怪別人,這就是歷史無法改變的


茗鶴聊歷史


在新航路開闢之前,中國和英國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遙遠的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歷史上也沒有什麼交往。可到了十八世紀末期,中國和英國發生了聯繫,此時的英國已經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國。反觀中國,正值乾隆在位期間,清朝國力到達頂峰,統治者正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裡。


目光短淺 自以為是

一.認知的錯誤

公元1792年9月25日,躊躇滿志的喬治·馬戛爾尼率領龐大的外交使團從英國朴茨茅斯啟航,目的地是萬里之遙的中國。

這支龐大使團共有八百多名成員,攜帶六百多箱禮品,包括鐘錶、樂器、先進武器、展示天文地理儀器等。除了使團成員和禮品外,馬戛爾尼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向乾隆皇帝提交英國女王的親筆書信。


就在馬戛而尼出發前,東度公司的特使已經提前把英國將派出使者來中國的消息告知了清廷,特使在信中表示英王派遣使者是為了增強對兩國有利的貿易關係。馬戛爾尼出發九個月後,終於來到了中國,當時的清朝文武大臣都認為馬戛爾尼是來中國進貢的,他們不假思索地將馬戛爾尼稱為“貢使”,稱其帶來的禮品為“貢品”,極力要求英國使者遵從清朝的禮儀。

二.禮節的衝突

然而,馬戛爾尼還沒見到乾隆之前,雙方的禮節衝突就已經開始了。

清廷要求馬戛爾尼和各國使者前來面見乾隆一樣,行三跪九叩之禮,馬戛爾尼自然不願意這樣做,乾隆勃然大怒,立即下旨降低接待規格。更讓乾隆憤怒的還在後面,原因是乾隆看了英王給自己的書信。

馬嘎爾尼使團畫家的筆下清朝

在信中,英王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由於各自的皇位而似兄弟。如果一種兄弟般的情誼永遠建立在我們之間,我們會極為愉快。”




這一下子惹怒了乾隆,作為九五之尊,難得也有人跟自己稱兄弟?

恐怕乾隆心中會想,“你也配?”果不其然,史書《清史稿》裡很清楚地記載了乾隆對待馬戛爾尼的態度,“朕意深為不愜。此等無知外夷,亦不值加以優禮。”乾隆的憤怒直接造成了馬戛爾尼的失敗,其商業目的也沒有得到實現。

而大清帝國也失去了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我們從馬戛爾尼的回憶錄中能看到當時大清國的實情,“這個國家好比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目前還沒有沉默,僅僅是一群能幹的軍官們支持,僅此而已。”

當很有意思的是,據資料記載,馬戛爾尼根本瞧不起清朝,特別是對乾隆皇帝很鄙夷,他認為乾隆皇帝昏庸無能,整個清朝民眾不民等,有騎馬坐車的,還有要飯的,老百姓生活很苦。



但馬戛爾尼唯獨對清朝一個人評價最高。 此人就是和珅。馬戛爾尼在華都是由和珅全程陪伴,二人相處的十分友好。馬戛爾尼評價和珅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認為和珅認識問題深刻,而且是一個很廉潔的官員,其餘官員都太腐化,清朝發展靠的是和珅這樣成熟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