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真實歷史是什麼,她又和落雁有什麼關係?

詩賦中華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別是:沉魚的西施、落雁的昭君、閉月的貂蟬和羞花的貴妃,其中落雁的昭君就是指西漢時期的王昭君。歷史上確實有王昭君其人,也真實的作為和親對象嫁給呼韓邪單于,但後世與畫師毛延壽的故事純屬文學創作的形象,與正史記載是不符的。


文學故事中的王昭君及疑點

關於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有《漢宮秋》、《昭君出塞》及曹禺的《王昭君》、《西京雜記》等戲劇對人物形象進行了深刻的刻畫,但文學形象並不能作為史料依據。

我們看看《西京雜記》中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初入宮廷,第一不懂這些規矩,因而沒有準備這筆賄金;二來覺得自己天生美貌,不怕皇上不召見。據說,畫工毛延壽在畫王昭君的眼睛時,便開口說:“畫人的傳神之筆在於點睛,是一點千金呀!”對毛的暗示昭君雖心領神會,但沒有買他的賬,反而譏諷了他幾句,毛延壽見她如此傲慢,便把那點該點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點到了她的臉上。多了這麼一點,王昭君因而苦守了不知多少時光。

這時,恰好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要與漢人和親。王昭君久居深宮,覺得面見聖上無望,積怨甚深,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漢元帝原想她毫無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到了呼韓邪單于與昭君離開的那一天,漢元帝見王昭君丰容盛飾,美冠漢宮,不禁大吃一驚。他本想留下她,可是怕與人失信,只好忍痛割愛,讓王昭君出塞和親。據傳,後來漢元帝對畫工毛延壽大為惱火,想要殺掉毛延壽等畫工。

王昭君到了匈奴,生兒育女,儼然一個賢妻良母。可是好景不長,沒幾年,呼韓邪單于駕崩。閼氏之子繼位。依匈奴習俗,王昭君要嫁給繼子為妻。昭君不從,覺得屈辱,最後服藥而死。


文學故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疑點:

疑點一、如果毛延壽真是這麼壞,自然是罪該萬死,死有餘辜。問題是關於毛延壽的事蹟,正史根本沒有記載。有關毛延壽的傳說,它最原始的依據,原來是幾百年後西晉人葛洪所寫的一本筆記小說《西京雜記》,《西京雜記》本是好事文人掇拾而成的雜記,況且葛洪離漢朝年代也已久遠,很有可能他就是根據傳聞而記的,內容是否真實,尚待考證。


疑點二、漢宮是否存在皇帝按圖召幸宮女的制度,也大成問題。因為從情理上分析,這樣做似無必要。宮女近在咫尺,是美是醜,只要將她們招來一看,豈不一目瞭然?何必捨近求遠,舍簡就繁,非要先將她們畫成肖像,然後再按圖召選呢,這豈不是多此一舉嗎?


疑點三、有的傳說,昭君出塞是因匈奴大兵壓境,強索昭君,元帝被迫做出的無奈之舉,這恰恰與事實相反。那時,匈奴並不強大,而且漢匈關係也很好。因為自漢武帝開始,就曾三次派衛青、霍去病率兵大規模反擊匈奴。匈奴受到沉重打擊,一蹶不振。匈奴主力逐漸西遷。後來,匈奴貴族內部又發生分裂,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自願稱臣,並率部徙居漠南光祿塞(今內蒙古包頭)。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為了搞好與漢朝的關係,主動前來長安向元帝懇求和親。元帝自然非常高興,下詔改元“竟寧”,意為慶賀邊境安寧。昭君就是在這次出塞的。



正史中的昭君出塞

《後漢書》記載:“時呼韓邪單于來朝,帝敕令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僉願行。”可見歷史上的漢元帝,送妃子入番邦,並非出於無奈。而史書中的王昭君,其請使和番,只是為尋求個人解脫,也並非出於安邦定國,出於解民族之倒懸。

當時漢元帝曾下詔以待詔宮女五人賜給匈奴單于,而昭君因人宮數年,仍未見到元帝,青春虛擲,哀怨蓄積,乃自請掖庭令,請求出塞。因元帝根本未見過昭君,也就同意了。

在呼韓邪辭行的宴會上,元帝才見到昭君,他萬萬沒想到昭君竟是如此豔麗動人的女子。元帝后悔不迭,但為了漢匈友好,只好忍痛割愛,賜昭君為單于閼氏,並賜給她“寧胡閼氏”的封號。由此可知,昭君並沒有成為元帝的妃子。

昭君出塞以後的情況又如何呢?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或鬱鬱而終,或吞藥自殺,或投江自盡呢?都不是。

《漢書·匈奴傳》記載,昭君出塞,受封“寧胡閼氏”,曾生一子。後單于死,其子雕陶皋繼立,求娶庶母昭君,昭君上書漢帝,欲不遂還國,漢帝令依胡俗。昭君又生二女。

正史關於昭君出塞後的情況記載得非常清楚:昭君成為單于閼氏以後,曾與呼韓邪單于生一子名曰伊屠智牙師,後封為右日逐王。不幸結婚二載,呼韓邪單于就死了。


昭君悲慘的命運

按照匈奴的習俗,丈夫死後需嫁給繼子為妻。學習中原倫理思想的昭君肯定不適應這種習俗,曾上書漢朝,要求迴歸故鄉。

遺憾的是,這時元帝已於兩年前死去,成帝在位,他敕令昭君依從胡俗。於是,昭君又成了呼韓邪大閼氏之子復株累單于的閼氏,並和他生育二個女兒,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

又過了十年,復株累單于也死,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師死於爭位之中。長女須卜居次在王莽當政時曾回到漢朝入侍太后。綠林赤眉起義後,王莽被誅,須卜居次也受株連而死。

至於昭君本人的活動,則不見於正史記載,亦不知卒於何年。昭君就像一隻蝴蝶消逝在茫茫歷史中……


昭君與落雁的典故

這裡我們就不單說落雁的昭君了,我們來說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兩個成語的典故吧。

沉魚:西施是春秋時期越國人,曾受越王勾踐之命,前去侍奉吳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邊浣紗,魚兒看見她的美麗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所以有“沉魚”之說。

落雁:西漢時,為了溝通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王昭君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撥動琴絃,奏起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閉月:貂蟬拜漢獻帝大司徒王允為義父。有一天,貂蟬在後園拜月,忽然,一片彩雲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看見,王允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就被人們稱為“閉月”。

羞花:一天,楊玉環在御花園賞花散心,無意間觸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捲了葉兒。宮女們不知是含羞草,誤以為楊貴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於是就傳開了,後人稱她為“羞花”。

這就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由來。


古今烽火臺


你好,我是趙COCO,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王昭君公元前36年被選入後宮,但是一直得不到召幸,一直鬱鬱寡歡,眼看著就要孤寂一生,老死於深宮之中。

在此時,恰逢匈奴王呼韓邪單于協手下來到了中土,他們要求與漢朝和親。按照以往,兩地的和親都是要挑選公主,但因為兩國常年戰爭,漢元帝非常不滿匈奴,所以放話從宮女裡挑選,並且挑選上的就升為公主。那些宮女都想籠中鳥兒,哪個不想自由,但是一想到要遠嫁匈奴,而且匈奴的婚嫁制度是父亡嫁子,所以都不願去。

就在這時,王昭君出場了,為了自己的自由,更大漢的安定,她決定報名,自願下嫁匈奴,前往匈奴去和親。在瑟瑟寒風中,王昭君北去,呼韓邪得到這樣美麗的妻子非常高興,胡漢兩方多年的戰爭終於相對的和平了。

傳說“昭君出塞”時,在前往大漠寂寥的旅途中,想到自己飄搖坎坷的命運,不禁悲從中來,取出琵琶彈奏。她的傷懷從手上的琵琶中傳了出來,天邊飛過的大雁聽了也感染了這位絕世美女的悲怨,竟然全都柔腸寸斷,從空中掉了下來。因此,後人便用“沉魚落雁”中的“落雁”來形容王昭君的絕世美貌。


趙Coco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


論經典


王昭君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