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吃碗板面去

走,吃碗板面去

在湖北老家從來沒吃過這種食物,只吃過熱乾麵、臊子面、涼麵,已經記不清楚什麼時候第一次吃的板面,只記得很好吃,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來天津十二年,就吃了十二年,而且風雨無阻,換著不同的餐館吃,發誓要吃到最好吃的那家。

油光面滑,厚重的湯汁味,上面漂著幾根長長的油煸過的乾紅辣子,幾顆煮的爛的牛肉粒,幾大片生菜或菠菜或白菜葉子,麵條寬如褲帶,但又不是西安的biangbiang面(褲帶面)。

一口老滷水湯鍋裡常年開著,煮著雞蛋、丸子、豆皮,想吃什麼就讓老闆給你加。要是全加的話,基本上算是豪華套餐了,吃起來那自然是滿嘴流油,出一身熱汗,渾身毛孔都舒坦。

開板麵館的大部分都是安徽人、河南人,當然也有很多的本地人,做的味道當然也十分的不同,湯鍋裡的老滷汁非常的重要,比例、時間、火候都非常的關鍵,要不吃起來就完全口感差別很多。

麵館的名字起的千差萬別,胖子板面、板面王、板麵館……裡面除了板面之外,還有牛肉麵、酸辣粉,用的都是老湯鍋裡的滷汁,其他的就是炒菜和水餃。在麵館裡吃飯的人也真是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物都會有,學生、外地打工的、附近本地的居民、外來務工者、老闆、上班人士……都會來光顧,就為吃一口板面,心裡貓爪久撓的念想。

有過吃板面的人,都會有共同的疑問,這湯鍋裡有沒有放罌粟殼,這板面吃起來很容易上癮。愛吃的都是口味比較重的主顧,清淡人士、不能吃辣的人士估計也不愛進來吃食。

現在的食物和生活條件,大部分人都口味比較重,這也是為什麼川菜、湘菜館能夠躥紅天朝大江南北的原因。估計愛吃重口味,愛辛辣的我們,如果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口味的話,不用等老了以後基本上味覺也就會喪失,成天就為吃一口飯為了不餓肚子而已了,真的算得上是味同嚼蠟罷了。

那個時候,如果在吃的方面都沒有追求,腸胃全壞掉了,也是醉了,人生完全的毫無意義鳥。

上學畢業的前幾年,白天上班抽空去買房子辦手續,基本上就沒有做飯的時間,跑一天就累的跟狗一樣。最能解飽的對胃口的就是家附近的板面了。當房子的事情終於搞定了之後,發現竟然連著吃了快一個月的板面了。

後來再吃的時候,就愛上了吃麵館裡的牛肉麵,原因是麵條是手工擀的面,麵條細,浸泡在湯裡更加口感十足,配上生菜吃起來爽感十足。

個人不愛吃雞蛋,只要兩塊錢的四塊豆皮,最多再來個雞肉丸子,讓老闆多來湯和辣子,幾筷子下去,滿嘴都是油光,再喝幾口冰鎮的可樂(必須是玻璃小瓶的),怎一個爽子了得。

不愛喝雪碧、七喜的原因是感覺更甜,就和喝甜膩的糖水一樣。後來的山海關、北冰洋都不如可樂帶勁,經過和盆友們的共同交流吃板面的經歷,還是都認為可樂更帶勁。

記得有次和同事去河東一家板麵館吃,東繞西繞找的這家,是新開的,不過看裡面外面坐的人非常多,麵館的名字叫“板面王”,想著也不會太差。結果左等右等才到我們,還沒有下筷子,光看湯水就感覺不好吃。

吃完第一口,辣沒有辣味,油水不足,吃不出來厚重感,更別說時間年代感啦。馬上就傷心肯定認為是我吃板面歷史上,最難吃的一次,只吃了三分之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要吐了,我就第一個先撤了出來。

有了念想就一直牽掛,吃一回,管一個月。

想著吃,馬上就能口水流一桌,對於吃貨來說,和有沒出息無關。



走,吃碗板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