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讓7歲的孩子背一首古詩,有沒有必要?有什麼積極影響?

從心出發交朋友


我們為什麼背唐詩,很多人找錯了方向。

1、很多家長為了虛榮心,想讓孩子多背一些古詩詞,顯得自己教導有方。

2、許多家長潛意識認為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從小多背一些,有利於薰陶孩子母語語感和生活美感。

4、孩子小時候大腦發育黃金期,多背誦一些古詩詞,能鍛鍊大腦記憶能力。

5、反正課文也要學,早點背下來,省得到時候背了。

······

讓孩子背誦詩詞可以找出一萬種理由,也可以找出一萬種不背誦的理由,那麼到底是背誦還是不背呢,到底是那種想法更合理、正確呢,我們如何評判呢?

我也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對於他的成長和教育,一直是我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久,也曾經強迫孩子背誦唐詩,後來,直到有一天,我在《少年得到》聽到了臺灣童書第一人---郝廣才的一句話,我才恍然大悟。這句話就是:“唐詩不是拿來背的,而是被來用的”

唐詩不是拿來背的,而是被來用的。

如果唐朝有微信,這時候,我們看到李白的朋友圈可能是這樣的。


邊塞詩人王昌齡的朋友圈估計是這樣的:

我們的語言文化一直在變化,從遠古時代的甲骨文4500字,後來因為文字和語音融合,流傳下來1500個漢字演化為當今上萬的漢字,而每個時代的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到當今的微博、微信,都在不斷演化,如果讓我們硬要學習古代人表達方式,那無異於歷史的倒退,文化只有向前走,才能跟社會結合放映人們情感表達、內容的傳遞。


把古人的詩詞當做當時的情感表達,我們也會學習到很多。

李白的靜夜思我們從小耳熟能詳,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發現,除了課堂考試外,再沒有用過,這其實才是最大的浪費。

那麼,這些經典詩詞今天應該怎麼用呢?當然是用白話文表達出來了,我們看看一個四歲小朋友表達自己對奶奶的思念之情的。

這首小詩就是仿造靜夜思寫的,細心的朋友可以看出來了,小朋友把思念比作白雲,棉花糖,也很有童趣和想象。不過這次思念的是外婆,想起來外婆,響起了她給自己買的刨冰,多麼自然,有富有感情。下面,我們再看另一個小朋友的詩歌--孤獨,你能猜出來是模仿那首詩麼?

聰明的你已經知道了,這個模仿的是柳宗元的《江雪》。

通過這樣的訓練和啟發,是不是讓我們古老的詩詞又活了過來,詩詞重新煥發出現代的生機了,其實從人性的出發,無論時光如何變,人類的感情不會變、思念之情、友誼之情、戀人之情,只是不同時代有不同表達罷了,正所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總結,古人的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要繼承發揚,必須要跟當下的環境情況相結合,要批判式的繼承和發展。


愛科高智力開發


沒必要。

簡略說5點:

①唐詩僅是語文課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如果想安排每天接觸些課本外的語文知識,不妨從小每天花10分8分鐘時間,按上下5000年的順序,涉獵為主,培養學習興趣為目的。

②由於詩詞特點,五、七言押韻的語言表達方式其實不大適合兒童語言發展。按每天一首唐詩的頻度,誦讀量最少每天一小時。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表達比較隨意,不受限。

③會背不等於理解,唐詩是濃縮的語言,要理解,不僅需要對字詞的掌握,還有當時的社會背景,更有讀詩者的涉世經歷。將一堆自己不理解的東西堆在腦子裡,對寶寶來說,實在沒必要,增加記憶負擔。

④俗說說,書讀千遍,其意自明。指相同的東西多讀讀,可以理解得更深刻。每天一首,即使堅持一年,300多首唐詩可以肯定是記不全的,即使記住了,也是機械記憶,從提高語文能力的角度看,學習效果往往還不如反覆誦讀三五十首好。反覆誦讀,讀順了,張口就來,運用自如。機械記憶,看上去能背很多,其實不會用,學了等於零。

⑤不管學什麼,關鍵在於要有好的學習習慣。7歲寶寶認知尚淺,懂而不懂,好動不喜靜,如果能養成喜歡看書的習慣,由被動讀書向主動讀書過渡,這對寶寶終身有用。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個“有”,不是機械記憶,不是拼知識量,而是長期積累,吸收詩書精華,才可以通過談吐讓別人感覺到肚子裡有貨。


布衣吳新建


非常有必要。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論大家都知道。背詩詞就是積累感性認識。首先得讓孩子腦子裡有東西,有了東西才能理解,沒有東西你理解什麼?

不要考慮以後生活能不能用上。毛主席給我們留下那麼多壯美大氣的詩篇,那些詩篇和毛主席的生活有關嗎?但他們卻記載了毛主席一生的偉大生命歷程。我們不能一切都以有用沒用為標準來判斷學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

看到日落的美景時,我們不能總說,哎呀媽呀,真tm好看。如果你還記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者,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當別人聽到這兩種不同的話時,別人對你的印象是不同的。最主要的是自己的感覺不同。你自己會有一種滿足感,自豪感,如果你自己不會,而聽到別人說出來,也許你沒感覺,也許你會很羨慕人家,可能還會自慚形穢。

讓小孩背詩已經被好多人證明對孩子的未來很有好處。這些好處可能不是直接。但他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散木17


有沒有必要,換個角色想,讓你每天揹你樂意嗎?

再換個角度思考一下,背完了有什麼用,如果背無所用,這和浪費時間又什麼何區別,還不如把這時間用在培養一個有意義的興趣愛好上。


現在有些家長讓孩子補課、上興趣班、學藝術等,完全是出於跟風,根本就不考慮自己孩子的興趣和天賦特點。

就拿這個背詩來說,真地實現了一天背一首,那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到底能理解地過來不?

小時候有一篇課文《不懂就要問》,教育我們讀書背文,必須是理解它的深層意義,不可“幹背”。

七歲孩子以這樣的節奏背古詩,我覺得要麼是隻會背,不會用;要麼是猴子搬玉米,前背後忘。

古詩最終意義是明理知禮、學典故和懂人事。如果單純的背,相信我,這樣沒幾個星期,孩子就煩了,不僅僅是煩古詩,而且開始煩語文,甚至是中國文化。



這絲毫不誇張,小時候的很多東西對於孩子的成長和認知,都是影響餘生的。

那麼到底怎麼學這古詩詞呢?

其實很簡單,看圖文,講故事。對於七歲的孩子,也可以多看看視頻和教育動畫。這比起單一背古詩,更加有趣和教育意義,很容易引導孩子的思想品質的形成。


另外,我們在實際的交流和引用中,其實並不是整段或者整篇的拿出來,而是挑選其中有深刻哲理的某一句。

所以,看圖文、聽故事以及看視頻等,正好能讓孩子學會這些重點句子,不用刻意的花費大量時間去背。舉個很現實的例子:你會發現,孩子做公交或者電梯時,總有夾雜著廣告的語音,他們坐幾次公交車後,就能把這些語音學的滾瓜爛熟。


玖抒教育


看了評論有兩種看法,思考一下這兩種看法,那一種看法對孩子有利呢?答案就清楚了。有沒有必要,這個問題就看對詩詞怎麼認識,詩詞的內涵是什麼,這裡道底有什麼呢?孩子在詩詞裡能得到什麼呢?再看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提升考什麼呢?理解分析記憶想像聯想創造力深度思考等是怎麼來的,這裡看看背詩詞有用沒用,答案就在其中。結論,太有必要了!🌴🌴🌴🌻🌻🌻


難得糊塗李學龍


有必要,而且是十分有必要。7歲的孩子各方面理解能力已經沒有任何問題,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單純的死記硬背,他肯定會反感叛逆。如果家長能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也就是當時的歷史環境去給孩子講解,孩子記住的不單純是一首詩,而是一段歷史。

比如給孩子講杜甫的詩,我們說杜甫的詩叫詩史,那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能把安史之亂給孩子結合講一下,他就明白了,杜甫的詩就是咱們現在的紀錄片啊,被稱為詩史,當之無愧。再比如陸游的詩,結合南宋屈辱的歷史來講解,不用家長多解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樣的的詩句,孩子自己都可以理解!

所以說,詩,一定要背,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


嘉妮兒的詩和遠方


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詩背誦的越多越不懂創作。原因是創作的思路被背熟的詩困囿住了,以至思維受到限制。而詩詞創作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思維自由且奔放。

少年兒童學習詩詞,重要的是氛圍,而不是目標。(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意會勝言傳


一天一首比較難堅持,我兒子今年六歲半,九月念小學一年級了,以前唐詩背誦這塊隨意的,沒有要求過。暑假開始背誦唐詩,現在有20首出頭的樣子,就從第一頁開始背,律詩現在也能掌握幾首了。對記憶 朗誦 格式韻律和理解都有幫助


土衛七


每天不止叫孩子吃三頓飯,記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贏何方?不要娃娃與大人比撐硬三頓🚢!"上水吃伍噸,下水吃肆㕰"才足滋菅養!弄船人朮語""猜拳不離手 曲不離口號"大人一天能讀三首古詩且記憶做,🉑️叫孩子讀幼兒園比長巜中庸》《大學》教程一天讀一頭條古詩,能記著則🈶️天命!


手機用戶5534444811


有必要!不是為了炫耀,不是因為虛榮,而是,古詩是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是祖先留下的瑰寶!唐詩,宋詞,等等經典詩歌是培養孩子文化積澱和修養氣質的絕佳途徑!“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