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漢朝制度運行了幾百年,已經深入人心

東漢由漢光武帝劉秀開創,可惜劉秀這個人運氣太好了,東漢的運氣彷彿都被他用光了一樣,除了第二任皇帝劉莊還算出名外,後面的皇帝基本上沒啥名氣,而且14個皇帝有9位皇帝是未滿16歲即位,這使得東漢成了外戚專權、宦官干政的政治怪胎,在東漢末年更是因為外戚和宦官爭權,加上農民起義,使得天下大亂。

只不過漢朝從劉邦創立以來,漢的制度卻是已經穩定運行了近400年,雖然中間出了王莽這個岔子,只是劉秀很快又扳回來了,可以說漢的制度已經是深入人心,吸引了一大批維護者,雖然東漢中央外戚宦官持續百多年的循環鬥爭,卻一直是鬥而不破,沒有誰試圖去徹底廢除這個遊戲規則。


而且漢室經過王莽那一出後,劉秀這個位面之子很快又坐上皇位,君權神授的思想更加固化,漢室是當然的統治者,皇帝從劉姓出,這種思想由於高度固化,所以就會有一大批心懷漢室的人,當然真心忠於漢室的人有多少不得而知,只不過大家不管作什麼,前提必須要打著維護漢室的旗號。

這其中有真的心懷漢室的人,比如荀彧,有的是打著維護漢室旗號的人,比如曹操。

荀彧是穎川郡穎陰縣人,荀氏是名門望族,是一個非常有勢力的家族,當時有“汝穎多奇士”之說,荀彧是其中的佼佼者,荀彧的祖父荀淑生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彧在年輕的時候,南陽名士何顒看到他的時候,驚呼道:“這是王佐之才啊。”這有了名士的點評,荀彧自然是名聲在外了,荀彧在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入朝當了守宮令,沒多久董卓為亂,擅行廢立,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荀彧見董卓如此妄為,立馬辭職不幹了。

荀彧這人戰略眼光在東漢末是數一數二的,他的預見性也是極強,在他辭職後,回家鄉勸父老說穎川這個地方以後會不太平,大家還是早點搬離避禍吧,可惜很多人捨不得離去,正好冀州牧韓馥派人邀請荀彧去他那裡,荀彧見大家都不聽他的,只得獨自帶著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沒想到大家到達冀州,卻發現冀州已經是袁紹的地盤,袁紹也是家大業大,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本人也居三公之上,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被諸侯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是漢末軍閥最有勢力的一個,而且袁紹對荀彧也很好,待荀彧如上賓,不過荀彧卻認為袁紹不是能成大事的人,沒多久就跑到勢力比袁紹小的曹操那裡去了。


荀彧看中曹操,自然是有識人之明,也在於看中曹操早年所作所為,曹操早年頗有匡正漢室的想法,他在當洛陽北部尉之時,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皇帝寵信的宦官騫碩的叔父違禁觸犯法律,曹操毫不留情將他棒殺,在後來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被宦官所害,曹操屢次上書進諫,為忠良鳴冤,還有後來董卓為亂,曹操不願與董卓合作,逃出京師後,“散家財,合義兵”,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在關東聯軍各懷鬼胎全都屯兵酸棗一帶,不敢向關西推進時,曹操卻獨自引軍西進,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可惜兵力懸殊,曹操大敗,自己還中了一箭。

一個是真心想匡扶漢室,一個是借匡扶漢室搞篡漢,最終鬧掰了

這些曹操的事蹟,頗合荀彧的口味,荀彧投奔曹操是奔著匡扶漢室去的,是覺得曹操是最有能力把當時軍閥割據、天下大亂的局勢平定,還漢家天下一個穩定,至於曹操掌權也是很正常,東漢皇帝的權力本來就小,都是外戚和宦官說了算,曹操當政的話也沒什麼奇怪,只不過荀彧輔佐曹操的前提必須是要維護漢室,所以最早兩個人合作的非常愉快。


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迎接天子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只不過到了曹操那裡就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舉薦人才,象荀攸、戲志才、郭嘉、鍾鷂、司馬懿等人都是荀彧推薦的,在曹操跟袁紹是否要大戰一場時,為曹操分析了一下兩人之間的優缺點,也就是“四勝四敗”,還有袁紹手下田豐、許攸、審配、逢紀等人的毛病,堅定了曹操跟袁紹幹一場的決心,到了官渡之戰爆發後,曹操在軍糧將盡時萌生了退意,又是荀彧寫信分析了局勢,讓曹操要堅守住 ,曹操最終贏得官渡之戰,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荀彧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一點都不過分。

荀彧和曹操之間親密的關係保持了十幾年,荀彧在朝中“居中持重”,很少隨軍出征,曹操在外征戰時,軍國之事都由荀彧調度籌劃,曹操還將女兒安陽公主許配給荀彧的長子荀惲,兩人結為親家。

荀彧和曹操第一次摩擦是在漢建安九年(204年),當時曹操攻克鄴城,領冀州牧,有人提議說:“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在荀彧提出反對意見後只得作罷,當時曹操的勢力還不算很穩,所以兩人之間倒還沒什麼,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想進爵國公,加封九錫的時候,荀彧又跳出來反對:

“曹公本興義兵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這話很明顯的就是說曹操我們兩個可是奔著匡扶漢室來的,你現在搞這一套逾制的事,可是有違我們的初衷啊,只不過這時候曹操早已不是當初的曹操了,曹操看荀彧這麼不識相,就找了藉口讓他隨軍去了,荀彧到軍中沒多久就因病留在了壽春,不久就死了,時年五十歲。

關於荀彧的死還有個說法,是說曹操送了個空食盒給他,荀彧看到後猜想曹操的意思是說漢之食祿已空,你現在吃的是魏祿,哪還有漢之食祿給你,荀彧為了表明自己忠於漢室,就服毒自殺了。



荀彧全心全意的幫助曹操,只是報著匡扶漢室的想法去的,至於事件的發展和人心的變化,卻也是出乎他的意料,他是效忠漢室的,所以才會阻止曹操稱王稱帝,只不過此時曹操羽翼已豐,不是他能阻止的了,所以荀彧最後落了個死因不明,守住了自己忠貞之志!


摯潷畫畫紅塵


因為荀彧以漢臣自居,自然反對試圖自立為王的曹操。曹操與荀彧最初都是試圖復興漢室,以拯救漢朝危亡為最遠大的戰略目標而聚集在一塊。但是沒想到天下即將歸附於一統,曹操卻試圖自立,漢臣荀彧不願意看見這個局面,雖然明知死,也只好反對。當然口說無憑,下面幾個例子便是荀彧是一名真漢臣的最好證明:

一:勸誡曹操迎接天子。

公元196年,在曹操將黃巾軍擊敗以後,漢獻帝在眾將的護送之下從長安返回洛陽。在是否需要將漢獻帝遷都許縣的討論中,荀彧從天下局勢的角度對曹操說:將軍在外平定叛亂,以兵勤王,對天下人號召的便是興復漢室,這也是將軍一直在做的事情。今天下已經大致平定,皇帝從長安返回洛陽,將軍如果此時不新建國都迎接漢帝,就會使天下諸侯心生不滿,而天下又會重新回到混亂的狀態。荀彧通過一番言論,力排眾議,使曹操親自前往洛陽迎接漢獻帝。

二:反對曹操進爵國公。

公元212年,曹操野心畢露,試圖自稱為國公,加封九錫。當時曹操魏國集團內部一片歡呼慶賀之聲,只有荀彧一人出言反對,也正是此舉讓荀彧看清了曹操的面貌。荀彧對曹操說:將軍本來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人臣應該有自己的操守,不能超越了自己所能得到的東西,要有退讓之德行。曹操聽聞荀彧這樣說十分的憤怒,兩人也從此分道揚鑣。荀彧不久就病死於壽春,一代名臣鬱鬱而終,令人唏噓不已。

荀彧一開始便是信了曹操興復漢室的口號才投靠於曹操旗下,曹操最初的確也是奔著匡扶漢室的目標去的。但是隨著曹操權力的越來越大,曹操逐漸迷失了初心。在曹操試圖給自己加封國公之時,曹操的野心展示了出來,這令荀彧感到震驚。也正是因為荀彧的反對,荀彧曹操二人結束了彼此數十年的友誼以及將軍與謀臣的合作關係。

雖然荀彧的死沒有阻止曹操自封國公的舉動,但是也許在荀彧死後曹操也幡然醒悟,曹操也停止了對漢朝皇室最後一步的舉動。也許是荀彧的死,讓曹操再次找回了自己只是想要匡扶漢室的初心,曹操也沒有邁出稱帝的最後一步。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荀彧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荀彧前期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後來,兩人因為曹操稱魏公的事情而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詫異很大。不但現在的人們很困惑,古人也很困惑。所以有許多人譏笑荀彧,說荀彧是漢室傾頹、曹魏得權的主要幫兇,雖然最後以自殺明志,為之晚矣。其實,說這些話的人都是不懂荀彧的。為什麼呢?

大多數人對荀彧不理解,究其原因是因為對曹操有誤判,人們都認為曹操是奸雄,於是想當然的以為荀彧也認為曹操是奸雄。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時董卓挾持漢獻帝,亂政於洛陽。關東諸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但是卻只聯合無征伐,這讓年輕的曹操氣憤不已。曹操認為:既然聯軍已經集結,為何要按兵不動?現如今董卓挾天子西遷洛陽,失掉民心,一戰可定,不可錯失機會。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目標很明顯,那就是誅殺董卓,拯救漢獻帝。這是什麼行為?典型的捍衛漢室王朝的忠臣,這時的曹操雖然有點憤青,但是勇氣可嘉。他隨後領兵獨自進兵滎陽,在滎陽被董卓手下將領徐榮所敗,差點喪命。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當時所有的聯軍隊伍中,曹操的實力是最弱的。為什麼呢?袁紹為渤海太守,和韓馥共享冀州。劉岱是兗州刺史,孔伷是豫州刺史,張邈是陳留太守,橋瑁是東郡太守等等,只有曹操是以私家軍起兵於陳留,實力最弱。即使這樣,曹操確是最勇敢的。

因此,當袁紹取代韓馥後,儘管他禮待荀彧,荀彧還是離開了袁紹。為什麼呢?史書記載: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其實這個說法是有誤的,即使荀彧能看到曹操有才能,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投靠曹操也絕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

袁紹當時盡佔富饒之地,有兵甲,是最有希望拯救漢獻帝的。但是袁紹身為盟主卻無心西向戮戰董卓。這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袁紹有兼併天下之心,他已經放棄了漢室朝廷。而當時的曹操心存漢室,有勇有謀,是最適合投靠的對象,因此,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後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從此以後兩人患難與共,從微小的力量開始慢慢發展。

曹操開始是很可憐的,身無立錐之地。所幸的是運氣還算不錯,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所殺,於是郡中功曹陳宮推舉曹操為兗州牧,從此以後曹操有了地盤。但是隨後曹操因為父親被陶謙所殺,於是率兵征討徐州,陳宮勾結張邈,迎呂布入兗州。當時兗州各郡皆叛,只剩下範縣、東阿、鄄城得以保全。

而最先發現叛軍苗頭的就是荀彧,荀彧看到張邈無故調動軍隊,認為有變,於是提前做準備,終於保住了鄄城。後程昱和荀彧說服範縣守將,保住了範縣。三縣堅守,等待曹操回軍救援。後曹操與呂布戮戰,由於蝗蟲之災氾濫,軍隊無糧可食,雙方罷兵。

後曹操又兩次討伐呂布,雙方對峙,誰都無法取勝。曹操於是想先進攻徐州,然後再回師征討呂布。這時荀彧制止了他。荀彧認為:兗州雖破,卻是曹操的根基。不固根基就無法發展壯大,因此不能失去兗州。曹操經過與呂布的持續拉鋸戰,終於生擒呂布,奪回了兗州。

曹操在兗州站穩腳跟後,荀彧就建議曹操奉迎天子。其實奉迎天子是把雙刃劍,如果自己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是個好事情,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如果沒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就是個禍害,很可能被大家群毆。而曹操就屬於後者。

曹操奉迎天子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這時袁紹不高興了,恥於位列曹操之下。曹操為了袁紹高興,於是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這就是當時曹操的處境,雖然挾天子,但是真的令不了諸侯。

因此,此時的荀彧和曹操真的算是患難與共,兩人一個外出攻城略地,一個留守後方定奪軍國大事,共同維持著兗州及許都的安全。後曹操與袁紹爭雄,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是荀彧寫信勸曹操堅守,最後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那麼荀彧和曹操又是什麼時候翻臉的,因為什麼事情呢?

準確的說,是在曹操徹底平定北方之後。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袁紹死後,曹操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實力從原來的最弱變成了最強。而這時曹操的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

原來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對曹操說:天命有歸,五行輪迴。如今漢室衰微,取代漢朝的將是魏,而唯一能平定天下的是曹氏。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但是曹操很謹慎,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誰也不知道,你就不要再說了。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等到曹操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後,曹操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公元208年,曹操公然廢三公,重設丞相官職,而且自封為丞相,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上奏漢獻帝,認為曹操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這時曹操沒有再推辭,準備接受。而此時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一絲幻想,當董昭等人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參與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曹操知道後很生氣。那麼兩人到底分歧在哪裡呢?

曹操認為:荀彧輔佐有功,應該有難同當,有福共享。我為魏公,你當三公,皆有進階,有何不妥。而荀彧則認為:當初興義兵以助朝廷,本應當匡扶漢室,安守本分。你曾經是司空,如今已經做了丞相,難道還想圖謀魏公的位置嗎?公之後就是王,而漢朝天下有古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你難道想當亂臣賊子嗎?

於是,曾經的患難之交,如今因為政見分歧而陷入冷戰。曹操為漢朝丞相,荀彧為漢朝尚書令,曹操要想當魏公,沒有尚書令的同意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曹操召荀彧隨軍,想和他談談心,了結此事。

其實兩人的想法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站在正統的立場上曹操不佔理。於是荀彧想親自求見曹操,找曹操好好理論此事。但是曹操沒有給他機會,曹操閉門不見,因為曹操怕他。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彧留請間。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

隨後曹操以比較委婉的方法去規勸荀彧,他派人給荀彧送了一個食盒,而盒內空無一物。寓意讓人深思,可以理解為漢室已亡(空盒),要想吃飯,還必須找我。可以理解為你已經沒有用處了,彼此兩清。不管怎麼理解,荀彧看到這個食盒後自盡而亡,一代英才就此走完自己的一生。

回顧兩人合作的經歷,荀彧一開始就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嗎?沒有。當年的曹操以微弱之勢逆襲董卓,其行為活脫脫就是一個最大的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曹操心態變化了而已。而跟隨曹操的人哪個不想隨著曹操的稱帝而榮華富貴?曹操想,那些部下也想,但是荀彧不想。為什麼?

因為在荀彧心中,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是名望。他不想自己在歷史上落下一個亂臣賊子幫兇的罪名。既然曹操是自己一手幫忙發展起來的,如今政見不再一致,那麼為了維持自身的清白,只有以死明志了。這就是荀彧的苦衷,而這苦衷又有誰能體會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因為幫助他就是幫助朝廷。否則曹操被滅,漢獻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後來曹操滅了袁紹之後,開始慢慢有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於是為了和曹操撇清關係,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


每日趣評


如果早知道結局,當初可能就不會開始了。荀彧作為潁川氏族的代表人物,選擇輔佐曹操並非只是他一人的選擇。而且當時曹操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國士的風範,為官不懼權勢,國亂敢隻身刺賊,失敗後回鄉首倡義軍。在聯軍個個躊躇不前心懷鬼胎之際,“諸君望北,我自西向”明知會失敗,依然奮力討賊。

荀彧作為一個有識之士,心中有光復漢室的理想,選擇輔佐就是看中曹操這顆報國之心。估計曹操開始是沒有代漢的想法的,但是慢慢的,這艘船越來越大,很多東西不再是自己能決定的,只能是順勢而為。一個荀彧不能代表所有文官武將。比如,曹操官只丞相,麾下文官戰將封官就很大侷限,屢立戰功的人需要封賞。站在將士的立場,很多都想做大官,甚至是開國元勳。

再說曹操本人,野心是慢慢增長的,他說過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意思是讓他兒子稱帝。不過自始至終,曹操都以漢臣自居,沒有稱帝。荀彧是個理想主義者,只能說始料未及,或者說是在這件事上不識時務吧,不管曹操,陳操,李操,都只能順勢而為。


雨雨風風年年暮暮朝朝


沒有什麼看不懂的,多讀幾遍《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能看懂。


荀彧輔佐曹操是匡扶漢室,拯救亂世的,而不是輔助曹操來稱王稱帝改朝換代的。

荀彧家族世代為漢朝官員,可以稱之為“世受漢恩”。漢末亂世,荀彧曾投奔過袁紹,但是最終認為袁紹不能拯救漢朝,於是離開了袁紹,投靠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的曹操。曹操對荀彧頗為倚重,《三國演義》裡面被曹操呼為“吾之子房”。以漢高祖自喻。


當初,漢帝蒙塵,荀彧力勸曹操“迎奉天子”,操迎之,讓漢獻帝在許昌安了家。

其後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荀彧發揮了重要作用,相當於漢高祖的“蕭何”,讓曹操始終無後顧之憂。而且還為曹操舉薦了很多人才。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等都是荀彧舉薦的,這些人都稱為曹操集團的重量級人物。為曹操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曹操威望俞重,野心也逐漸膨脹,要學王莽加九錫,稱魏王。這個時候,荀彧還停留在漢室餘光之中(相當於清朝滅亡後的,清朝的那種遺老)。認為作為一個忠臣,曹操應該作為大家的表率,效忠漢室,而不應該有不臣之心。惹怒了曹操,同年南征之時,本應留守大本營的荀彧被曹操召喚南下,隨行到壽春之時,送一個空盒子給荀彧,隨即荀彧服毒自殺,史上謂之“隱誅”,荀彧時年59歲而亡。

而曹操或許有愧於荀彧,最終只當了魏王,沒有稱帝,將篡漢的任務交給兒子曹丕去完成了。

作為正人君子的荀彧,天下百姓安之,才是自己的最大夢想,而改朝換代,並非所願,才會與曹操在最後決裂吧。


蕭子北


最近我在寫作歷史紀實小說《悠悠子衿女兒情---一代才女蔡文姬》,由於要了解曹操跟蔡文姬扯不清的感情糾葛,因而對曹操的資料,看得較多。

發現曹操一生殺人很多,正如題主所說,唯有“荀彧之死”最令人糾結。

在此,簡單說一下我的淺陋看法吧。



01

共同的階級基礎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威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而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宦官中常侍唐衡的養女為妻。

漢末宦官權勢很大,但畢竟地位卑微,就像曹操家族儘管權勢很大,但依然被看作是“寒族”,倍受歧視。是以曹操跟荀彧這對小兄弟自然有了階級感情,一個戰壕奮鬥,就有了共同的階級基礎。



02

共同的政治目標

曹操素有大志,以“匡扶漢室,拯救天下”為己任。當時的大佬喬玄等人都以為曹操就是將來拯救天下的英雄人物。

而荀彧早年亦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避難冀州,袁紹待為上賓。

但荀彧認為袁紹不足以成就霸業,後來就投奔了曹操。

荀彧為曹操除掉呂布保全兗州三城出計謀立下大功,又出奇謀扼袁紹於官渡,幫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最後勝利。被曹操奉為首席謀士,稱之為:“吾之子房”(劉邦的謀士張良)。

在戰略方面,荀彧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同時,曹操幾次下令招納人才,“唯才是舉”。荀彧舉薦鍾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為曹操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荀攸為曹操謀主,荀彧與荀攸分主內外,都是地位顯貴。

荀彧將所賜之物皆散給族人和朋友,家無餘財。

曹操還將安陽公主(曹操之女)許配荀彧長子荀惲為妻,成了兒女親家。

建安十二年,增荀彧食邑千戶,前後共計兩千戶。還要授以三公之職,荀彧使荀攸推辭十幾次才作罷。

由此看來,兩人相處的很好,關係也非同一般。荀彧的品行,那也是槓槓滴,沒二話。



03

分道揚鑣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曹操做皇帝的心思都有,何況做個魏公。

在當時,持荀彧這個意見的人,不在少數,荀彧又是第一大佬,也就成為曹操成就霸業最大的絆腳石,那就只好借荀彧的腦袋用用啦。

同年,曹操徵孫權,荀彧到譙縣勞軍,曹操趁機把他留在軍中。

後因病荀彧留在壽春,不久憂慮而死。

史書有種說法:曹操送荀彧一空食盒,荀彧因而服毒自殺。

不管是否屬實,荀彧的死與曹操脫不了干係。

荀彧一直以為跟曹操是一起背靠背戰鬥的兄弟,同為漢家高管,至多就是級別高低罷啦。

不曾想,到了到了,曹操想自己做老闆。

荀彧又不想給曹操打工,而且其情緒導致了員工們產生了思想波動。

問題很嚴重,後果也就可想而知啦。

既然不想食魏祿,那漢家的飯也別吃啦。殺雞儆猴,以儆效尤。

04

死得其所

荀彧是德才兼備之人,既尊崇劉家漢室,又心繫黎民百姓。

漢末諸侯混戰,民不聊生。能安天下者,首選曹操。

這是荀彧與曹操的階級基礎,更是政治基礎,可謂志同道合。

或許一開始,荀彧就知道曹操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其實,荀攸更明白,當時所有的人,不管用啥招牌,其目的都是代漢自立。最終的事實,也是如此。

荀彧有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選擇輔佐曹操,或者最後選擇自殺,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甚至可以說,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荀彧之死,是情勢所迫,無法選擇。荀彧死於自己堅守的道義,也算死得其所。


豹眼看歷史


一般的謀士,都是為了實現君主的理想而奮鬥,而不在意君主是對是錯。荀彧非一般謀士,他有自己的理想,合作的前提是君臣目標一致。

荀彧的理想是輔佐一位英雄,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漢室。早年,荀彧曾寄希望於袁紹,但發現袁紹只是一位“割據軍閥”,立即遠離。

後來,荀彧覺得曹操是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英雄。因為曹操不僅具備實力,而且在想法上是與自己一致。董卓動亂後,曹操首倡義兵;在其他軍閥不管皇帝生死時,曹操挺身而出。所以,荀彧對曹操說:

“乃心無不在漢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

當時的荀彧以為曹操同自己一樣,也是在為漢朝打工,竭盡全力地輔佐他,然而曹操後來的一系列事情,還是讓荀彧失望了。

公元204年,兩人就開始出現矛盾。曹操攻克鄴城後,佔領了袁紹的地盤,代理冀州牧。當時就有人建議,應該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如是,冀州的地盤就做大了。按照九州制,幷州與幽州以及司州四郡都要劃入冀州。

曹操聽到這個建議,覺得不錯,準備採納,但荀彧不同意,導致“合併州”的計劃擱淺。到了213年,曹操還是推動了該計劃的實施,司州被一分為三。司州原本是漢朝的京城所在地,洛陽與長安都在裡面,相當於“天字第一州”。

曹操分解司州,就等於把大漢的首都地區給打散了,這與荀彧的理想有很大差距。當然,幷州計劃的實施是在荀彧去世後,但醞釀卻是在荀彧去世前。

曹操合併州的計劃,是與其封國建公同步的。他的目的是將司州的一部分,加上幷州、幽州劃入冀州,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魏國。

這意味著曹操與漢朝的關係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在此之前,曹操與漢獻帝是君臣,冀州是朝廷的地方。建立魏國之後,漢朝就連一片土地也沒有,完全淪為空殼,而皇帝的權威也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之前的曹操,為自己加官進爵,甚至“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荀彧都能接受,畢竟蕭何也是漢朝的忠臣。

但封公建國事關重大,極為敏感,荀彧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不能同意,因為一旦建立魏國,大漢天下在實際上就會變成曹家天下,這突破了荀彧的底線。

曹操對荀彧的反對大失所望,以勞軍的名義將其調往前線,實際上是調離中樞。荀彧走到壽春就一病不起,沒多久就去世了。

荀彧的理想是興復漢室,眼看大廈將傾,自己卻無能為力。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理想的破滅更痛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荀彧就是具備這種品格的士人,寧願死守名節,當一輩子漢臣,也不願變更自己的立場。

荀彧與曹操,一個漢臣,一個“漢賊”;一箇舊秩序的維護者,一個新秩序的建設者;一個士族的代表,一個寒族的領袖,同路不同道,兩人因理想而走到一起,因政見而分道揚鑣。


秋媚讀史


簡介:1.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三國)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功臣。

2.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孝廉: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察舉孝廉原為兩個科目,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就是舉孝一人,察廉一人。然而終兩漢之世,孝廉往往連稱而混同於一科。被舉者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儒經的儒生,被舉後,沒有官職者授以官職,原為小官者升為大官)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3.荀彧不看好袁紹最終舍袁紹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尚書令。因任尚書令,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王而受曹操所猜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關於荀彧的死是個迷,姑且不討論)

4.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逐鹿天下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其中“迎奉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出自荀彧的謀劃,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等等;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應該說在曹操心裡除了郭嘉,就是荀彧所以給了荀彧很高的評價“吾之子房”)

曹操和荀彧曾經最親密的戰友最終走上了對立,不是封王,而是“封魏公、加九錫”。九錫就是九種特殊的待遇,它就是篡位的一種徵兆。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

荀彧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顒的,(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他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


那麼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復漢室。

荀彧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復起來,那麼要恢復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曹操是明主,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著曹操要篡漢了。所以他只好痛苦的離開了曹操。至於是鬱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操逼死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鏢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了衝突。

荀彧的理想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曹操要的是自家霸業,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衝突。



曹操與荀彧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理想衝突,因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鏢則不可避免。

他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曹操是現實主義者而荀彧是理想主義者,當一個人的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隨之而來的野心、慾望、成就也隨之膨脹,曹操從一個無名小卒一步步登上權利的巔峰,這時的曹操他的權利、威望已經無人能及,應該說他心態和追求已經發生變化,他絕對不會滿足於什麼大漢丞相,所以說當兩種意識形態發生碰撞時必定有一方會倒下。


諸葛村夫2019


荀彧是曹操的頭號智囊,曾經忠心地輔佐曹操,曹操曾經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終分道揚鑣,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場的不同。

矛盾開始:“九州制”風波

荀彧與曹操出現分歧,最早是因恢復“九州制”引起的。曹操佔領鄴縣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積最大,如果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勢力範圍將變得更大,“則天下易服”。

對這個建議曹操有點動心,但這件事提出後立即引來眾多反對,身在許縣的荀彧聽說後給曹操寫了信,表達了反對意見。

荀彧認為,現在如果依古制,那麼冀州的管轄範圍將包括現在的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西河以及幽州、幷州的全部,這些地方本來人心就不穩,讓他們歸屬冀州,將會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亂,那麼天下大業就不好說了。

荀彧建議曹操先平定黃河以北的地區,修復舊都洛陽,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劉璋等不肯朝貢的軍閥,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來議古制。

荀彧的這番表態說得很有道理,卻讓曹操吃了一驚。因為曹操動了恢復九州制的念頭後,想的不是擴大冀州地盤那麼簡單,背後還其它考慮,看來荀彧沒看到。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個古制中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與整個古制聯繫起來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復地理或行政區劃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復九州制進而恢復已經廢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當時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襲於漢初,這套制度由漢高祖劉邦初創,經過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斷改造,與最初的形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與漢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區別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權力,有了制衡卻喪失了效率,東漢三公又長期被尚書檯等內朝官分權,有時形同虛設。

在曹操看來,即使漢高祖劉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劉邦非要來一個白馬盟誓,稱“非劉氏不得封王”,斷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異姓的臣子功勞再高,封到縣侯也就到頂了,逼得王莽這樣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復九州制,行政區劃調整是第一步,後面還會陸續推行以恢復古制為重點的政治制度,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自身集權,同時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便遭到了荀彧乾脆利索的反對,荀彧的表態讓曹操不能不認真對待,荀彧不僅是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號召力,自己手下相當一批官員都來自荀彧的推薦。

或許荀彧沒有看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就行政區劃調整本身發表了一些意見,但也有一種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執意反對,如果是那樣就麻煩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恢復“九州制”的提議都不能再進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終止關於恢復“九州制”的討論,為此專門寫信給荀彧說:“不是先生及時提出反對意見,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話是這麼說的,但曹操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級:“伏皇后事件”

接著,荀彧與曹操之間發生了更大的衝突,這件事與伏皇后有關。

伏皇后是漢獻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戰漢獻帝的董貴人及其父董承因謀反被殺,伏皇后悲憤不已,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決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後也搞起了聯絡工作,而所找的人裡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給荀彧看,荀彧看後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但他沒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經驗不難判斷伏完父女的行動等於自殺,但他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伏完聯絡的人裡還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後被誅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心裡有了防備,但沒有立即挑明。

過了很久之後荀彧也察覺到事情已經洩露了,擔心曹操追究。荀彧於是主動跑到鄴縣,勸曹操廢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兒為皇后。

曹操聽完顯得有些吃驚:“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能配皇上只是因為我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勞而已,怎能有更進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釋說:“伏皇后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所以應該廢掉她。”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事掩飾過去,但曹操很認真:“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彧也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呀!”

可曹操仍然很認真,不給荀彧留任何機會:“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彧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在官渡與袁紹相拒,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為自己圓場,放在以前他一定裝糊塗混過去,俗話說“看透別說透、還能做朋友”,不給對方臺階下通常並不是曹操的風格,但這一回曹操較真到底了,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

荀彧終於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史書稱,這件事使曹操對荀彧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對“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觀點,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議恢復“五等爵制”,此議與前面的恢復“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繼續反對,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

半年後,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參戰的部隊先後在譙縣附近集結,曹操專門請漢獻帝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

果然,曹操隨後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同時繼續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即兼任曹操的軍事顧問。

改作閒職,又直接讓其成為自己的屬下,從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徹底“失寵”了,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時年50歲。

矛盾背後:對漢室的態度

荀彧死後,關於他的死因在當時就有種種猜測。有的史書說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說“以憂薨”,即因心情極度鬱悶而死,還有的甚至說荀彧是自殺。

有一部史籍寫道,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後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飲藥而卒”。

另一部史籍記載,荀彧臨死前把與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一生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再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已無法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有個事實很明確,那就是曹操對他越來越反感了,他已經從的“第一智囊”和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變成了曹操心中的“絆腳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荀彧的政治理念與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荀彧是漢室禮教薰陶和培養出來的傳統士人,他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很強,他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漢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根源在於對漢室的態度,荀彧忠心於漢室,因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勸說曹操“奉天子”到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這個政治態度始終如一。

因為如此,就使得荀彧與曹操之間越走越遠,即使沒有突然離世,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經終結了。


南門太守


荀彧,有王佐之才,其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有所造詣。在投靠曹操後,多次為曹操引入大量的治世之才,也是曹操出征時最牢固的後勤保障。可惜,最後兩人分道揚鑣。荀彧間接的死於曹操之手。

其一,前期的曹操有憤青行為。曹操的名聲最初開始傳播時,是在他擔任洛陽北部尉,開創性的用五色棒來整治治安問題。但那時的曹操,還僅限於洛陽附近地區的人知道。而曹操真正名傳天下,還是他行刺董卓,併發起討董檄文的時候。

這個時候的曹操,還是一心向漢,想維護漢王室的統治,視殺董卓為己任。因為這種憤青的行為,曹操拉開了討董的序幕,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展開對董卓的進攻。可惜,當時的曹操沒有想到,這些諸侯名義上來討董,其實都是來鍍金,來賺取名聲的。當他們打敗呂布,攻入洛陽,把董卓趕跑時,接下來便沒有了動作。

這時的曹操才看清了眾諸侯的意圖,暗恨一句“豎子不足以為謀”。內心的憤青思想,直接促進著曹操帶領不多的士兵去追擊動作,被當時的徐榮所伏擊,其本人也差點犧牲在這場戰役中。

也正是因為曹操剛開始的這種憤青行為,使得荀彧認為曹操是眾諸侯中唯一一個心向大漢,真正為大漢的利益著想的諸侯。因此,荀彧棄袁紹而轉投曹操,真心實意的為曹操著想,想通過曹操之手來恢復漢室往日的榮光。

其二,“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於荀彧。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說法不是荀彧首創,但這一做法卻是毛玠建議,荀彧贊同的。

而荀彧贊同這一做法,一是因為在這麼多諸侯中,荀彧認為只有曹操才是真心為漢室而奔波。如果漢獻帝落入其他諸侯手中,不說是不是傀儡,有可能漢獻帝的性命都會折損。而經過長期這麼久的相處,荀彧也看到曹操對漢獻帝並沒有殺之而後快的意圖。所以,儘管漢獻帝到了曹操這裡有可能成為傀儡,但這也比丟掉性命強。

二是因為荀彧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自覺自己看透了曹操,也認為自己有能力去保護漢獻帝,亦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曹操之手去扶持漢獻帝建立新的輝煌。所以,綜合考慮,荀彧一直不斷地建議著曹操迎接漢獻帝。

其三,荀家的忠君思想。潁川的“荀氏八龍·”比司馬家的“司馬八達”的名聲更廣,更忠君。荀彧自幼便接受了傳統的儒家文學,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薰陶。忠君思想已經深刻的烙印在他的心底,雖然他是世家大族出身,世家大族也一直以世家的利益為首要目的,但這並不妨礙個人為國家所考慮。

因此,當荀彧有出仕的意圖後,便是以“忠於漢室”為首要考慮目標。但當時的漢室已是落日西山,想要在風雨飄搖中挽救漢室,無疑比登天還難。但是,荀彧還是做了,而且還是自始自終都沒有放棄。

可惜的是,荀彧被前期的曹操所作所為給迷惑了,只有到曹操自封丞相,自稱魏公,在眾人的歡呼中才醒悟過來,自己徹底的被曹操所騙,而漢室已經不再是荀彧腦海中的高巍形象了,漢室似乎已經摺了。

因此,在看著曹操這一位被自己稱呼為漢室忠臣的諸侯,毫無顧忌的掀開虛偽的面具的時候,荀彧的內心開始了煎熬。最終,在忠於漢室與繼續輔佐曹操的煎熬中,這位王佐之才選擇了漢室,草草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